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賽摔跤》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篇选文,节选自著名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文章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精彩场面,语言生动、浅显易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单元导读、文本特点、学生学情以及片段教学特点,我反复实践、不断改进,最终将目光聚焦于文章的第3自然段来展开教学。
说时迟、那时快,小嘎子和胖墩儿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紧接着,作者用一连串精准、传神的摔跤动作描写,将小嘎子和胖墩儿活灵活现地带到我们面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攻→守→交锋→嘎子落败”这精彩的摔跤比赛中,分别抓住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时的主要动作——“蹦来蹦去”“扳”“钩”“摔”(小嘎子),“塌”“合”“鼓”“别”“推”(胖墩儿),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圈画批注、情境表演,重点体会小嘎子“聪明中见急躁”和胖墩儿“沉着中见机智”的人物形象!
课堂到此并未戛然而止。从小顽皮的嘎子,长大后却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从顽皮小子到八路军战士,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饱满。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学生对小嘎子生发好奇,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这篇文章语言特色明显,如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有几分评书的味道;“各自虎势儿一站”“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不露一点儿破绽”等儿化音,又为文本增添了北方语言的感觉。为搭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平台,达到教与学的浑然一体,我精心打磨教学语言、反复练习语气语调。如引课时的“上回说到”,结课时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去书中自己寻找”,还有课中引导的适时儿化——“面对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的胖墩儿,嘎子用尽全身力气使出了连环招儿”,等等,这些教学用语为课堂助力,增强了代入感。
此外,为巧妙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实现读写迁移,我在语用训练点的评价语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如在体会“走马灯似的转”这一处表达时,我如是评价:“‘走马灯似的这个比喻,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俩是怎么转的。像这样在动词前加上比喻修辞,能帮助我们把人物形象更加凸显出来。”自然而然地将写作的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实现“以评促写”。
随着对文本品读的渐次深入,我发现:这场摔跤比赛里除了精彩的动作描写外,场面描写也颇为精妙,重点体现在“镜头感”和“节奏感”。作者在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过程时,以跳跃式的笔墨分别聚焦在两人身上,一来一去,好似那拍电影时的动态镜头,由嘎子快速移动到胖墩儿,从胖墩儿又忽地回到嘎子,好不活泼!于是,在整体回顾第3自然段时,我在课件上将“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名字分别标红,继续引导孩子关注每一句话的描写对象。“假如这文字背后有一个镜头,你发现了什么?”用问题切入,有效发现描写角度的切换,文字的镜头感呼之欲出。
文本的节奏感也值得揣摩,其主要表现在这些词语上:起初、可是、两个人、这一来、已经、趁势、仰面朝天。我带着孩子们大声连读以上词语两遍,孩子们读着读着便发现词语中隐藏的摔跤比赛节奏:起初缓慢,接着逐渐加快并越来越快,最后利落结束!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桂花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