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为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迅速向“核心素养立意”转变。所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引导学生对高考真题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复习备考的效率,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近几年“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考试题强化了唯物史观的渗透。学生在解答历史选择题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针,将考查的历史事件还原到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分析,才能对材料进行合理解读。其中,部分选择题的正确选项也体现了唯物史观。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27题,通过明朝玉制器皿使用人群的变化,说明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又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24题,以地图为载体,旨在说明铁器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题示例】例1.(2018·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试题分析】比较四个选项会发现,C项明显地植入了唯物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C项正确。本题通过《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和对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智慧,正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论断。
【备考策略】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可通过典型试题进行训练点拨,加强对学生唯物史观的渗透,引导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方法,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体现,所以,时空观念成为高考历史考查的着力点。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突出考查“时空观念”的讲题有全国卷Ⅰ第31题,依据题干时间信息“1953年”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期,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进行;又如全国卷Ⅲ第30题,题干提供了“1956年”“中共八大”等信息,需要联系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有关史实,推断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历史主题。
【真题示例】例2.(2018·全国卷Ⅲ·34)
表1 1929 —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据表1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试题分析】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本题突出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题干中有两处涉及时间信息,一处在题干中,一处在表格中表头位置,命题者可谓“贴心之至”。依据题干中时空信息“1929 —1931年”“美国”可关联教材,显然本题考查的方向是“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试题以表格为载体,通过呈现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日益下降的史实,反映出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进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备考策略】时空观念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时空信息不加筛选,且记忆方法不当。通过以上的示例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时空信息都需要学生精准掌握,高考突出考查“时空观念”的试题主要围绕主干知识和历史的重要转型时期特征进行。所以,在高考复习中应聚焦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分期和转型时期。教师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年表、地图等工具,并通过制作时间轴、表格、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时序,明晰前后关联,归纳阶段特征,强化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选择题中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较为典型的有2017年全国卷Ⅰ第26题,以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又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25题,通过史书的修撰由民间到官方的变化,表明史书(史料)受政治、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真题示例】例3.(2017·全国卷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试题分析】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引子,要求学生区分和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赫鲁晓夫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但含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内容,又受到政治、时代等因素的影响,是第二手史料,所以其可信度值得推敲,需要加以辨别使用。题干中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著者会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D项正确。
【备考策略】新高考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指针,突出了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所以,在新旧课程体系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应补充史学素养方面的内容。如关于史料的分类:依据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依据史料的价值,又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不同类别的史料,其历史价值和可信度也就不同。在史料实证环节,要注意多用实物史料,多用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时要谨慎;要了解孤证不立,多方互证辩伪等史学方法。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高考试题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无处不在,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2题,借梭伦之口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突出梭伦具有人文精神,既是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是考查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又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30题,通过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描述,反映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需要,推行“三三制”、减租减息等政策,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题示例】例4.(2018·全国卷Ⅰ·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试题分析】本题以学术界关于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几种不同认识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物,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从而不断接近历史真实。题干反映了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这一问题的认识,研究视角在不断地拓展,由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从而使历史解释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
【备考策略】高考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构成。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他三项都作为干扰项。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和体验五种常见的错误类型:①鱼目混珠,即选项结论本身存在错误;②添枝加叶,即选项与材料没有关联;③答非所问,即选项与题干关联,且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考查的主旨不符;④以偏概全,即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⑤过度解读,即对材料信息进行超出事实的想象和认定,如选项中出现“开始”“已经”“主要”“根本”等带有倾向性的词语,需要仔细加以推敲,如选项中出现“完全”“彻底”“全部”“始终”等引导的绝对性表述,一般都是错误的。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在高考历史命题中,主要表现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进行价值引领,如体现公平、正义、和谐、法治、仁德、图强、爱国等主旋律,突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等主题。2018年高考历史突出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试题有全国卷Ⅰ第29题、全国卷Ⅲ第29题,题干反映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真题示例】例5.(2018·全国卷Ⅱ·31)图1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图1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两把尺》为载体,通过“奶奶的尺”和“阿姨的尺”的对比描绘,反映出女性在建设新国家和创造新生活的时代热潮中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聚焦立德树人,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成为本题最为鲜亮的“底色”。
【备考策略】激扬家国情怀,聚焦立德树人日益成为高考历史试卷的鲜明风格。有鉴于此,在复习备考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等主题,这些主题无疑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关照,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
高考试题不仅承载着选拔人才的功能,还发挥着引领教学改革的导向功能。所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为科学备考、减负增效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