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让课堂阅读教学更精彩

2017-01-12 06:26张哲满
考试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选点切入点

张哲满

摘 要: 教点也就是“选点”,即切入点。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这就需要选取一个点。很大程度上,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点的选择很重要。“选点”这种教学法,能使阅读教学呈现丰富多彩。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学有思想的独特表现,是教法的艺术展示,是精心研读教材的结果,是带领学生深度解读的必然选择。从学生角度来说,它是兴味盎然学习的途径,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选点”会让课堂阅读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 选点 切入点 课堂阅读教学

前段时间临海市第五教研区的语文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几位老师上的同一篇课文(同课异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七年级上册课文),学生反响大相径庭,我们也是深有同感。

比较这三节课,我们会发现三位老师的内容是比较一致的,不管是重点还是难点处理,(在父亲帮助下爬下悬崖;心理变化描写)几乎如出一辙,甚至有其中两位老师的开头导入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但为什么最后给我们的感觉却有那么大的差别呢?课后细细思量,关键是各位老师上课的“选点”很不一样(即各位老师的课堂呈现)。

教点就是“选点”,即切入点。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你的理解与你在课堂上的呈现肯定有一个过程,你怎么具体呈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操作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选取一个点。很大程度上,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点的选择真的太重要了。现在流行一种动让学生自由讨论,还美其名曰学生主体的做法或者说课堂形式,我有点不敢恭维。如果教师基本可以不作为,那么要你做什么,毕竟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纯粹的自由阅读是有区别的。还有一种是老师什么都讲了,滔滔不绝,唯恐漏掉了什么,基本上类似于以往的“满堂灌”,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只要老师讲的基本上都记下来了,这样效果就好吗?其实未必,什么都讲跟什么都没讲有什么区别吗?就像一位名师说的,课堂要聚焦,否则就会没效率。好比撒网,网撒得太开,自己没有达到“胸中有丘壑”的水平,那整堂课,就是四处挖洞,到处砸坑,最后,一口井也没有。学生在浮光掠影的匆匆的阅读中,累死,最后渴死,不信,看看学生茫然地看着天花板就知道了。就像我们听到的其中的两堂课,他们都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然后选重点,讲步骤,析心理,得启示。这样讲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学生也是很配合地找啊,画啊,说啊,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回答问题的就是这几个,更多的学生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都变成旁观者甚至看客。这就是课堂的问题,我们面对是全体的学生,而非几个,为什么对我们的条分缕析学生不感兴趣呢?答案就是“选点”出了问题,缺少“选点精读”的教学设计,也就是缺少深得下去、读得出来的教学点的挖掘。老师所要讲的,学生都很熟悉了,哪儿来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我们在“选点”时追求一种陌生化的表达,努力寻找文章的细点、美点、深点、异点引导学生品读,那么阅读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效果肯定会有很大不同。

好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选点”的高手。他能够通过这个点,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吸引到文章最精彩、最精妙的部分,然后组织学生咬文嚼字、重锤敲打,品读回味,进而延伸至课文整体面貌。通过“选点”,教师教得有厚度,学生学得有深度。

首先是内容上的“选点”。比如其中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

小故事导入,其中一位老师讲了孤胆英雄的故事,同样是这个故事,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有这么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常告诫自己要一步一步来,问题就能解决了。这时悬念来了,他是谁?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他就是美国飞行员,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然后课件出示与莫顿·亨特有关的事件并进行呈现。他的什么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且受用呢?第二个悬念又来了,学生始终被老师吊住了胃口,然后老师就娓娓讲述故事,并且他还用文字记录下来了,想不想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同样的导入,第一位老师仅仅是导入,第二位老师通过“选点”,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他所讲的所有内容就全有了用处。这时学生对这个经历也充满了好奇之心,要先睹为快,不等老师要求,自己就会看这篇文章。有时候想要学生自己看书,悬念制造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在内容上,这位老师较多地用到了板块式的呈现,通过板块式呈现,他把很多信息进行了提取、整合,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再比如,在教法上的“选点”。教法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决定了它是艺术的,我们通常说的语感,虽很难说清楚,却实实在在存在着。那些生硬的灌输,强行的牵引,粗暴的组织……依旧在课堂上横行。这时如果选好一个点,境界就会不一样。还以那位让我们眼前一亮的老师为例:

在分析被困悬崖上的原因时(这块是我们平时比较轻视的内容,这位老师个性处理成重点,当然后来说课时那位老师说到是按两个课时处理的),先学生说,后来板块式呈现,身体原因,母亲训诫,没有自信,没有冒险的经历……要求到课文里找根据(回到文本)。学生自然回到了文本,这时就不会空对空,也不会流于形式。在这部分,这位老师用到了多种教学方法。一是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追问;二是比较入手,“我”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三是人物还原,创设情境,进行改编;四是词语比较法,比如“蹲”与“站”的辨析,此处为什么是“蹲”而不是“站”,学生就会思考,对呀,为什么呢?经过比较就出来了,原来是因为太害怕了,站不住了,站着要晕了,只好蹲下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明白了,原来词语是不可乱用的,需要遣词造句,比扯着嗓子喊要注意遣词造句强多了。因为老师的引导,后来还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我”后来在悬崖上还从“蹲”变成了“伏”,(学生的主体离不开老师的主导、点拨)学生还能头头是道地作出解释,天色越来越暗,“我”一个人在悬崖上越来越害怕。更厉害的是后来有一个学生还发现了标点的奥秘,感叹号被发觉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选点”教学,确实能收到不一般的效果。曾经在杨绛的《老王》里选取一句话进行切入,找出关键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再找出三个关键词,幸运者、不幸者、愧怍。这里这三个关键词都有所指,你知道吗?学生马上就能对上号。引导学生回到课文进一步体会老王的不幸,学生就会发现老王诸多不幸的地方……可以说,一句话提纲挈领。又如对课文里的这句话通过改编达到辨析的目的,原文:老王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改编成: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原文还啰唆,多了标点,真是这样吗?学生反复读,终于发现了,原文有波澜,跌宕起伏。你看至少还有个哥哥吧,有点依靠,给人心里一点温暖,但是死了,这一点温暖也没有了;还好还有两个侄儿,又有了一点希望,但是没出息,这一点希望也破灭了。通过不同的组合,或者说,通过标点,就完全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这是我们平常很忽视的,“选点”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可以让课堂阅读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选点精读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余映潮老师曾说:“选点精读于大面积的语文课堂教学,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于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都极为有益处。”

教学,其实也是一种选择,每节课呈现其实都是一种选择,从这些选择中大抵可以看出一种教学状态。“选点”这种教学法,能使阅读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学有思想的独特表现,是教法的艺术展示,是精心研读教材的结果,是带领学生深度解读的必然选择。从学生角度来说,它是兴味盎然学习的途径,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爱上语文了,何乐而不为呢,“选点”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究,2008(2).

[7]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中学语文教学,1997(7).

猜你喜欢
选点切入点
低转速工况VVT选点对排气温度影响研究与分析
浅谈圆锥曲线问题的切入点
“选点突破”技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浅谈如何把握好党支部建设的三个“切入点”
初中小说教学“选点”例谈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基于ArcGIS格网选点的优化技术研究
关于综合业务接入点选点方案的探讨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