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金勇
[摘 要] 在“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彰显他们的数学学习主动性. 基于学生差异,让学习目标层次化;凸显主体地位,让学习过程自主化;引导归纳提升,让学习成果系统化的策略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初中数学;以学定教;主体地位;核心素养
相比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涉及的数学概念及定理比较多,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现在,一些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会选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生发了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畏惧”. 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 “以学定教”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借助其强烈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激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以及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学生差异,让学习目标层次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都是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及教参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但是,由于初中生的个性差异、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定教”着重关注的基础在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包括学生个体差异.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智力层面、情感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制定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引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学习方向.
以“直线平行条件”的教学为例,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基础较差、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需让他们达到“能够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掌握直线的平行条件”这一目标. 教学中可借助投影仪展示铁路桥梁的画面或者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任意两条相对的边等实物图形,使学生能够自主判断“上述图形中有哪几组为直线平行”,之后基于生活实例举出平面不相交的情形. 对于基础相对较好,但在思维方面相对薄弱的学生,目标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思考性,要让他们掌握“判定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教学中可围绕直线平行这一条件引导他们展开逆向思考:“一旦脱离这些条件,能否判定两条直线平行?”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基础稳固扎实且发散思维同样较强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自主归纳平行公理以及相应的推论,并结合立体几何中的异面直线,发展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这样,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层次化的目标,就能够有效地推进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的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其在原有数学基础上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差异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有效地发挥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作用,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指明方向.
凸显主体地位,让学习过程自主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化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十分重要.
1. 尊重学生质疑,激发学习需求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生发各种质疑,可能有些问题并不成熟,还有可能是我们从未想到过的.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质疑,并结合恰当的引导,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在自主质疑的过程中,既习得了知识,也提升了学习的满足感,树立了学习自信. 教师应当将学生未曾了解的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基于自主探究习得知识,掌握学习成果,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生发自豪感与满足感.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先由学生自主绘制一个直角,在直角的两条边上每间隔1厘米做一个标记,之后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连接两边上的任意两点,并分别记录两点之间的长度以及两点到直角顶点的长度,探究其间是否存在规律. 学生在实际测量、思考以及交流和验证的过程中,就能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提升了思维能力,也发展了自主学力,真正落实了学习主体的地位.
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堂学习充分交还给学生,既要确保正确的学习方向,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前行. 这样既能够顺利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力,提升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探究,培养自主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能,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都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属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极大忽视,同时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强调,要立足于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真正有助于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式”一课时,可以首先结合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另一方面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之后根据学生自主质疑,检查预习效果,教师则要在学生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导学问题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练习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自主制作“闯关游戏”,游戏中所设计的任务由易到难,同时又具有典型的趣味性,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及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善于挑战的习惯. 在结课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通过“在本节课中主要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思考,既能够帮助学生自主了解真实的学习水平,也能够使学生准确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地提升自我,养成良好的查缺补漏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探究十分重要,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具有自主性与思考性,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引導归纳提升,让学习成果系统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适时归纳这一环节. 适时归纳既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升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深化记忆,同时也可提炼出知识中的精华部分,促进学生思维方面质的飞跃.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系统化,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正比例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结合实例先引入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明确了“形如y=kx(k≠0)的函数统称为正比例函数,其中k所代表的是比例的系数”之后,要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结论归纳正比例函数的特质. 在教学正比例函数图像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其特质:首先,正比例函数的相关图像都是经过原点的直线;其次,作图的过程中,可选择原点坐标(0,0)以及另一坐标(1,k);再次,当k>0时,图像过一、三象限,而当k<0时,则图像过二、四象限. 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典型特征以及正确的作图方法. 在结课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一系列提问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并加深印象:(1)何为正比例函数?(2)如何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3)正比例函数具有怎样的特征?
以上案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归纳与提升,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对零散化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化,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作为这个“阵地”中重要的引导者,教师要采取“以学定教”教学模式,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动性,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