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喊唱问题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2019-07-16 09:15鹿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评价课堂

鹿 鸣

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参与的学习方式,而喊唱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演唱效果,削弱演唱的情感传递,自然的声音也会遭到破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针对演唱的几点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噪音保护,避免喊唱”。①本文通过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喊唱问题出现的成因、改进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总结多年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一线音乐教师和一批音乐专家的意见进行改革与创新,于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在课程内容的演唱部分中明确提出:要求1—2年级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3—6年级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②

二、小学低段学生喊唱问题的成因分析

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美妙的声音会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歌唱方法正确与否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18个班级,将近900名一、二年级学生的18节音乐课进行课堂观察,并对省、市直属学校的音乐学科带头人、教学精英及一线教师共19人进行了访谈,发现喊唱现象普遍存在且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课前发声训练较少,忽略音准的重要性

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经常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的教师,其学生基本能够以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歌唱并控制气息,声音好听且自然。而忽视课前发声训练的教师,其学生在歌唱时则容易出现喊唱现象。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演唱状态及发声位置,不进行科学的指导,学生会很容易出现“白嗓”状态。尤其在学唱音域较高的歌曲时,学生就会扯着嗓子喊,形成喊唱。

2.教师范唱不及时,忽视聆听的重要性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有60%的教师认为喊唱的存在主要源于教师的范唱不及时。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让学生反复唱,忽视了聆听歌曲与了解音乐背景的重要性。学生聆听不充分势必会影响对歌曲音准的判断,演唱的随意化倾向也会很严重。另外,由于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软件,很少范唱,使学生无法直观地体会到歌曲的意境及状态,也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歌曲的审美理解,忽略了对声音的要求而造成喊唱。

除此之外,教师们普遍认为,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范唱是很重要的。但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更注重音乐活动,课堂很热闹,却忽视了学习歌唱的环节,学生不知道怎样唱歌是正确的,怎样发声才能自然好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喊唱。

3.碎片化的歌曲学习,忽略评价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要注意各环节间的贯穿性,要做到各个环节紧密相连、首尾呼应。唱歌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通常会对歌曲进行分段教学,特别是针对重、难点部分,一般会采用反复聆听和演唱的教学方式。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实际上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感受,削弱音乐的整体表现力,不利于对音乐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③也是形成喊唱的原因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道:“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④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歌唱教学中,教师忽视及时的评价,会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演唱的对与错。例如教师只指出“唱得不对”“不好听”,而不指出为什么唱得不对,也不及时进行示范,会使喊唱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对声音的控制能力较弱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是音乐呈现的载体,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时不难发现,生生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当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声音甜美、柔和的时候,其他学生就会模仿。反之,当一个学生没有控制自己的音量,存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破坏课堂的行为时,如果教师不及时阻止或引导,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这种表现是正确的,甚至想以此引起教师的关注。

音乐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为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现在学生的思想开放,且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教授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时,学生对其中的民歌、戏曲或旋律相对复杂的歌曲是不喜欢的。学生的演唱从一开始就有了心理障碍,所以就不好好学唱,声音的走向就会失真,也很难呈现出对音乐的正确表达。

2.理解乐理知识能力较弱

小学低段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构成较薄弱,理解能力也有限,因此在学习歌曲时遇到乐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比如力度记号“p”(弱)、“ f   ”(强)等,有时会感到很茫然。例如在“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时间像小马车》中,出现了渐强“<”的符号, 特别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这句,如果学生不懂“渐强”该如何表达,认为渐强就是强,就很容易出现喊唱现象。

综上所述,喊唱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单方面的,喊唱问题不仅会影响歌曲演唱效果的呈现、情感的演绎、声音的传递,甚至还会破坏自身的声带,影响音准,影响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三、小学低段学生喊唱问题的改进策略

为了在音乐课堂上避免喊唱,笔者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一)及时发现喊唱问题

教师是音乐课堂的引导者,也是音乐教学的指南针。英国著名教育家哈蒂说过:“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⑤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喊唱的严重性,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喊唱现象。

笔者在对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喊唱是一种普遍现象,反而认为喊唱是个例,是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自我解决的,更没有意识到喊唱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喊唱的严重性及危害,例如学生不科学的演唱会造成声带损伤,长期喊唱会导致声带充血,使之失去原有的童声色彩,甚至危害终身等。

教师在了解喊唱的严重性之后,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喊唱问题。例如:学生在歌唱时声嘶力竭,越唱越兴奋之后越唱越大声,特别在音调较高时用尽力气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喊得满脸通红、青筋凸显,演唱比其他学生分贝高等,这些都是喊唱的现象。

(二)培养学生辨别喊唱

教师发现喊唱问题之后,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喊唱、辨别喊唱的能力。针对喊唱问题,教师应及时做出方式性研究,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才会有意识地去解决;只有学生意识到喊唱的严重性,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才会游刃有余。

1.利用反面教材及视频,让学生辨别喊唱

小学低段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初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错误现象认识不深。如果教师在发现问题后直接进行批评教育或马上阻止,学生不一定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反而可能会激发他们的抵触心理,影响音乐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式教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播放反面教材,促使低段学生对喊唱有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主观的角度来发现喊唱。

2.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总结自我喊唱原因

小学低段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可以对演唱进行简单评价。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通过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辨别喊唱的能力。同时,为有效防止喊唱的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标杆示范,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演唱观念。

(三)具体的施教建议

1.钢琴伴奏织体尽量清晰、简单

钢琴伴奏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帮助学生稳定音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很多教师的钢琴伴奏弹得过于复杂或伴奏声音太强,旋律却演奏得不够明显,学生听不清歌曲的主旋律在哪里,这种情况也特别容易出现喊唱。

我们应力求钢琴伴奏在引领、配合歌声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简洁、流畅、优美,特别是面对低年级学生的伴奏,要突出主旋律,并要求学生在学唱歌曲时用较弱的声音跟琴学唱。这样,既有利于听清钢琴弹出的声音,能及时纠正音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有控制地发声的习惯,使歌声优美动听,很自然地就避免了喊唱的毛病。

2.尽量选择轻声开口音进行发声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没有导入环节,也没有课前的发声训练,一开始就进入课程教学,导致学生的声音很死板、没有弹性。事实上,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自然的发声训练,运用小学低段学生容易掌握的元音,如“”“”等进行发声。

案例1《火车开啦》(一年级)

让学生模仿火车的声音,感受唱歌时的状态和发声方法,而且兼顾生活性,学生十分喜爱。

案例分析:

《火车开啦》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歌曲,其教学目标是: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和小伙伴合作,用三声部模拟火车开动的效果。

在课前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进行发声,既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将对火车”“”的模仿运用到歌曲演唱当中。

3.应培养学生主动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发声训练过后,音乐教学进入熟悉歌曲环节。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只是带着学生聆听,然后开始第一次演唱,演唱若干次后,学生也不懂歌曲蕴含的意义。如果学生对歌曲是陌生的,且没有目的地去演唱,那么必然会造成喊唱。因此,教师应针对歌曲的情绪、演唱技巧的要求及时进行解析,也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情感渗透,例如歌曲的情绪怎样?你的心情如何?歌曲讲了什么?想不想听听它背后的故事呢?这样,学生既不用单调地聆听,还能提高歌唱的自我意识。教师在学生发出自然的声音后再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在初步认识歌曲的同时,还能体会歌曲情绪与歌唱要素。

案例2《拍皮球》(一年级)

初次聆听歌曲《拍皮球》,教师提问:

(1)聆听歌曲,谁能说说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你们的心情如何?

(2)你们都听到哪些熟悉的声音了?能模仿一下吗?

(3)如何能唱得更好呢?谁来试试?

案例分析:

《拍皮球》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歌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有弹性地演唱歌曲。尤其是“3550|3550|”这句要唱得更有弹性,体会休止符“0”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次聆听歌曲,学生感受到情绪是欢快、活泼地,速度是中速,第二遍、第三遍聆听时让学生体会像小皮球一样有弹性的演唱,目的性更强,学生更容易融入情感,有效避免喊唱现象。

4.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重视自评、互评、他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⑥在访谈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音乐评价用词过于简短,没有指向性,表扬的词汇缺乏针对性,“你真棒”“唱得真好”“真好听”这样的词语用得太多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更不要说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了。

笔者在对学生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说“谁还能唱得更好”“你的声音太大了”这样模糊不清的评价,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喊唱。只有清晰、客观、准确、直接的评价才会让学生懂得哪里唱得不对,哪里唱得好听,及时做出准确的自评、互评或者他评,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杜绝喊唱问题。

案例3《共产儿童团歌》(二年级)

(1)模仿教师“强、弱、次强、弱”的拍击方法。

(2)按节奏轻声朗读歌词。

(3)能按“强、弱、次强、弱”的规律边唱《共产儿童团歌》边拍击。

(4)教师评价与总结

师:我刚刚听到有些同学在拍击时没有好好地控制声音,尤其在“强”这里,读得也太生硬了。虽然老师知道你们想突出咬字的准确,但是“喊”是不对的,谁能来轻轻地读一读,并正确演示“强、弱、次强、弱”呢?

(5)学生互评

师:谁能说说这位同学唱得怎样?如果唱得好,请你说一说哪里唱得好?如果不好,请你来示范一下。

案例分析:

《共产儿童团歌》是一首红色歌曲,教参要求演唱时力度要有控制,但学生在演唱时为了表现红军战士应有的气势,容易将每句歌词的第一个字近似大声地喊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做出教学评价,并找学生单独示范,然后让大家进行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否则歌曲就会唱得生硬、死板、没有生气,更容易出现喊唱。

小 结

以上笔者分析了喊唱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但喊唱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解决小学低段学生的喊唱问题时,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做到循序渐进,针对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理论预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的目的。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② 同注①,第17—18页。

③ 袁丽钦《小学音乐唱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河之声》2014年第10期。

④ 同注①,第31页。

⑤ 颜凤苗《小学生“喊唱”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年第4期。

⑥ 同注④。

猜你喜欢
音乐评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音乐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