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
——例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策略

2019-07-04 01:34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材料

陕西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为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精准性、全面性,笔者整理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基于试题,研究考点,整理知识,探究方法,预测方面。

一、真题研读,构建考点逻辑

试题类型 关键词 时间界限 答案呈现漫画材料类 资源勘探队员 1953年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漫画材料类 奶奶量布做衣,阿姨测量祖国 1956年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图表材料类 乡镇企业 1982—1988年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报告材料类 计划与市场普遍趋势 1990年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数据材料类 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人数增多 1977—2001年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图画材料类 婆媳上冬学 1954年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数据材料类 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增多 1957—1965年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文字材料类 住宅和非生产性减少 “一五”计划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文字材料类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油料甜菜增多 1975—1980年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图表材料类 工业指标年均增速 “一五”计划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文字材料类 开设俄文课程 1952年底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文字材料类 粮食计划供应制 “一五”计划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文字材料类 粮食的统购统销 1953年10月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文字材料类 某县农社亩产惊人 1958年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文字材料类 指定教科书,从猿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文字材料类 内地迁移,新的城镇 20世纪60年代初 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文字材料类 工业保持高速发展 1958年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文字材料类 “下海潮” 1992年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文字材料类 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1980年12月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文字材料类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 1985年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上述表格内容清晰地展现了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的题干设置及其重点内容,为了进一步把握考试内容,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考点模块及时段分布

该专题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史模块,也会涉及政治和文化史模块,还有可能把这三个模块内容进行融合,考查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内容的时间多集中在 1953—1957年,1958—1965年,1978—1992年这三个阶段。

(二)具体考查知识点及命题材料来源

该专题的高频考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发展的原因、目的及具体实施内容;1958年前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和趋势及表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和主要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影响。常规考点为:国际形势的变化怎样影响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规律及其特点。命题材料多源于社会生活相关史实,材料表达具有多样性,以文本材料和漫画材料居多。

(三)蕴含的史学方法

该专题渗透的史学研究方法有计量史学研究法、图像证史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杨德志先生认为“计量史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相关学科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广泛运用于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史等史学领域”。《图像证史》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代表作,如何理解图像证史呢?即将传世的岩画、造像、器具、建筑、服饰、字画、文书和典籍等一切实物同具体文献相结合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图像证史存在多面性,可以真实的印证历史,可以将枯燥的语言转化为有趣的图像,生动的叙述历史,但同时图像也有不合理性,常常带有政治宣传功能,可能会扭曲、夸张事实和伪造史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图像资料产生的时代背景,甄别使用。

二、考点解读,呈现知识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五个知识点,对此笔者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以时间为线,解读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可以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和历史名物概念四大类型。本专题与此相关的主要是历史事件概念,即在历史上出现过的被当时及后来认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据此笔者确定本专题的重要历史概念为土地改革运动、“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复习中把握好历史概念呢?

例如“一五”计划即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1952年8月,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一五”计划。1955年7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中正式通过。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改造等。1956年底,“一五”计划基本完成,这为我国发展重工业、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以世界为轴,分析国际形势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国家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化繁为简,重点探索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从以“苏联为师”到“独立自主”的演变;二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以“苏联为师”到“独立自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部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下、反动势力犹存;外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国际关系紧张。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强国,中国与之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因此这一时期“以苏联为师”,一系列措施都是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如学习俄语,开办技术培训班,国家对农业等进行统筹调配等。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转折,1960年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并撕毁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这一方面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也加剧了“左”倾错误的扩大化。

2.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20世纪70年代国际风云变化,美国内部经济面临“滞胀”危机;外部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快速提升。欧共体的成立,亚非拉不结盟运动,中国重返联合国等一系列事件,既有利于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也促使中国对当前政治局势进行深思。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停止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中国经历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当然,这也与两极格局的瓦解有关。

(三)以史实为体,探索演变规律

分析命题语言和解读历史概念,笔者发现三条规律:①1949—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仍然面对着国内经济复苏,反对势力骚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问题,为了尽快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中国领导人基于这些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借鉴苏联经验,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②1958—1965年,前期受到“左”倾思想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人民建设热情高涨;后期通过“八字方针”,经济有所恢复;③1978—199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人民自主权扩大,企业活力增强,无论是粮食等作物种植的选择,抑或是企业经营模式,都深刻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优化。

(四)以史观为本,理论实践并行

本专题的复习要牢牢把握“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应掌握四次生产关系的演变:①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②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上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1958年前后人民群众掀起的“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建设热情等。同时还要注意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前进的、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经济领域既有成功的探索,如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等;也有失败的经验,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等。但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说,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过程有波折,前景是光明的。

三、方法探究,抓准命题方向

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持续强化所要求的四大学科能力。鉴于此,除了上述论证的高频考点和常规考点外,笔者认为可能会出现以下考点: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完善与社会福利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城市化进程等的关系;党和国家在经济及其相关领域的改革,如组建的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从现实观历史,从历史析现实。为了更好地将备考要点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研究《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增减补删部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既指导日常历史教学活动,又对高考命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其摘录与该专题相关的内容如下:《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专题1.12—1.14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研读其相关要求,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

《课程标准》中也谈到“城市史”是一个新兴话题,研究者更关注城市的内部结构、市场位置的选择与变化、娱乐场所的设置及作用。这部分知识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相关,也是备考不可忽略的一个热点。《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提及两个关键点,一方面“个人所得税”的演变可以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相联系作为命题的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关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不仅与国家政策有关,更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分布格局相关。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考查的乡约制度和基层治理就是例证。

(二)掌握史学研究方法,明确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多与社会生活发展相关,因此要熟练掌握社会生活史相关理念,运用计量史学和图像证史等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解读历史事实,整合历史结论。对同一知识点,用不同的材料形式来展现,深刻理解知识本身的含义和历史学科的教育及其借鉴价值。

(三)理解核心素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经常关注国家政治政策,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历史事件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当时社会意识背景等和能够对当前社会产生价值的值得借鉴的地方。

就考试本身而言,它是常量和变量的集合。常量体现在核心知识点、考试的目的和意义,变量体现在命题者成员,考试题型形式,考试具体内容等。但不管如何,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者,要具有历史意识、当代意识和前瞻意识,这样才能在纷繁变化的考试中博得一份自信和坦然,以不变应万变。

猜你喜欢
历史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作文如何巧妙引述材料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可爱的小乌龟
最美材料人
新历史
材料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