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价值观重建:育人价值的经纬探索

2019-07-16 09:15姚丽雅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背景新课程价值

姚丽雅

课堂教学系统涉及学生、教师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五个动态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系统在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信息加工和交流,是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变量组成的复合过程。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音乐课堂价值的追求不应局限于课中,而是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前和课后无限延伸,凸显音乐教育的价值,提升音乐教育的品质。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价值观的重建,我们可以从课堂内部价值与课堂延伸性价值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以课堂内部价值为纬,挖掘育人价值的深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文化理解价值、人际交往价值等四个方面,对课堂内部价值进行挖掘主要以此展开。

(一)审美体验价值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追求的是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体验”是最符合音乐学科特征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才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所追求的“审美”并非形式上的审美,也不是割裂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基于作品情感中的元素性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审美体验既尊重作品的原有情感与审美特征,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理解与情感表达。

如“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土风舞》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首经典作品,从作品的基本特征来看:第一,“ X X | X X |XXX|X XX 0| ”这一节奏组合在作品中重复使用了五次,其中切分节奏使得作品具有舞曲的动力特征;第二,“544|5 44 0|””““433|4 33 0” |”““322|3 22 0| ”三个下行模进的运用,使得作品的音乐结构非常有规律,并且大量的切分节奏的运用凸显了作品的舞曲风格。因此,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体验可以从模仿切分节奏开始,学生可以跟随教师以拍手的方式感受切分节奏的基本特征,比如它的重音点及推动力等。有了以上的基本体验之后,再进一步熟悉作品,去感受、捕捉与辨别这一节奏型在作品中的位置,感受切分节奏带给作品的情绪特征,建立起对切分节奏从感觉到知识的认知。最后,把对切分节奏的体验从拍手迁移到脚上去,这样的体验会带给学生更大的满足感,最后还可以在圆圈舞中进一步实践与运用这一切分节奏。

以上的审美体验是在音乐作品的情与境中进行的,与以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不同的是,这些元素来源于作品,具备作品的情感与音乐特征,反映的是作品特有的温度与气质。因此,音乐审美体验如果脱离了音乐作品这个母体,就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与价值,又回到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机械的操练。鉴于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追求的音乐审美体验来自作品,源自对作品美的元素的挖掘与体验,并通过丰富的音乐作品来丰润学生的音乐情感与音乐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及审美品位。

(二)创造性发展价值探索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教育是推动创造力发展的积极场所,创造意识的唤醒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应渗透在每一节课及每一次活动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追求的是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每首歌曲的表达都是个体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进行的二度创作,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回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并乐于分享。即兴音乐表达是学生自我情感抒发的良好方式,也是学生表现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给予关注与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音乐学科创造性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探究是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品质,在音乐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指引学生探索隐藏在音乐中的奥秘、发现音乐的美好。新课程为学生的音乐创造提供了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的尝试与练习。从探索音响与音乐开始,到即兴编创活动,再到创作实践,每个年级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呈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而且,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的创造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是对原有材料及音乐元素再实践、再组合、再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过程。

(三)文化理解价值探索

文化理解包括对音乐实践方面的社会文化认知及文化传承。比如,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及认知,其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音乐的关注,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理解,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的认识,等等。对于音乐文化理解,教师须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实现,它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及创造性活动之中。

音乐文化理解还包含文化传承价值,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学习音乐,应该让学生爱上我国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甚至长大后能带着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走出国门,向世界播撒中国音乐文化的种子。我们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或者通过拓展地方课程,使一些濒临消失的地方戏曲得以传承与发展。我国的地方剧种正在大量消失,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身感传承的担当与责任。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教师正在做着这些看似平凡却伟大的事情,如有的教师致力于田歌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爱上田歌,并传承田歌文化;有的教师一直在从事婺剧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地方婺剧作品,让学生亲近婺剧、了解婺剧并传唱婺剧。只有音乐教师有这样的意识与担当,才能使我国优秀的剧种得以发扬光大。

(四)人际交往价值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提供的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让课堂的人际交往价值得以凸显。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仿佛就是社会的缩影,它通过音乐活动构建起人与人之间交往与互助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如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共赢意识等。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而规则意识则是音乐活动的基本保障,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建立起共同的规范与制度,相互影响与制约,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观察习惯、空间意识、音乐反应等。在实践合作中,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让师生、生生之间彼此靠近、相互信赖、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建立起美好的人际关系。如圆圈舞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相遇不同的舞伴,建立与多人交往、互动的关系,学会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懂得尊重与谦让他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通过音乐活动建立的人际交往平台,助推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上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价值的思考,以新课程的四个价值维度为纬展开,在课堂中通过三维目标给予实践与落实。

二、以课堂延伸性价值为经,拓展育人价值的广度

廖乃雄先生在他的《论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出:“音乐教育必须尽其两端:既针对个人,也着眼于社会。因为音乐教育本身身负双重职责,在培育个人的同时,也应有益于社会。”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应具有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两大功效。然而仅仅依靠每周的两节音乐课是很难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的,我们应将教育从课中向课前和课后两端延伸。印度先哲泰戈尔曾指出:“教育应当在学生及其社会、自然环境之间造成一种和谐的联系。”因此,我们还须思考与拓宽音乐教育价值的广度,探索课堂的延伸性价值,实现以课堂为圆心,构建起学生、社会、自然环境的生态关联。

(一)架接起“课前—课中—课后”的价值性延伸

我们都知道,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有课前预习,教师会安排学生课前自行学习,这样课堂上就可以呈现更多的教学资源,能够形成更好的思想碰撞。我们音乐学科是否也可以这样?比如,有位教师曾在上六年级公开课《爱的人间》前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作品、熟悉作品,并了解哑语手势等。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课堂上学生对歌曲旋律的反应很敏锐,很快就学会了歌曲,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二个声部,使这首单声部歌曲变成了双声部的合唱作品,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使学生的情感表现得以满足。而且,基于课前对手语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快通过手势感受教师传递的音乐情感,音乐情感获得非常丰富,歌曲的学习与表现也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大大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再如,教材中很多欣赏作品较长,在一节课中完整地聆听两遍都很困难,若想让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那就更困难了。这时就考验教师的智慧了,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作品时,并没有深入地进行作品分析及乐器色彩对比,而是通过玩纸杯游戏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基本结构及特征,并通过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该作品历年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表演次数,让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这一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了解,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对新年音乐会翘首以盼,观看后对这一作品从指挥到演奏阵容都津津乐道。这节课的设计智慧在于点燃了学生对作品的极大热情,并引发了课后对该作品的再次关注,这样的课堂意义远远超过了四十分钟所产生的价值。

小型乐器进课堂是表现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进行小型乐器的学习和练习,更多的练习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的。比如,可以让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作品的主旋律,课堂上请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现场演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感知;也可以在学生学习作品后,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旋律的演奏,来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并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我区也有很多学校通过课堂乐器考级的方式来调动学生课后训练的积极性,把教材中的歌曲及欣赏曲的经典片段作为考级曲目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自己课后练习。还有一些学校通过艺术展示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比如每年举办乐器节,各班进行展示和评比,学生自己选择作品、自己改编、自己排练,许多班级的班主任和家长也给予助力,因此校园里经常看到三三两两进行乐器合奏的喜人场景。

(二)构建起“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的价值性拓展

教育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中,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除了音乐教室,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应该充满音乐的气息。如不同时段的名曲播放、开放式的学生展示舞台、学校音乐会、音乐角、音乐玩创区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近音乐,让音乐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伙伴。另外,音乐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我们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音乐类的社会活动,丰富其音乐表现能力,如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各种展示活动,参加各类合唱团及乐团,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海外艺术交流活动区等,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与他人、社会的交往能力。另外,要重视家长的积极作用,定期向学生及家长推介音乐会,课堂上交流观看感,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价值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任务驱动、艺术展示和音乐评价来延伸。只有以积极探索课堂内部价值为纬,挖掘育人价值的深度,才能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助式发展,推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只有以课堂延伸性价值为经,拓展育人价值的广度,才能使课堂教学向两端延伸,以此来实现课前的主动获得及课后的实践运用,才能建立与家长、资源的互动,以及与他人、社会的交往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助力学生个性发展、适应能力、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等基本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背景新课程价值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黑洞背景知识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