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勇立时代潮头

2019-07-04 01:34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袁隆平科技

湖北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在高考中也日益凸显。因此,教师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这一专题的复习应予以相应的重视,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复习策略。笔者拟略抒浅见,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突出价值引领,坚定文化自信

(一)教学立意的定位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那么,在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专题时该如何突显其立德树人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呢?换言之,教师如何预测高考中的命题立意,突出相关复习课的教学立意,做出正确的价值引领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即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与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样,都离不开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要让中华文化在现代中国更加繁荣兴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要落实“立德树人”,把握高考立意,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引领学生以历史眼光、辩证思维重新审视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在逆境中顽强发展的艰难历程,洞悉其发展环境的残酷性,了解其发展成就的辉煌与不易,展望其发展未来与方向,坚定“文化自信”,走出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雾。

(二)教学立意的落实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立意如果仅依靠直接讲授来达成,效果往往不佳,但若是将其融入到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之中,效果可能更好。鉴于此,笔者尝试设计以下问题情境:

(原创)例1.阅读表1,完成下列要求。

表1

——据《世界航天史》等整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在此情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史实,就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背景、历程、意义等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例如:

看法:中国航天事业在恶劣的国内外环境中起步,进入新世纪后逐步跨入世界前列,潜力巨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帝国主义对新政权进行封锁孤立,国内经济、技术极其落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摸索,经受了“文革”的冲击,从仿制到独立研制,中国人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开启了独立探索太空的征程。

进入新世纪,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中国在轨卫星超过200颗,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已占据世界航天领域一席之地。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张开怀抱,与世界各国同行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的过程中,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培育核心素养,勇立时代潮头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代赋予当下历史教育教学的使命,也是高考发挥“引导教学”功能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培育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

在“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专题的复习中要坚持唯物史观,注意辩证分析其与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及国际环境间的关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注意分析其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主流观点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为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但也有其反作用。教育制度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我国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二)时空观念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下表:

表2

从空间观念来看,除了要注意中国与苏联(俄)、欧美、日韩的交流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科技发展所探索或开创的宇宙空间、网络空间等予以了解。

(三)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高考核心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在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复习中,第一要注意引用史料的类型应多元化,不能仅是单一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现代音像史料等都可适当使用。第二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与价值辨析,运用要严谨、规范。第三应加强学生的实证精神与证据意识,培养其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

(四)历史解释

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就是要引导学生依靠可靠史料,客观、理性地分析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艺发展的内外环境、阶段特征、主要成就、重要影响等,并中肯地评判其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引导学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并对各种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指导学生学会从科技进步、教育改革、文艺繁荣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对科技、教育、文艺的发展状态及其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乃至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因果联系作出解释。

(五)家国情怀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在残酷的国际竞争、市场冲击、政治动荡中取得的发展成就,来增强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社会进步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可以引用袁隆平的事迹进行命题:

(原创)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开始水稻研究,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为了早日实现这个志向,他从1968年起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在路上,他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3 000多次的失败都没有摧垮他的信念。孩子出生、父亲病故,他也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他的领导陈明山钦佩地说:“袁隆平最苦、最难的时候从来没有消沉抱怨过,被困难打倒过,这样的人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个!”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40多个国家开始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对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成就,还有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即袁隆平精神,它是一种张扬着中华民族之魂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摘自《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结合材料可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研发和推广上贡献巨大,他开创、引领了中国水稻领域的研究。所体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1)开创了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以“南优2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成果提高了水稻产量,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爱国爱民,无私奉献;严于律己,淡泊名利。

三、夯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

素养与能力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必备知识的基础之上,也是渗透到必备知识之中的。在备考复习中,对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要贯通点、线、面,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应有相应的广度。抓住“点”就是要突破重难考点,诸如“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双百”方针等核心概念,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标志性成就及其重要意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的辩证关系等重难点问题等。厘清“线”,即要抓住科技、教育与文艺这三条线索以及时间线索。构成“面”,便是要形成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表格、知识结构图和思维导图来实现。

关键能力的提升最终外显为应试解题能力。因此,一方面在复习课中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概括、论证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精选精编试题,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

(原创)例3.洋务运动时期,列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聘请的洋匠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中国的近代化步履维艰。2018年6月,美国宣布对中兴公司禁售敏感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使中兴公司损失巨大。这表明 (C)

A.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B.应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C.科技自主创新十分重要

D.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解析:材料中洋务运动期间外国不让中国掌握技术导致进展艰难,中兴事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说明了掌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故正确答案是C项,A项中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强调的是外交领域,与科技自主无关,故排除;B项中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与本材料科技主题无关,故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技封锁激发了我国创造力的相关内容,故D项排除。

总之,在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这一专题复习中,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微观理解;既要勇立时代潮头,做好教学立意与价值引领,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要立足教学实际,培育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夯实必备知识。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袁隆平科技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科技在线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