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中的“顾此失彼”现象

2019-07-01 04:01曾建洪
江西教育A 2019年5期
关键词:不良习惯显性教育工作者

曾建洪

课堂提问,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教学环节。但如果细心地做个观察统计就会发现,课堂上被问及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处于相对显性状态的优生或后进生,而处于相对隐性状态的中等生却很少被问及。这难道是教师有意为之吗?当然不是。其实,这就是教学管理中典型的“顾此失彼”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一种惯性的思维导向:更加关注显性的特殊人群,而不太关注甚至忽视隐性人群。教育中也是如此。不光在课前准备、课堂提问、课中观察、作业布置、辅导交流等环节上有之,在座位编排、班干选拔、评先评优、组织活动、应急处理等班级事务中亦有之,教育中的“顾此失彼”现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考慮得全一些、细一些,考虑得远一些、深一些,考虑得实一些、专一些。处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应杜绝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要维护每一位学生的正当权益。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在思想上树立辩证思维。既要看到发生在学生中的显性问题,又要发现隐性问题;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更要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既不忽视学生的显性需求,又要探索和发现学生的隐性需求;既要站在教育专业的角度,又要站在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等多层面的角度,厘清事实,明辨是非,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其次,要杜绝“习惯无意识”。这种习惯无意识,其实就是“患者”陷于思维盲区、活在自我的观念中,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发现一定全面,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处理方式必定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一定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想当然的不动脑筋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思考不周全,预案出漏洞,非但不能帮助学生,还会伤害学生。这种不动脑筋的思维方式也极易使我们养成遇事不假思索、处事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

再次,应树立成长意识,增长学识和常识。既要看到身边的显性现象,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也要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敬畏隐性知识,注重隐性知识等专业素养的学习。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看到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挖学生中的隐性现象,善于找准新方向,理出新思路,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力求向“精工”发展,要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专业能力,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审视发生在身边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弥补我们教育行为的不足;同时,也要恪守专业伦理,尊重和敬畏常识,回归并践行教育的基本常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用心人,不断提升对于学校的执行力和对于学生的服务力。

最后,需多一些反思。缺乏反思,尤其是缺乏对教育中习惯无意识行为的反思,是我们教育人成长过程中的瓶颈,也是制约教育工作效果的顽疾。我们不仅要对在教育过程中已经“露脸”的不良习惯进行自我梳理、自我批判、自我斗争及自我矫正,消除潜意识中的“开小差”,防止遇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拍脑袋决策等现象出现,而且还要对一些尚未“露脸”的不良教育思维、教育现象深入查纠,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止其发生和蔓延,努力做教育工作中全面的观察者、思考者、践行者。(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

猜你喜欢
不良习惯显性教育工作者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