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科 张锐
摘 要 主题班会是班级育人的有效载体,也是班级管理的常用形式。面对主题班会过于注重形式和缺乏深度体验的现实,有必要从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基于活动的有效体验和必要的讨论与价值澄清等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以期提高主题班会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主题班会 情境 体验 价值 育人
班会是提高班级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除了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安排外,班会通常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近期,笔者指导和观摩了一些主题班会,发现看似热闹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上,有很多学生游离于主题和体验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班会的效果。因此,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一、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
课堂教学一般都会选择适当的情境导入,班主任对此并不陌生,主题班会大致也是如此。这一环节的存在不单是让学生热身,还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并有深刻的体验,实现预期的目的。
1.导入的情境要避免误导学生
多数班主任都会通过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事件等作为导入的情境,除了考虑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考虑可能存在的误导或负面影响。某班主任在高年级召开“拉手”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不歧视艾滋病人。考虑到讲解、情景剧或数字介绍无法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于是计划以真实的视频导入,选择的案例是某村艾滋病人的病情实况、日常生活。研讨这节主题班会时,我们认为,这样的视频会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不仅造成伤害,也影响到后续的活动参与,更为主要的是,当学生惧怕并远离艾滋病人,反而会有更多的歧视行为。这节课不是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课,重点应从“歧视”的心理感受角度切入。笔者建议选择一个生活在艾滋病人村的孩子,尽管他没有感染艾滋病,但因为在这个村子生活过,在走出村子后遇到的歧视、无奈等实际情况让他理解消除歧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才能安全地与艾滋病人交往。从实际上课的效果看,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对“艾滋病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2.导入的情境要能充分激发学习的动机
小学生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还不很深刻,看似有价值的情境有时并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位班主任承担了三年级“记忆有技巧”主题班会的观摩任务,在研讨时,我们建议选择 “挑战不可能”栏目中邹璐建挑战扑克牌记忆的视频剪辑,视频播放前先让学生识记和复原9张扑克牌(有研究显示,三年级孩子以9张扑克牌识记为正常水平),学生体验后观看挑战过程的视频,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想不想超过邹璐建?在学生回答“想”后,接着谈到要想超过他,需要有一些方法,这节课就一起研究记忆方法。这样的切入有两个效果:一是通过实际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记忆的差距,产生心理上的困境和解决问题的需求;二是利用学生的不服输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导入的情境要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
有时人们都知道一些事情,但为什么它这么重要或要这样做,似乎又说不清楚,大道理的讲解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如围绕珍惜时间这个主题,我想到了心理课上的时间纸条实验,在纸条上画出100个格,依次撕掉一些无法利用的学习时间,如睡眠时间大约占1/3,学生撕掉1/3的纸条;每年的寒暑假、周末大致占一半的时间,再撕掉剩下的1/2,……当学生看到手中剩下一点可怜的纸条,才真正理解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围绕这个话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看似无效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如何利用等等,学生逐步明白了珍惜时间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是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是学生能够运用的方法。
二、基于活动的有效体验
围绕主题展开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验效果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1.活动本身要具有可行性
在选择活动时,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做法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需要考虑的是他人有效的活动是否适合自己。四年级“团结有力量”主题班会的活动是集体开大船(每组两块木板,各装上10个绳扣,学生穿上一起行走),比赛每个组的速度。平时在教室内组织的班会很难有这么大的场地供所有学生同时参加活动,况且每组找两个能容纳10人的长木板成本太高。于是我们设想以火场逃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用线拴住乒乓球放在一个瓶子里,6人一组,每人牵住一根线,将所有乒乓球拉出来算是成功),课堂上定下比赛逃生速度的规则。因为这个活动需要团结才能完成,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技巧,而且乒乓球和瓶子成本较低,在课桌上就能分组进行。课堂上,有一组成功,其他组都失败了,此时,老师反复组织失败的小组讨论解决办法,不断地尝试。在所有小组都成功后,分组交流做法和感悟。除了上述方法,有学生感悟到要谦让,让别的同学先“逃生”(老师引申为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从这次活动的效果看,做法比众人划桨开大船更可行,学生体验的更深刻。
2.活动的组织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有些事情表面上很简单,不过,真正运用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如我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要理解別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到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冲突、个人价值的追求以及已有的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即使能够知道其中的意思,也无法真正做到理解别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笔者考虑班会课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已经饿了,就设计了“吃蛋糕”这个情境。首先拿来一个诱人的蛋糕,询问学生是否想吃。学生回答想吃。然后,当着他们的面捏碎,不给学生吃,问他们有什么看法。实际讲课时有学生说,老师太不爱惜粮食了,老师怎么是这样的人;老师真自私等等。有的说很生气、有的说痛苦……学生体验后,进入第三个阶段,老师解释这个蛋糕带来的时候弄脏了,不能吃了。然后再询问学生有何感受。学生说,觉得老师是为了我们好;老师是爱我们的;不生气了,还有点高兴,要是真吃了会闹肚子、生病的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体验和后续的讨论都能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能讨论出换位思考的方法。
3.活动的形象化或外显化处理
有些事情凭经验基本能理解,但不好展示,这就需要通过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借助于具体形象加深对这类事情的理解。在与班主任一起设计“合理用脑”这节主题班会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变换学习方式等方法,我们采取了形象化的处理。让一个学生模仿学习的过程,安排其他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学科的大脑活动,当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时,扮演这门学科大脑的学生就在那里跳动、阅读、背诵……读得越快,扮演语文的学生跳动得越快,不一会就满头是汗。询问这个学生的感受,他说太累了。后来换着学科学习,扮演不同学科大脑的学生轮流跳,但很少有学生再累得够呛。再询问扮演语文学科大脑的孩子,他说这次轻松了。这样的形象化处理,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身体验,但以新颖的形象呈现,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变换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具体的变换方式,学生得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三、必要的讨论与价值澄清
主题班会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或掌握一些方法,这个过程类似拓展训练,没有前期的活动体验(如高空行走、信任背摔),就不可能有深刻的體验和团队分享,如果止步于此,没有有效的团队分享,拓展训练就只是简单的活动。因此,讨论、分享以及教师必要的价值澄清是必需的环节。
1.讨论的内容要有讨论的必要
不少班主任认为,既然有问题就有讨论的必要,但有些看似必要的讨论却值得商榷。还是以“拉手”主题班会为例,按照最初的设想,在接纳艾滋病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何种接触方式才是安全的。在前期观看视频和初步体验后,老师呈现了很多接触方式,小组讨论哪些方式是安全的。但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学生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讨论是无效的。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具体的安全接触方式,帮助他们在遇到具体情境时能合理地选择与艾滋病人交往的方式,建议在讨论前应提供相应的判定依据。于是,课堂上增加了相关知识链接环节:科学家研究发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根据这个研究成果再来讨论哪些接触方式是安全的。
2.有效的讨论离不开适合的话题
带有矛盾和认知冲突的话题能够帮助学生澄清某种价值或者形成合理的认识。如在学生讨论道德规则的必要性和尊崇规则这个问题上,选择能否闯红灯这样的话题恐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为学生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对错。对此,我们商议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冲突的情境中,在自我判断后组织讨论。“小明有天早晨走得比较晚,在快要到学校时遇到了红灯,这时路上没有车辆,如果闯红灯就能按时到校;如果不闯红灯,就会迟到,迟到了还要受到惩罚。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选择?”二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故事作为铺垫,让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某地有两条火车道,一条是废弃的火车道,一条是正在使用的火车道,在正在使用的火车道旁有‘正在使用 禁止玩耍的提示牌。一天,四个孩子在火车道旁玩耍,看到提示牌后,一个孩子在废弃的火车道上玩,另外三个孩子在正在使用的火车道旁玩。此时一列火车快速驶来,假设扳道工无论扳到哪条铁路都无法避免孩子的生命危险,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如何扳到哪条铁路上来?”笔者认为,道德认识不仅仅是对错,而是一种抉择能力,通过讨论、选择能增强学生理解规则和选择答案,进而有效地引领学生成长。
3.讨论的内容和过程都应是道德的
围绕虚假事件的讨论,无论效果如何都值得警惕,教育的道德性同样适用于主题班会。在“我们的班级”这节班会上,老师组织学生围绕周末春游开展讨论,学生讨论得相当热烈。下课后,就有学生急着问班主任:老师,什么时候出发,能不能带家长?老师没有回答就匆忙走出去了。研讨时,我们问班主任,周末真的带学生出去春游?这位老师说,没打算组织春游。既然没有这个活动,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组织讨论呢?老师的话很实在:对假设的事情学生不会认真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主题班会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用一种虚假的、不道德的事件来吸引学生,会让学生形成不良的认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谎、可以造假。最为关键的是,当学生知道老师是欺骗自己,这会给以后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位老师很谦虚,接着又将球踢了回来:那您说这个事情如何解决?我说要向学生道歉,承认这个错误,以尽快消除不良影响。可以这样设计,在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春游并得到预期的答案后,话题一转: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允许班级组织春游,同学们,大家能否想个办法说服校长,春游一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课后学生拿着方案找校长,即使不能春游,校长也会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讨论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存在欺骗的问题。当然,如果觉得这个做法有点难,也可以选择近期要召开的运动会,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做才能显示班集体的良好形象,取得优秀的名次等。
讨论能帮助学生澄清某些观念,寻求到解决方法,但依然需要班主任最后的提升。关于认识方面,班主任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偏差的观点加以引导。如上例中能否闯红灯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不仅认识到这样做有危险,更应让学生知道,这种规定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德,无论是否有危险,都不能闯红灯。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应该自己学会找方法,因为学生未来遇到的生活情境是当下的教育无法预料的,只有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主题班会因班主任而异,解决的方式也不止这些,如果每位班主任都能够以审慎、研究的态度对待,那么每一节主题班会都会有最佳效果,都能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价值。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