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观念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为人与处事也截然不同,孩子的成长跟家庭教育一朝一夕的引导与培养密不可分,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益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更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我们需要反思与实践,找到真正适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策略智慧
现在社会上很风行的一种说法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我们知道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起跑线”,所以认真反思与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起跑线”。
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告诫家庭成员:“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身教胜于言教。教育孩子要做好人、做好事,首先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访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有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幼儿园园长。大气进取,管理有方,内外兼修。她在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时,充满深情与崇拜。她这样描述父母带给她良好的人生影响:“我父母都是医生,在我记忆中我妈妈经常被邀请到外地去给别人培训讲课,回来就买各种好吃的糖果给我们吃,我现在也爱上为大家作培训就是感受到把自己精进的专业知识与大家分享的乐趣。她医德高尚,我看到她对漂亮干净的小孩和很脏的小孩都一视同仁,我很受感动。所以现在我在幼儿园工作,我也对我的同事、孩子和家长注重一视同仁。”
“我的父亲在医院作管理,我现在对管理很有兴趣和方法,很多也来自于他对于我的影响。童年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处理‘医患纠纷时,总是临危不乱,勇敢智慧地安排和调度人员,富有预见性和果敢度。这影响了我的大局意识及危机处理能力。”
“同时父母生活关系和谐,遇事注重协商,注重追求生活品质也对自己影响很大,我记得我们家是全院子最先买黑白电视,也最先换彩色电视机,我和姐姐都传承了父母追求卓越的品质。”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瑕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在这个关系中,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大厦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长与子女一般地说是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命运一致,关系亲近,这种特点的生活环境,家长具有权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若家长的素质、言行不足以让孩子依赖,家长经常说空话,那么孩子就不听你的话,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斯宾塞在他著名的《快乐教育》一书里写道:“回忆一下我们的父辈,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虽然我们已为人父母,但无不对孩提时代父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它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庭育人的合力,才能提升和发展教育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崔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陈星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金堂县栖贤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