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考查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这道题选用三段材料,考查了宋至明清、清末和20世纪80年代几个不同时期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作用、历史背景和意义。全国卷Ⅱ第41题则是通过“大豆”的视角,考查了我国种植大豆的历史和物种交换的意义。全国卷Ⅲ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座城市为例,考查了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与遇到的问题。三轮复习临近高考,教师需要重视对高考试题的应用,即需要从精讲、分析答题方法、模拟变式题等角度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答题思路有更深入地了解。这三道题无论从考查的视角、思维模式还是答题方法来看都对三轮复习有指导意义。
“比较类”试题是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常见题型之一,往往会出现在25分的材料题中。2018年三套试卷的41题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对比。全国卷Ⅰ第41题从纵向考查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基层社会治理;全国卷Ⅱ第41题仍然从纵向考查了大豆在中国古代的种植和利用;全国卷Ⅲ第41题则从横向比较了中英两个城市的发展情况。有比较就会存在异同,找到比较对象差异的角度是解答“比较类”试题的关键。
以全国卷Ⅲ第41题第(1)问为例,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这要求作答时需比较两座城市发展的相同点,结合必修二“城市的发展”这一内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交通、经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的角度,最后根据材料信息找出相同点。另外,“比较类”试题还会呈现出另外的提问方式,比如“发展”“变化”,这类题型一般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比较,往往对象明确,学生需要找出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差异进行作答。如全国卷Ⅰ第41题第(1)问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围绕“乡约制度”这个比较对象,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至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内容和组织发生了变化,宋代是民间自发组织,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则是政府参与推动,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三轮复习重视效率,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因此,在三轮复习时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于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外史实的理解和记忆,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框架,对比其异同。
2018年的三道试题都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密切相关,都能在《课程标准》里找到对应的位置。见表1:
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18年第41题与《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要求高度相似,这应该引起高三师生的注意。随着新教材逐渐投入使用,全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新高考改革的队伍之中。因此,在三轮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比如监察制度、法制建设、社会救济和保障、个人所得税制度、食品安全、智能技术、商业贸易、疫病流行与影响、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人口迁徙与移民、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这些问题与现实结合紧密,这也正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学习历史,认清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现实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要求。尽管材料题不断翻新,但并不回避重大历史事件和热点问题,材料所涉及的问题与历史思维模式仍是广大师生所熟悉的。正因为如此,在三轮复习时教师需认清材料题“万变不离其宗”的趋势,多关注周年大事,将其与影响至今的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如:
表2
综上,教师在命制材料试题时,可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及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问题,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和周年大事等进行针对性复习备考。切忌舍本逐末,纠缠于非主流的史实,偏离《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和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方向。
2018年全国卷第41题考查了常见的历史思维模式,即历时性思维模式、共时性思维模式和因果逻辑思维模式。所谓历时性思维模式即通过考查历史事件的产生、初步发展、成熟和衰落,如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变化、全国卷Ⅱ大豆在中国的种植和利用的历史。共时性思维模式即通过考查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认识其内涵和价值。如全国卷Ⅰ第41题第(1)问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第(3)问村民自治的意义、全国卷Ⅱ第41题第(1)问中国种植利用大豆的作用;第(3)问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因果逻辑思维模式即通过考查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过程(表现、内容)与结果(影响、意义)来分析其中的因果关联。如全国卷Ⅰ第41题第(2)问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全国卷Ⅱ第41题第(2)问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全国卷Ⅲ第41题第(1)问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第(2)问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等。与具体史实相比,历史思维模式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素养,这也正是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模式之后,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在建构历史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强化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2018年第41题的解题方法比较常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应当强化常规解题方法的指导。比如“背景类”“作用类”材料试题的答题方法,应从历史对象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如全国卷Ⅰ第41题第(1)问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学生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作答: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经济上有利于发展生产;文化上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第(2)问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第(3)问村民自治的意义、全国卷Ⅱ第41题第(2)问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等设问,也可以用类似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2018年第41题分值为25分,但学生的得分普遍较低,除了缺乏相应的历史思维和答题方法外,不规范的答题习惯也是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应在三轮复习时指导学生掌握作答规范:
(1)作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紧扣题目中的要求,区分不同的动词,比如“概括”“说明”“简述”“指出”等词。
(2)文字表述既要简洁,也要注重条理。为了让阅卷者对答案一目了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对答案进行序号化处理,如采用①②③等数字符号。
(3)合理采用材料中的术语,切忌大段摘抄材料原文。学生在作答材料题时往往大段照抄原文,这一普遍现象反映出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材料的内涵。其实,解答材料题更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有选择和针对性地引用材料的关键词句作为答题术语,即题目所要求的“根据材料”。如此紧扣材料,才能凸显出答案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4)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比如“意义类”试题,可以用“推动”“有利于”“增强”“促进”等词汇;“变化类”试题,可以用“逐渐”“由……到……”“趋于”等词句;“评论类”试题应首先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表态,如使用“我认为”“我同意”“我不赞成”等用语。
总之,三轮复习应侧重对试题模式及内涵的挖掘,教师应将有助于解答试题的方法进行整理,同时可以让学生也对此进行总结,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术语。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作答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