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蕾
诊断学教学是医学院学生从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主要包括内容包括症状学和体格检查两部分[1]。前者通过问诊全面采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后者通过听、叩、触、视、嗅等方式进一步采集患者的体征信息,加上患者的心电图、超声、X线等检查报告,从而综合得出患者的初步诊断结果[2]。胜任力一词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是指某一工作中有优异成就的人员具备的所有可以被客观衡量标准进行反映的个人体质,也就是指个人对某一职务的工作资格与能力[3]。文章就以医师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中心诊断学教学改革进行简单探析,具体报告如下。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从医院附属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选取了82例医学生(2017年5月—2017年12月),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男:女=18:23;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2.0±1.2)岁。观察组:男:女=21:20;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4±1.1)岁。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教师课堂教授知识、学生听课并完成课程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
1.2.2 观察组 采用以医师胜任力为导向的诊断学教学模式,根据胜任力特征(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意识、服从性、责任心、主动性等)选取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经验丰富且富有责任心、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授课老师担任诊断学的课程教学,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知识的横向联合讲解:诊断学关系到医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完整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具备重要的教学意义[4]。然而,诊断学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太多,课程趣味性不高,加之教学课时有效,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医师胜任力优异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将重要的部分与其他涉及到的诸如微生物、解剖、病理学等学科知识联合起来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加巩固诊断学知识。
(2)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运用:诊断学科内容繁杂,尤其是视、触、听等诊断手法单靠教师口授是无法理解掌握的[5]。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诊断学常用检查手法和认症方式通过视频播放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加强视觉记忆。教师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进行诊断学的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PBL诊断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也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教学目标的发布,让学生自主查询资料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6]。将PBL模式运用到诊断学教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在临床诊断的应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加强体格检查的训练:教师应灵活运用实训器械、模拟人、专门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等来提高学生对临床诊断的实践训练。除此之外,具备高胜任力的教师应尽早让学生接触实际临床患者,通过专业医师的带领,让学生真实接触到具体病例,并进行单独的检体诊断培训。
(5)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诊断学教学单用理论考试无法完全判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考核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但要以后者为重,尤其是诊断学中需要用到穿刺术、体格检查等知识更应加进实践考核。
1.3.1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医学生的教学成绩 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与临床诊断的成绩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学生的教学成绩越好。
1.3.2 比较两组医学生对诊断学教学的满意度 通过自制的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互动能力、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共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三个等级。
应用SPSS 20.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文中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观察组医学生的各项教学成绩分数均比对照组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种教学模式的医学生的教学成绩(分,±s)
表1 两种教学模式的医学生的教学成绩(分,±s)
注:两组对比结果,P<0.05。
images/BZ_19_1287_2342_2303_2400.png对照组 41 91.1±2.39 85.2±2.84 86.3±2.15观察组 41 96.7±1.88 95.6±2.36 94.6±2.14
对照组医学生对诊断学教学的满意度中:不满意11人,比较满意18人,非常满意12人,共有30人满意;观察组医学生对诊断学教学满意度中:有2人不满意,有15人比较满意,有24人非常满意,共39人满意。观察组医学生的教学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7.405,P=0.007)。
诊断学作为联系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学科,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医学生临床能力的高低,更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7]。传统的诊断学教学模式一味以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进行教学,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8]。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及临床对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对诊断学教学进行改革。
医师胜任力要求带教老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外,更需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等专业素养,它们综合起来才能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能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9]。以医师胜任力为导向的诊断学教学模式具备多种优势:教学与临床经验的丰富可以使带教老师在课堂授课中更触类旁通,通过对相关病例的联合列举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诊断学知识与技巧的掌握;创新能力可让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率;责任心可让教师认真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10-11]。由文中对比可知,观察组医学生的各项教学成绩和教学总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进一步证明了以医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以医师胜任力为导向的诊断学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诊断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