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睿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承性,其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有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包含在学校书桌上的课本中,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布置的课后作业中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所以,语文课堂教學十分重要,需要不断完善优化,为学生创设出适宜的学习环境,并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汲取新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用所学专业知识、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深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点一滴。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1-0055-01
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专业编辑认真筛选、编辑的,内容跨度从古至今,贯穿几千年,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著作都蕴含其中。教师就要着眼于课本,发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让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课本中发扬光大。在语文课本中,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包含在文言文中,古人的伟大精神也渗透其中。教师要利用这些传统的文学元素来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减少有些学生对于语文厌恶和畏惧的情感。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发扬出的伟大的爱国精神,《荆轲刺秦王》中的反抗秦王暴政的荆轲、勇于牺牲的伟大民族气节等。在教授《陈情表》这篇古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忠孝文化,教师设计了这样导入情境的方式:许多人认为读《出师表》时不落泪,是为人不忠的表现;读《陈情表》时不落泪,是为人不孝的表现。那么《陈情表》中所表达的孝道由哪几方面展现呢?李密的忠孝之义又从哪几个方面展现呢?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高中生又怎么贯彻这些品质呢?在对本课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被教师要求根据自己日常经验谈一谈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理解。在《鸿门宴》一课进行教授时,古代关于座次的传统知识就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知道礼节在古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人的尊卑意识也非常明显。忠孝的价值可以由教师在课本中深度发掘,并倡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进而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被更好的吸收。
2.提高文化素养,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在现代高中语文的教学大背景下,所有能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专业人员逐一检查、认真筛选过的,每一篇文章都看被看成是经典中的经典,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教育信息都蕴含其中。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文本当成宝藏,每一篇都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被选录到教材中的那些古文,更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宝藏的财富一一发掘出来,推陈出新,把这些书本上的内容变成闪耀着中华灿烂传统文化的明珠。
例如,荀子的名篇《劝学》就是蕴含着极多良好教学信息的名篇,又蕴含很多丰富传统文化信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就能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切入点,在《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句话精细而成,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他们所熟悉的话语所激起,一旦相应的学习情境被学生进入,这篇文章的优美之处就会被学生所发现,这篇文章有十分精妙的修辞手法,既搭配形象的描述,又配有严谨的论述,既能体现思想的力量,又富文章于动感,让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优美之处被学生所发觉。
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关于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教师还能根据课本的内容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教学,在上课时播放和传统文化有联系的曲目、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以感兴趣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的无限内涵。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播放这一传统曲目,让学生们可以身处其境般感受传统音乐中的魅力,感受几百年前张若虚所传达出的美丽景色,这样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那些富有超强感染力的民族乐曲中,感受中华诗词格调的玩转风趣和优美句读,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由于管弦乐的引领,这些传统音乐也能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所激发,学生的审美视野也被拓宽,语文课堂教学也被优化。而且营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是传统文化能被学生学习好的前提。通过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传统文化氛围萦绕在学生周身,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主动。首先,学校可以在教室中,走廊上,以及学生任何的活动场所,张贴古代名人的诗词歌赋和著名书法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和班级组织在教室里创建“传统文化学习角”,可以将古诗句或名言警句作为学习角的内容,内容可以每天进行轮流更新,这样学生每天可以在接触不一样诗词内容的同时,获得举办活动的满足感,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渗透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学的美。
参考文献:
[1] 王启明.语文高考备考的方式及意义[J].高三语文,2016.05.
[2] 姚春杰.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