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际华 崔建娇 涂楠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生必修主干课程,是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诊断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但是实验诊断教学存在着课堂教学模式被动、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教学、教学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而最新的教材在对检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上对学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研室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探索式、合作互助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多项目联合检测,并且将检验的结果、实验诊断学中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与疾病的诊断治疗相结合,建立临床思维模式。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研室自2017年起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学校对实验诊断学进行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共21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为对照组,共计106名,其中男38名,女68名;年龄(20±0.5)岁;接受改革教学的学生为试验组共112名,其中男42名,女70名,年龄(20±0.8)岁,两组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教学方式紧贴教学大纲,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学时安排为3:1,教学流程为“讲课-实验-考试”;改革教育方式的要点如下:(1)调整教学重点,以临床应用为中心,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培养需要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并且依据教学大纲引入新方法、新理念。(2)教学重点是临床常见病和急重症的多个实验项目的联合检测、结果分析评价和临床应用。(3)建立临床型教学团队,使这些教师与临床保持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准备教学病例,并准备实验课所用的标本、所需试剂、设备和耗材。(4)引入人文教育理念,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间的合作精神。(5)引导学生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多项目联合检测,并且将检验的结果、实验诊断学中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与疾病的诊断治疗相结合,建立临床思维模式。(6)在实验课上根据疾病涉及的检验项目,把一种疾病涉及到的检验项目安排到一起,组织同学对病例进行分析,分组讨论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设计辩论的环节,使同学积极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器材的准备和结果的分析之中。(7)课后通过云班课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及课后小考,使老师在线上可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在下次课再给同学巩固加深,形成良性循环。
表1 对照组、观察组期末考察总平均成绩及合格率比较[例(%)]
1.3.1 期末成绩考察 两组研究对象均于学期末进行笔试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笔试考察内容总体包括基础知识30分,临床思维30分和综合能力40分,共计100分;实践操作考察学生平时表现20分,技能操作40分,病历分析40分,共计100分;学生总成绩中笔试占80%,实践成绩占20%,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1.3.2 教学整体满意度调查 由学生在云班课的的问卷调查来完成。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亲和力三部分,共计3道题组成,每道题设置四个选项,分别为:A是十分满意,B是满意,C是不满意,D是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以十分满意和满意表达。
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试成绩、教学整体满意度于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同时接受传统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两组研究对象期末考察总成绩对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格率差异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思维、综合能力、技能操作、病例分析、平时表现上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在对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教师教风的满意度调查上,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而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对照组、观察组期末考察具体项目得分比较(分,±s)
表2 对照组、观察组期末考察具体项目得分比较(分,±s)
images/BZ_17_213_2643_2303_2702.png对照组 106 23.81±4.14 19.55±5.09 28.74±3.56 28.48±4.66 27.48±5.07 12.34±3.43试验组 112 24.24±4.67 25.98±4.15 31.23±3.73 33.71±3.02 30.71±4.83 15.08±4.01 t值 - 0.718 10.243 5.035 9.882 4.812 5.405 P值 - P>0.5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表3 对照组、观察组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评价比较[例(%)]
在临床医学中实验诊断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实验诊断学涉及了几乎全部临床医学的内容,范围广而杂的特点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传统教学是由课堂教学模式所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进行系统化讲解,帮助学生从中获得大量知识[2]。这种方式尽管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和灌输,但是学生大部分是通过背诵和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3]。目前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重点、教学方式的种种不足造成即使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理论内容,他们的实验诊断学知识也是不连续、不全面的。而实际工作中又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系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应变能力[4]。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临床医师,因此,以疾病为中心,培养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社会性[5], 这正是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目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需要向“以学生为中心”新的教学理念转变[6]。“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高校将学生的需求与培养目标置于首要地位[7-8]。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自主学习方式,他们的建议主要是增加案例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加强同学间的互动,课上留出时间归纳总结,组织随堂测试[9-10]。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也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11-12]。以疾病为导向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的这一现状,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向的“多项目联合检测”,通过对疾病的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而各种疾病的检验项目会有交叉,通过反复的学习加深记忆,可以对项目的选择与应用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实验课中利用云班课增加试题讲解、病例分析和结果的解读。通过理论和实验课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研室自使用以疾病为导向的多项目联合检测的改革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对比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病例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临床思维P<0.001;综合能力P<0.001;技能操作P<0.001。病例分析P<0.001、平时表现P<0.001。以上五项考核内容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导向的“多项目联合检测”特别适合医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度,并且在培养临床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