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反理性

2019-07-08 05:25王雪凌许昕
学理论·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认识

王雪凌 许昕

摘 要:反理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看重支流,无视主流,把支流当主流;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否定本质;忽略历史背景,仅靠假设推理,以主观代替客观;认可抽象人性论,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抽象人性论取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为分析历史的基本原理;抽取部分,忽视整体,以部分掩盖整体;肯定西方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西方价值观代替唯物史观作为评判中国历史的基本标准。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一重要特征,是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反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163-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总结与运用,并强调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蓄意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多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借口,打着理性思考的幌子,实则以反理性的手法来否定歪曲历史。反理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亦是历史虚无主义颇具迷惑性、欺骗性的重要原因。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反理性,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是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历史虚无主义的反理性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支流当主流

主流是指对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起决定作用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方面,而支流指那些处于次要地位的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每一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有其主流与支流之分。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碎片化,抓住代表事物发展支流的细枝末节,并把这些细枝末节所代表的事物发展的支流当作主流。比如,对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只以当时的一些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和言论自由,就把民国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却无视同为大学教授的闻一多、李公朴被杀的事实,否定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动荡、混乱的苦难年代。对于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只以党在艰辛探索过程中曾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或错误,就将党史和国史说得一无是处;却无视党带领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否定党史和国史的主流。

二、以现象否定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但现象是表面的,多变的,可感知的,而本质隐藏于事物的内部,相对稳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夸大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否定二者之间的统一。比如,对于中国革命,以革命中有流血、牺牲的现象,指责革命“造成社会的动荡”“是对文明的破坏”,从而否定近代中国革命在本质上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相反,他们有意掩盖革命前后中国现实的对照,他们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飞扬跋扈和肆意妄为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牛马不如的凄苦生活,不提革命后中华民族的飞速发展和扬眉吐气及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等观念的思想解放。他们只是一味地夸大革命表面的流血牺牲的现象,看不到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看不到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更不愿意承认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把革命中流血牺牲的现象和革命的进步本质完全对立起来。

三、以主观代替客观

正确的历史评价是在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的分析判断,而不是割裂历史背景以假设推理为依据来否定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经常用“假设没有发生辛亥革命”“假设不搞五四运动”“假设不向苏联学习而向英美学习”“假设当年不出兵抗美援朝”来推论可能产生的效应和结果,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比如,有意忽略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压迫的历史背景,假设没有发生辛亥革命,按照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宪政路子走下去,中国会走上英国式的民主化道路,以此指责辛亥革命阻止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刻意不提解放战前期美国全力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及国民党的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的历史条件,假设不发生解放战争,中国就不会死伤几百万,以此指责共产党发动了伤亡几百万的解放战争;恶意忽略新中国初期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与包围的历史环境,假设早点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就不会和西方差距那么大,以此指责建国初期我们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等等。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都是在苛意割裂历史事实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来否定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并以主观的想象推理来代替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四、以抽象人性论取代阶级理论作为分析历史的基本原理

抽象人性论是指避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人的社会发展,抽象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学说。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强调把不同的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关系作为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是我们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的一把强有力的钥匙。历史虚无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它以抽象人性论取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来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误导人们得出“革命是反人性的倒行逆施”和“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等历史结论,来否定我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破坏杰出历史人物的美好形象。因此,在历史虚无主义看来,无论多坏的人物对我国民族和人民造成多大的伤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而我们的英雄人物无论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也都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的缺点和错误。于是,有人将岳飞的精忠报国之举解读为“不识时务”,把秦桧说成“旷世良臣”;说林则徐的爱国抵抗是盲目蛮干,而琦善、李鸿章的妥协投降则是明智的、负责任的;称孙中山发起革命是盲动主义,赞慈禧太后是一位精明能干、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说毛泽东是中国两千余年皇权专制传统的最高产儿,把蒋介石誉为“中国的救星”,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

五、以部分掩盖整体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客观认识事物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认识,然后综合分析。否则,一叶障目,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就如盲人摸象,各执一词,很难认识事物本来的面目。历史虚无主义则是根据事先确定的对某一事物的部分的看法选取所需要的角度,即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取所需史料,以此掩盖对事物的其他的部分的看法,进而来掩盖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比如,对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中国,有人专门从证明这30年一无是处的视角选择前30所犯错误和挫折的史料,而对前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史料则视而不见,以此完全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也有人质疑改革开放后30年的角度选取后30年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作依据,而对后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史料避而不谈,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后30年。显然,历史虛无主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在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而是偏执于事物的部分的看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根本不对事物作综合分析,以部分掩盖整体,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但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达到论证自己观点的目的,对待史料不辨析、不考证、不甄别,只要有利于他们的观点,他们就加以利用,凡是不利于其观点的,他们就“选择性失明”,更有甚至者,还有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伪造杜撰史料,因此,他们运用的史料经常是真假掺和,颇具迷惑性。

六、以西方价值观代替唯物史观作为评判历史的基本标准

引导中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接受西方价值观的指导,按照西方模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终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中包含着一种假定的价值判断,即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的、文明的、唯一正确的。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把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作为衡量中国历史的标杆,凡是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历史就会被赞扬,凡是不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历史则被否定。据此,有人把否定和抛弃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自由经济制度等所谓的“现代世界文明”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称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有人认为否定李鸿章、袁世凯等汉奸卖国贼是爱国者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指责否定革命史、为反动人物翻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行为就是“虚”的“历史虚无主义”。可见,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认识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是否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是脱离实际的,偏颇的。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由于受“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评判标准在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

综上可知,历史虚无主义的反理性本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当前,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反理性,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分清历史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科学认识历史中的主观与客观、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客观认识历史的原理和标准,从而不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反理性所迷惑并自觉加以抵制。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认识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