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高校思政课的局限性及超越路径

2019-07-02 09:14王玉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超越高校思政课局限性

【摘要】微课是随着信息技术催生出的新型课程形态,充分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发现,“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如何超越这些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关键词】“微课+”  高校思政课  局限性  超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6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各种信息技术均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都变得智能化、信息化,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浪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将人们带领到一个微时代之中,各种“微”概念每天都有发生。“微课”凭借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网络时代下应运而生,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发展,将“微课”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革,创新思政课程成为一种必然。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就“微课+”在思政课中运用的局限性与超越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新时代背景之下,微课教学的引入促使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受到了师生的关注和欢迎。微课教学中,微型教学视频是主要教学载体,教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细化处理后,利用其中各知识点包括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设计成时长在5~10分钟的视频课程[2]。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目标明确,而且针对性非常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制作视频时要求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将知识点讲解透彻,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内容。与此同时,微课教学中学生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学习,可以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显著提高。此外,微课教学为学生网络互动提供了平台,学生随时都能和教师、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度,从而更好的为后续教学方案的修改与更新提供依据[3],极大的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2.“微课+”高校思政课的局限性

2.1“微课+”受到学科特性的牵制

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理论性很强,它在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非常重视授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理论铺垫、情感渲染及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协同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的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其教学活动情感性与互动性较强,“微课+”思政课教学在学科特性的限制下,其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为“微课+”教学中需要阻断教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教和学不在同一时点、地点,很难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活动演变成了信息时代喜爱的“一言堂”[4]。同时,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利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掌握学生认知情况,然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或许“微课+”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其效果却远远不如课堂教学来的直观。此外,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其真实性往往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就像网络虽然可以观看球赛的直播,但是还是有大量球迷更愿意花钱买票到现场观看球赛,这种现场感是“微课+”这种隔着屏幕的课程无法取代的。

2.2“微课+”受到学习模式的羁绊

当前教育界倡导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一点与“微课+”高校思政课的要求非常契合。然而,当前“微课+”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落实却存在着一系列困难,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自从有了“私塾”、“学校”以来,教育组织形式一直都没有发生过改变,由教师来讲课,学生来听课,这种特定组织形式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同质性、集体性与整体性,大量教学实践证实,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意识的形成,偏向于在特定氛围中形成定向的学习模式,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虽然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显示独立、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是始终停留在人们的生活与信息交流上,学习领域被辐射的比较少,很难利用其撬动历来教育形成的定向学习模式。所以预先将思政课录制成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在课堂上针对未理解内容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会受到定向学习模式的严重影响。

2.3“微课+”受到学习环境的制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打造出了智能化、泛在性及开放性的移动交流平台,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了思政课教学舞台,“移动式教学”的实现迎来了曙光。实际上,笔者认为“移动教学”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完美,很多人会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微课“,而不是选择在码头、车展或者超市中学习,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件需要全情投入的事情,那种码头、车展、超市无障碍观看视频的方式,根本不适合“学习”,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在喧闹的地方看一些新闻、娱乐节目等不需要参与思考的视频。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基于思政学科特性的影响,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生动性,而忽视理论内容,也不能将其制作成娱乐节目那么花哨,这样的教学对学习场景是存在一些要求的,需要教师将一定的情感融入情境创设中,再加上理论内容的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认识的提升。换句话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移动式教学”对其场景的制约比较明显,如果可以摆脱这种制约,那么就可以使“微课+”高校思政课在和大量视频信息的“战争”中脱颖而出,进而真正实现“移动式教学”。

3.超越“微课+”高校思政课局限性的路径与方法

3.1理性定位,理清角色任务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理性的认识“微课+”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微课+”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提升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为了教改而教改,也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应该从理性角度开始出发,在理论领域不断钻研、探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一条适应信息时代發展的学习理论,为“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提供指引,由于目前微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技术领域的瓶颈,而是理论上、制度上与发展理念上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出现只需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有效构筑完善的微课理论体系即可有效突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踏实的将微课的应用方法、方式落到实处去,经过反复的实践、反思和探索,通过不断的反复、循环,这样“微课+”高校思政课才能摆脱诸多影响因素的限制,确保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发展,使“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中保持长久的温度[5]。

3.2选择内容,规避特性牵绊

一方面来说,应该选择合适的内容制作微课。虽然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都是思想认知方面的内容,其学科特性比较强,但是对教师的情感、授课方式与师生互动等方面都存在较高的要求,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很多知识方面的内容。比方说,在《基础》课教学中,各小知识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如理想信念的特征与含义,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含义,我国法律规定基本权利等等,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都是微课良好的素材内容,制作微课可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学习,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给予其帮助即可。另一方面来看,可以对现有长视频进行加工和处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需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然而课堂上对视频的使用是存在一定要求的,受到了时间长短、使用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视频过长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后续课程中学生的专注度产生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对长视频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加工,将其制作成微课为学生所用。

3.3优化管理,减轻教师负担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人数相比存在巨大反差,在网络时代下学生们都期望着有“淘宝式”的全天候服务,然而教师人数是有限的,精力也有限,这就形成了明显的矛盾,无疑加大了“微课+”高校思政课有效运行的困难。要想化解该矛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首先,应增加教师人数。增加高校思政课教学人员数量是最优解决方案,但是很明显目前还无法达到思政课小班教学,但是可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数在一个合理空间内,比方说教育部规定达到1:350,这一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工作量,同时使其有经历用于制作微课等相关工作。其次,注重团队合作。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单靠一个教师是很难完成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兼顾网络课程的回复,对学生的动态加以关注,因此必须注重团队合作,如果有了一个教师团队,那么就可以分工合作,分时段负责制作微课、网络答疑,大大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三,实现网络教学工作的量化目标。纵观微课的长远发展,必须量化教师为微课付出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确保教师的精力,确保“微课+”高校思政课的稳定、长远发展。

4.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可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微课+”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这种新的课程形态不能绕开微课、高校思政课其本身的特征,也不能规避其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必须理性的认清其本质,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并且注意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J].才智,2018(33):180.

[2]薛萌.“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2018(31):93.

[3]熊亮,韩冰,邵艳.“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3):60-61.

[4]李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闻战线,2018(19):150.

[5]黄巧莲.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重构路径初探——以網络时代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47-151.

作者简介:

王玉(1977-),女,满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学历,助教,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超越高校思政课局限性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跨界与超越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