吴琰
[摘 要]“国富则民强”,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公民的国家意识是帮助国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的主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比教学、结合影视、探究史实、建立基地、主题实践五种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关键词]国家意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48-02
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富有激情,国家荣辱感十分强,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对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正强化。
一、对比教学,认识制度优势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与学中,开展对比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对比迁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都说教学要进行对比,有对比才有好坏,才有是非,如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只是让学生单独学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让学生接触一点国外的制度,会使他们因为了解不到位而对我国的制度产生某些误解,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国基本制度》时,笔者带领学生将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人人平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没有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学生将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与各国进行对比后,深刻了解到我们国家对公民的守护和伟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发展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起国家意识,运用对比教学法将我国的制度和其他国家的制度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从鲜明的对比中认清我国的制度优势,逐渐强化核心素养。
二、结合影视,了解文化渊源
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和学生一起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的文化渊源,直接深化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时,学生之前已经对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了基本的了解。于是笔者先提问学生,他们了解到的人身基本权利都有哪些。经过回忆和思考,学生最先说出了“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一些基本权利,接着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考视频中都出现了哪些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也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建立了是非观念。在观看结束后询问学生,影片中都涉及了哪些公民基本权利,再将答案公布在黑板上。然后对其中的每一个权利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权利产生的背景以及涉及的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到国家对公民的守护、尊重,让学生自觉将爱国情感加深,并进一步发展了国家意识。
我国有很多描述我国发展历程的优秀影视作品,运用这些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我国的文化渊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三、探究史实,深化民族自豪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总是缺乏主动性,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史实,在探究的过程深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爱国意识,了解到国家发展、安全对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对于个人发展的特殊意义。首先笔者会向学生展示我国四大发明和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图片,并进行讲述。笔者再结合史实为学生讲解修建长城的艰辛,让学生在对史实的了解中,自觉进行发问:“古代并没有起重机、塔吊等机械器材,长城的砖以及建造过程中的材料都是如何运上去的?又是什么材料使我国的长城坚持这么多年,承载了这么多人的足迹仍然屹立不倒呢?”这个时候笔者会将课下了解到的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结晶是多么珍贵,从而油然而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敬佩、对自己国家的自豪,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今天的美好是靠中国每一代人共同奋斗得来的,未来的美好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此时正是对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行正强化的最好时机。
在课堂上空洞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总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也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史实,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民族自豪感,发展核心素养。
四、建立基地,传承革命精神
爱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渐地深化和加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室中建立学习基地,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国家知识整理好,粘贴到学习基地,从而让学生传承革命精神,逐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时,首先播放几个视频片段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在这个时候应该先考虑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如果是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比,应该先考虑什么利益?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后写到黑板上,从而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运用这节课讲授的知识辨别是非,纠正头脑中偏差的想法,并加深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笔者会带领学生一起将教室的一角改造成爱国基地。首先笔者为学生搜集一个有关国家利益至上的例子,让学生在后面写出自己的感慨,同时阐述自己对国家的理解以及想要为国家贡献一份力的愿望,或者说说自己从其他人物身上学到了何种精神,未来打算如何传承这种精神等等。如此带领学生一步步传承革命精神,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建立学习基地能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国事,注意传承革命精神,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总之,要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爱国意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和教材发展的新特点,帮助学生一步步提升自身素质,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38-41.
[2] 王炳儒.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浅析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163-16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