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夏国萍
现阶段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对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现状:
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就题论题,基本以纯计算为主。
2.教师对教学方式渗透的切入点把握模糊,意识不强。由于教材教参也没有特定的提示,有些教师不知道在哪个环节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渗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对数形间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之内涵无意识感知,无方法运用。如何多元、如何渗透意识模糊。
3.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领悟不透。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维逻辑系统性不强,空间构图能力欠缺,只能接受一些简单的图形信息。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短期内领悟不透,理解相对困难。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慢慢渗透培养尤为重要。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象生动地指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揭示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根据数形对应关系,低年级学生突出“形→数”,以观察、操作等活动,数字符号化,把图形数字化。“多元”要求教师在内容设计、环节选择、课堂呈现过程中灵活采取相应的、有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低年级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
1.情境创设法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情境教学是通过将课本内容利用图片、视频、语言等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进入学习状态。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通过教师的引导带入特定情境。因此,情境创设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为情境。如数与数数中排队问题:小朋友排一列,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5位,从后往前数小明是第6位,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让学生从实际排队再到用画圈表示。如图:
使学生将“形”与“数”相结合,在数数中建立起“形”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认知游戏的情境,创建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通过重复游戏,引导用圈的符号来归结,最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将“形”与“数”结合在一起。
2.导学互动与看图说话结合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对图形和数量的认知是需要从规律中掌握,教师可选择适当的问题引入教学,通过师生互动与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图形观察,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学习除法的意义时,课堂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的蛋糕后问:同学们,你们切过生日蛋糕吗?今天谁可以帮助老师把黑板上的蛋糕分一分呢?学生听后积极举手希望可以画一画。之后,教师提出要求:帮助老师将蛋糕分成两块一样的。学生在中间位置划一道,接着教师再增加难度,让学生将蛋糕分成相同的四块、八块。再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八块蛋糕如果分成相同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有几块?学生看着黑板上被分割后的圆回答:分成相同八块的蛋糕,分成相同两部分,每部分就是四块。教师利用分蛋糕的图形(如下图),将“平均分割”引入“除法”。
通过课堂引导,使学生逐渐进入探究状态,通过图形和数量的结合,将抽象的数量转变为图形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
3.学习共同体方式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学习共同体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克服困难获得认知。利用好学习共同体方式,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样能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如小组讨论利用小正方形的组合求边长和面积。教师告诉学生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要求学生利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自由组合成新的正方形,再求出边长和面积。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算出新的正方形边长是2厘米,通过4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相加计算,得到面积4平方厘米。(如右图)
之后,教师提出:边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开展讨论。成员再多拿一些正方形做实验,得到边长与面积的关系。通过学习共同体方式,探究得出正方形边长乘以边长为面积,教师再适时总结。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及与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将“形”转化为“数”,从而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自我产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被激起,学生会无意识地将“形”与“数”结合在一起。如期末练习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多元意识渗透,学生在比多少的训练时,会自觉把数字变成圆圈,每个圆圈代表“1”,哪边圆圈多,哪边的数就大。又如在减法训练时,学生利用划去圆圈的方式,去掉几就是划去几个圆圈,灵活地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在练习中。
综上所述,把数形结合思想多元渗透于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的呆板形式,丰富教师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数形结合思想。当然,教师在多元渗透中,要掌握各种教学方式的实用性,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构架能力,为数学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