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艳妮
摘 要 担任班级干部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训练和挑战。基础教育阶段,在班级中设置班级干部要避免其职位的固定化,推动建立“流动任职制”;教师应当避免无意行为引发的“班干部特权”;积极构建双向交流机制,使得班级干部的管理行为得到监督和评估;改变传统班级干部的工作设置,细化班级干部管理的具体范畴等,真正发挥其职能效用,实现对学生的责任教育。
关键词 班级干部 职能考察 责任教育
学生是班级空间的主体参与者,班级的管理也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参与。设立班级干部既能够弥补教师无法时时刻刻参与班级管理的不足,又能够发挥其榜样作用,引导班级形成尚学、友爱的班风学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1],帮他们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班级存在班级干部职能权限划分不明、班级干部的选拔机制错乱、班级干部的行为监督不足等一系列乱象。因此,从设置班级干部的理论价值出发,针对实际班级管理中出现的班级干部职能发挥困境加以分析,深入思考责任教育意识下班级干部职能价值发挥的方法,并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设置班级干部的理论价值
1.班级干部是班级辅助管理者,是班主任教师的重要帮手
在普通中小学校,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外常常还肩负着日常课程教学工作,他们分身乏术,难以兼顾班级学生的实际动向,也很难了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摩擦等问题。因此在班级中设置班级干部将会是对教师管理工作的一项补充。班级干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班级变化外,还能够切实分担教师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任务,如教室的保洁工作、每天收发作业,检查同学佩戴红领巾、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等。从班级职能的执行上看,他们真正分担了教师在管理班级事务中的负担,是班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有助于发挥榜样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班级干部这一身份同样也象征着荣誉,担任班级干部也就意味着班级对学生某一项特殊能力的认可。在这种班级文化语境下,同班级学生会将其视为榜样和模范,对这些干部身上的特长、优势进行模仿和学习,促使班级环境中出现良性竞争,带动班级班风学风的长效建设。
3.有利于塑造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学生从被管理的“客体”转变为主动管理的“主体”
设置班级干部同样也有利于塑造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传统班级管理往往是依靠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学生自立性培养相对短缺,学生成为了被教师服务的客体,上学的行为带有了“被服务”的特点[2]。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出现了尊师意识差、自理能力弱、服务意识低的缺点,个人的能力发展受阻。通过设置班级干部,特别是设立流动班级干部岗位,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了解和体会为同学服务的辛劳与成就感,也可以让学生有亲手构建班级生活的仪式感与参与感。
二、班级干部参与班级管理时的职能发挥困境
1.班级学生和教师对班干部的目标定位差异,引发了班级干部职能运行差异
班级学生和教师对班干部的目标定位差异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期待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可能因为双方的出发点和身份差异分成两种局面。其一表现为班级干部的工作内容分配不清。举例来说,教师凭借对某位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同学的特点,任命他为劳动委员,希望他可以有效组织班级劳动、带动同学参与劳动;而班级学生则认为既然这位同学担任了劳动委员,那么他就应该服务同学,带头干活,甚至是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这就导致了班级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工作压力。其二表现为班级干部的社交生活受到其身份的影响与干扰。笔者在观察中了解到,某班通过选举选出了一位班长,教师认为班长应该做老师的小助手,定期向老师报告班级中的新现象,而同学则认为这种定期报告的行为是“打小报告”和“告密”,导致该生被同学孤立,参与班级管理遇阻。
2.班级干部选拔机制的根本差异,引发了班干部管理中的“权力认同”问题
选拔机制同样也是诱发班级干部职能发挥出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班级中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班级的自治管理意识比较弱,班干部的选拔一般以教师任命为主,导致他们很难在同学间获得认可,当学生的看法和教师不一致时,就会诱发班级深层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班长、风纪委员这种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职位,由于经常直接参与约束同学的不良行为,如果缺少同学基础,那么后续的管理工作将则难以开展。
3.班级干部行使班级管理权限的手段和方法存在问题,导致班级管理的结果与理想存在偏差
伴随社会的外界环境、舆论风气的变化,班干部参与管理班级所出现的问题也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分为三種类型。其一表现为“小官迷”增多,有些候选人为了拉选票,允诺同学“好处”,通过请客、纠缠等方法,要求学生给他投票,进而导致班级干部的选拔失去价值和意义;其二表现在班级干部存在“袒护”现象,如自己的好友忘带作业,他选择“隐瞒不报”,帮其遮掩;其三在于班干部“耍官威”,通过吓唬、警告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借用班主任的权威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班级干部职能价值发挥的实践路径探索
1.避免班级干部的固定化,推动建立“流动任职制”
在部分班级中,某些学生长期担任班干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许多,一是适合该职务的学生人选不多,二是担任职务的班干部已经有了一定管理经验,管理能力比较好。但是,这种模式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其一是班级内部其他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明显减少,更多的人无法体验担任职务为同学服务的快乐,也无法让更多学生体验作为管理者的责任感和价值所在,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逻辑;其二是班级干部的固定化也会导致学生在自我价值层面的“习得性无助”,担任班干部对学生而言有荣誉价值,及时给予进步的学生当班干部的机会,既是一种对其前一段时间努力的肯定,也是一次责任教育的机会。如果长期使用固定的班级干部班底,那么其他尝试通过努力获得认可的学生则会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不利于班级整体的稳定和谐。
2.在奖惩问题上应当以学生的客观表现为评判依据,避免对班级干部“特殊优待”
笔者的研究观察发现,一些班级中,教师喜欢交给班干部一些“特殊权力”,从而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教师的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然而在操作中却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建构,完善其运行秩序,减少“班干部特权”带来的负面影响。譬如,班级干部行使特权,庇护与自己关系良好的学生,歧视和打击异己。面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对任命的班干学生进行长期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班级情况的认知和掌握,在奖惩问题上应当以学生的客观表现为评判依据,尤其需要避免对班级干部“特殊优待”。
3.积极构建双向交流机制,避免出现班级管理的“权力真空”
班级干部的任免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同样班级干部的职能行为也必须接受班级内部学生的监督。教师应当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每半个学期对班级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一次审核,设置班级代表小组加入评议。积极构建双向交流机制,使得班级干部的管理行为得到监督和评估,避免出现班级管理的“权力真空”。
4.改变传统班级干部的工作设置,细化班级干部管理的具体范畴
部分班级中存在班级干部身兼数职的情况,并且其职务又与其他班干部职务有交集。以“学习委员”这一职务为例,“学习委员”的工作就常常和各类科目的“科代表”的服务职能接近,因此不少班级的“学习委员”变成了单纯的“虚职”,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是为同学提供服务的具体职务。这就容易导致担任“学习委员”的学生自我责任感发展受限,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有的班级,教师对班级干部的任务职责相关要求也常常存在“含糊”“含混”的特点,例如前文中提及的要求班干部定期向教师私下报告同学交往的隐私。这种逾越尺度的“打小报告”式工作很容易影响到学生正常人格的建构,也不利于班主任老师对同学实施“正面管理”。因此,可以从改变传统班级干部的工作设置、细化班级干部管理的具体范畴开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责任的平台,而不是教师命令的传声筒。
参考文献
[1] 宋汝国.论小学班级如何实现学生自主管理[J].中华少年,2016(06).
[2] 张定达.把班级管理还给学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4(0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