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原则探讨

2019-07-08 05:25张中文
学理论·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新时代

张中文

摘 要: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更新文化传播理念、修筑文化传播渠道、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文化传播平台、提高文化传播速度和传播能力、实现文化传播的科学化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文化传播内容如何赢得群众和被群众所掌握,进一步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文化传播的人本化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无论文化传播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如何发生改变,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传播内容,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作为主要传播载体形式,致力于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建。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007-04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所要传播的文化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真实体现和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我们所要传播的文化必须是有助于民生改善,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目的本身的文化;我们所要传播的文化必须是符合百姓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习惯、言说方式和具象表达方式传播的文化。否则,就是再科学有效的文化传播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其传播效果所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一、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传播内容

“文化的传播能力与传播的方式、途径、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为基础的还在于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创造力。缺乏创新能力、时代活力的文化,是不可能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1]事实上,不仅文化的传播能力与其所传播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就是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也与其所传播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创造力有密切关联。作为一个基础性的限制因素,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这种文化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当今时代,我们说一种文化具有生命力,一是指这种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质,是一种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大发展和创新空间的文化。二是指这种文化客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与期待,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我们说一种文化具有创造力,一是指这种文化是开放的和包容的,对异质文化具有较强的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消化吸收和借鉴创新能力。二是指这种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一方面,这种文化符合民族成员的审美情趣,反映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体现民族成员的文化想象,是对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它深入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生活内部,反映时代发展主题,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困境和命运,求解现代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道路等。

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追求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呢?这里有以下几点原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不仅客观反映了千百年来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鲜明文化特质。而且,科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动地介入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目标任务和理想价值追求,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致力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文化,是致力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文化。这种文化必然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普遍认同、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成为推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文化精神力量。(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它既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也不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复制模仿,而是基于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我国人的发展实际,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下的一种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新探索、新创造和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继承与创新基础上的一種历史性的现代文化重建,而且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人的全面发展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发展意识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是依据新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剔除民族文化糟粕和消除外来文化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消极负面,不断修正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崇高的理想、宏大的气魄和伟大的实践把人们引向幸福美好未来的文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文化。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去认识、分析和解决文化发展问题,在文化实践上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双为”导向、遵循“双创”原则,科学地解决了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怎样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两大基本问题,为现代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自觉反映在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与要求,积极探索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新方法和新途径上。在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科学理性、尊重科学价值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又积极倡导人文精神,重视人的利益诉求、精神追求和情感需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历史发展命运,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和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等,试图通过科学技术的人本化,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和文化发展特征,体现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大众文化。“人民性”不仅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竭的创造活力和强大的精神生命,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客观地成为了凝聚、引领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拼搏进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总之,致力于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积极倡导的应该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现代理念、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等,它所要传播的应该是一种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要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作为载体形式

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要以先进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与认同为重要前提。但现在的问题是:先进文化要想在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与认同,除了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实践,不断彰显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统领社会思潮和有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等诸多社会功能,不断强化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天然亲和力之外,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依据具体的文化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渠道等,选择与之相适配的最佳文化载体形式,并借助于这种文化载体形式,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认识和新创造,以及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认知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转化为一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文化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对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播。二是要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传播理念,构筑和打造一个系统高效的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体系和平台,及时、快捷、高效、精准地进行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传播,直至最后提供和配送给具有不同精神文化需求的广大目标受众。总之,正是这些传播因素和传播条件,影响和制约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和认同效果。也就是说,蕴含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系统高效的文化传播平台,有针对性地配送到不同的目标受众中去,才得以实现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与认同。这里需要明晰三个相关问题。

首先,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算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一般说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指集思想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把“真”“善”“美”高度统一于其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给予文化受众的,不仅是审美上的满足、艺术上的享受、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是认知上的深化、心灵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升华和自我意识上的觉醒等。所谓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思想性,是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正确的“三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负载和传播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就今天的中国来说,先进文化就是指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科学人文内涵的文化。它既不是愚昧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也不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文化,它是一种以劳动者阶级为主导的民族的、大众的和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人文性,是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要充满人文情怀,在新时代背景下要自觉反映和密切观照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样态和生存命运,探究人之为人的本质与属性,拷问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当然,这里所讲到的“人”,不是指孤立、抽象的“一般人类个体”,而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人类”。在当代中国,我们所讲到的“人”,所指涉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构成的劳动者阶级——广大人民群众,这也客观要求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要强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与此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构成,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主张和利益诉求,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必须要充分尊重、理解和同情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人的正当合理的利益主张与利益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考虑不同文化受众群体的现实需要、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尤其是要密切关注不同文化受众群体的切身利益及其文化权益诉求,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引导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覺醒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培育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2]。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人文性,就是指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人民性,它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所谓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艺术性,是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针对特定的文化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等,本着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审美发展规律等,创新文化载体形式,升华提炼思想文化内容,精雕细琢出来的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文化艺术精品。从思想内容上看,文化艺术精品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要入俗又要达雅,也就是说,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既不会为了拉近和缩小与文化受众之间的距离而走向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又不可脱离文化受众的思想认知状况、审美接受习惯和现实生活实际去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这是由文化艺术精品所具有的社会教化职能决定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化艺术精品是采用文化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呈现的,也正因为这样,文化艺术精品对文化受众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受性,这既有助于先进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又有助于先进文化统领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和振奋民族精神等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现在看来,这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民族的;二是时代的;三是生活的;四是艺术的。总之,文化受众群体——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精品的欣赏与审美观照过程,既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厮杀与博弈过程,又是对真善美的理解、感悟、探索与追求过程,也是一个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思想观念、认知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历史性转变与发展的过程。

其次,如何才能把先进文化(即: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认识和新创造,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的认知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真正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看,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推动多媒体自媒体时代影响和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抓紧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理顺国家硬实力提升与文化软实力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在注重提升和发展国家硬实力的同时,重视提升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设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制度,增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激发广大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通过改革创新和制度文化建设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所有这一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关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传播问题,同时也客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着力解决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社会文化管理层面看,要充分发挥和不断强化各级党和政府,尤其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协调管理职能和规范引导作用。相关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依法依规行使监管职责,做好文化发展规划布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调动民间文化创新力量,密切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推进文化机制体制创新,着力在政府与社会、官方与民间、企业与个人、精英与大众之间疏通渠道、搭建平台、构筑网络、完善机制,以期实现国家政府文化部门的引导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文化研究机构的知识创新力量与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各类文创公司和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创新力量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调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管理者和提供者——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大繁荣。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提供层面看,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提供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自觉担负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积极投身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去,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双为”导向,遵循“双创”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学习与掌握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和人文科学文化,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新时代背景下的文艺创作规律,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和创作能力,“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3],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再次,如何才能把蕴含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不同的文化受众群体,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达到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教育人民、团结群众、砥砺前行的目的?当前,需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建立一支能够把蕴含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再加工和再创造,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不同的文化受众群体的专业人员队伍。在当代中国,尽管不同的文化受众群体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社会中,分享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等,但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从事的行业职业不同,尤其是他们的利益及其诉求等诸方面的不同,以至于由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构成的不同的文化受众群体,对文化产品与服务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性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客观需要建立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责任使命担当,不仅熟悉和了解文化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心理特點、接受习惯、利益诉求和所思所想等,而且能够根据文化受众群体的不同情况与要求,善于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和传播技巧,改进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选择传播媒介,把蕴含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通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有针对性地精准有效地推送给文化受众群体的专业人员队伍。减少“说教”色彩,避免“灌输”口吻,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中的“一锅煮”“一锅出”现象,增强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从而为解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播问题创造条件。二是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能够把蕴含有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有效地推送给不同文化受众群体的推送体系和平台。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针对性推送,是依托系统高效的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来实现的。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的文化传播特征决定了我们所要创设的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结构布局合理。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推送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贮存、提取和配送过程,也是一个依据不同的文化传播要求和不同文化受众群体的具体实际,遵循一定的工序流程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创设和构建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有助于实现整个推送链上人财物的科学合理配置,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推送水平和推送效率。(2)推送功能强大。以生产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为主要载体形式,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所能够奏效的。这既需要一种坚持与执着,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多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规律,强化一体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文化传播理念,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传播条件,拓宽传播渠道,构筑传播网络,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传输与处理应用技术和互通互联技术等[4],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努力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一个设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功能强大的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3)反应迅速高效。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造性推送过程,还是一个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再生产、再创造为轴心组织起来的,发生在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管理者、提供者、运营者、加工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辩证互动过程。存在着一个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管理者、提供者、运营者和加工者,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关照下,借助于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迅速捕捉到文化传播的热点、主题和内容等,并赋予其相应的文化传播载体形式,为文化受众群体适时地生产和提供“供需对路”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问题;存在一个依据不同的文化传播效果和不断变化的文化传播环境,及时高效地就文化产品与服务推送过程中的再生产诸环节做出相应调整的问题;存在一个通过支撑体系建设、规范体系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等,不断优化推送体系和推送平台,提升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推送效率的问题。

总之,科学有效地解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问题,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其培育效果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必须要认真面对和探索解决的时代新课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手段会更加多样、传播方式会更加多元、传播体系会更加完善、传播机制会更加灵活、传播设备会更加先进……但是,无论文化传播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如何发生改变,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传播内容,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作为主要传播内容,致力于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建。

参考文献:

[1]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0(5):8.

[2]崔岚.文化传播如何更“接地气”[J].人民论坛,2017(1):135.

[3]刘金祥.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J].红旗文稿,2017(1):25.

[4]孙景珊,张宇.网络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8(1):83.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新时代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