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婷
[摘 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文本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对其的阅读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自读文本助读系统的设置是为了加大自主阅读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语言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从巧借“单元导读”,确立教学目标;善用“阅读提示”,设计教学活动;用好“旁批”,提升语文素养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自读文本助读系统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探寻更好的助读系统运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文本;助读系统;《带上她的眼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08-02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创新之处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改课文的“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自读”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将自己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进一步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从而沉淀为自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不仅可以将“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内化,还可以向课外进行拓展,并最终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随着对教科书功能认识的深化,教师普遍认为,教科书不仅仅是“教材”,它更是学生的“学材”,统编本教材助读系统就是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设计的。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不再设置课后练习,体现了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设置助读系统的目的是加大学生的自主阅读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 语言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却不能正确用好助读系统,一些教师对助读系统视而不见、使用不当,把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来上。下面笔者就以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为例,浅谈自读文本中助读系统的运用。
一、巧借“单元导读”,确立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读课文中“单元导读”的设置,不仅能启发引导学生的阅读,而且能为教师提供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路。《带上她的眼睛》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主要强调“浏览”“提取主要信息”“对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其中,“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是阅读方法,“对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是阅读策略。基于以上信息,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①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信息,梳理文章内容;②体会文章伏笔运用的精妙之处;③理解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①的:在单元能力目标的统领下,首先通过教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浏览”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读《带上她的眼睛》时迁移运用这一阅读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反复运用、巩固,并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善用“阅读提示”,设计教学活动
本课“阅读提示”是单元目标的延续,其中的一个要求即是“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情节线索”。由此,笔者设计了“浏览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活动,首先出示“浏览”要求:①不指读、不出声、不转头,通过眼珠迅速转动来获取信息;②提取的信息包括开头、结尾、段首、段尾等位置中的关键信息以及文章的其他信息(如标题、注释、旁批、阅读提示等中的信息),之后又以任务单的形式检测自学活动(学习任务单一:浏览课文,把握内容。学习任务单二:抓住线索,梳理小说脉络。)。这里用“浏览”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根据叙事类文章围绕线索叙事的特点,梳理出了文章的两条叙事线索,明确了文章内容。
“阅读提示”的另一个要求是“课外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比如刘慈欣的《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设计了“方法迁移,课外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通过课后阅读拓展,引导学生将在课内阅读中习得的“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有效迁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统编版教材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初衷。
三、用好“旁批”,提升语文素养
1.利用“旁批”,渗透语文知识
《带上她的眼睛》是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新课文。该文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中有大量的悬念和伏笔。“旁批”主要针对“制造悬念”设置问题,如“‘眼睛还能被人带走?开头就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旁批既是对写作技法的精要点评又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驿路梨花》的悬念设置的异同,让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除此之外,《带上她的眼睛》中还埋了多处伏笔。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指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在文章中运用伏笔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伏笔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 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这就与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相照应。所以说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运用旁批法来体会。接着,笔者就引导学生使用旁批法来自读课文,找出其他的伏笔。
2.利用“旁批”,启发学生思考
“旁批”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阅读自读课文时,要结合“旁批”的内容,层层深入思考,对关键段落、句子要反复揣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自读课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足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加以引导和讲解,而不能以精细讲解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旁批”中的内容,旨在点拨学生的思维,历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引导学生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这一旁批,加深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层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学生思考之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评价写在“旁批”的周围,这正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
自读课文里的助读系统对师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教材资源,但要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并非易事,还需要教师与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文本。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要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以教师讲为主,自读课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课要让学生运用在教讀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在进行自读课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自身的主导性,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从而体现自读过程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