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文微课程提高护士人文素养的研究

2019-06-26 03:06徐东娥XUDong贾晓雁JIAXiaoyan许丽菲XULifei
医院管理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人文维度

□ 徐东娥 XU Dong-e 贾晓雁 JIA Xiao-yan 许丽菲 XU Li-fei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ternet+" humanity Online course on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nurses. Methods A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772 nurses from a tertiary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All the subjects learned "Internet+"humanity Online course continuously for 12 months. After the learning, the learning outcome of the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with revised balanced score card.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of learning, the total score of learning outcome (93.96±5.41), nurses' learning satisfaction (25.83±0.21),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growth (13.15±1.22 points), and of time management (12.83±1.39)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0.05)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learning,indicating that the nurses' humanistic qualit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continuous learning of the " Internet +" humanity Online cour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satisfaction of nurses, and help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and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甚至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其中,护患互信的缺失也是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和护患关系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2]。在当前患方因素无法有效改变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增进护患互信,减少医疗纠纷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一直是医护人员思考的问题。临床护士是医院中接触患者时间最多的群体,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加强护患沟通,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1,3]指出,加强患者诊疗照护过程中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双方的和谐相处。为此,本文通过连续12个月的基于“移动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开发的微课程学习模式,取得一定效果。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77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自愿参与研究;(2)中专及以上学历;(3)国家注册执业护士;(4)能够熟练使用手机或者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网络微课程的学习。排除标准:(1)不配合者;(2)不能坚持、主动提出退出者。研究对象的年龄:小于25岁277人,26~35岁366人,36~45岁94人,46~55岁35人;学历:中专6人,大专303人,本科460人,研究生及以上3人;护龄:1年以下102人,1~5年311人,6~10年152人,10年以上207人;职称:护士353人,护师235人,主管护师171人,副主任护师12人,主任护师1人。本研究直到数据收集完毕,未有研究对象选择退出。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研究方法。根据中国管理实境及护理培训的特点制定相关学习模式。具体方法:(1)护理部组建人文素养培训小组,由一名主任护师,12名副主任护师组成,小组成员均具有良好的护理人文素养、护理沟通能力、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扎实的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较强护理管理能力。(2)人文素养培训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和查找文献制定相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方法等,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初步培训方案和形式。通过咨询护理专家的相关意见,最终与互联网公司共同构建“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互联网公司只提供技术支持,人文素养培训小组提供相应视频、测试题目等学习内容。(3)采取改良版平衡积分卡的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参与并完成为期12个月的“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模式的连续学习,学习的具体内容及方法采用泛在式[4]护理素质教育模型,该模型包括:泛在式的学习方式(碎片化的时间模式和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护理人文微课程体系(医学护理伦理、自我心态管理、团队协作能力、护理服务理念等18个核心课程学习)、持续习惯的培养(启发式的教学互动、持续的人文知识熏陶、深化意识促进行为改变等6个核心习惯)3个学习维度共365节微课程,每节课程5~10分钟,所有护士在12个月内定期、连续登录网站参与微课程学习和考试。如发现护士尚未完成新课程学习半个月以上,以系统短信、消息的形式提醒其及时完成学习。该泛在式护理素质教育模型详见图1。

图1 泛在式护理素质教育模型

3.评价方式。为期12个月的学习结束后,人文素养小组成员提前三天电话联系参加学习的护士,嘱其按时完成改良版平衡积分卡[5]的在线评价内容,以评估人文微课程模式学习前后护士人文素养的改善效果。评价内容包括:(1)学习效果评估维度:包括人文知识考试和学习积分;(2)护士学习满意度维度:包括课程选材的针对性(2个条目)、课程内容的实用性(2个条目)和形式的接受度(2个条目);(3)创新与学习成长维度:包括观念(2个条目)、态度(2个条目)和行为改变(2个条目);(4)时间管理维度:包括学习时间(2个条目)和学习时间支配(2个条目)。学习效果评估维度总分为100分,分为人文知识考试和学习积分两部分,其中人文知识考试占比80%,学习积分占比20%。人文知识考试内容分为25道题目,每题4分。学习积分按照实际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系统进行累积。护士学习满意度、创新与学习成长、时间管理维度得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将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1~5分。各维度总分等于条目分数之和。依据各维度得分结果分别进行统计,三个维度的构成根据改良版平衡积分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细化,主要环节的关键要素和内容见图2。

图2 改良版平衡积分卡

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描述;两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1.“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学习前后学习效果评估见表1。

表1 学习效果评估(分,

表1 学习效果评估(分,

时间 例数 人文知识 学习积分 学习效果评估学习前 772 74.13±8.49 11.33±3.21 85.46±7.89学习后 772 78.00±5.01 15.73±1.99 93.96±5.41 t 2.147 6.359 4.866 p 0.036 0.000 0.000

表1结果显示,经过“移动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微课程学习,学习后护士人文知识(78.00±5.01分)、学习积分(15.73±1.99 分 )、学习效果评估 (93.96±5.41 分 )评分与学习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护士在学习效果上有明显提高。

2.“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学习前后护士学习满意度。见表2。

表2 护士学习满意度(分,

表2 护士学习满意度(分,

时间 例数 选材针对性内容实用性形式接受度护士学习满意度学习前 7725.02±2.19 7.28±1.366.45±1.2218.61±0.63学习后 7728.37±3.18 9.13±0.448.29±1.2525.83±0.21 t 24.107 35.960 29.269 27.885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结果显示,经过“移动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微课程学习后,护士在选材针对性 (8.37±3.18)、内容实用性 (9.13±0.44)、形式接受度 (8.29±1.25)及学习满意度 (25.83±0.21)与学习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护士对学习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

3.“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学习前后护士的创新与学习成长见表3。

表3 创新与学习成长(分,

表3 创新与学习成长(分,

时间 例数 观念 态度 行为 创新与学习成长学习前 772 4.03±0.483.83±0.44 3.77±0.4711.10±0.78学习后 772 5.02±0.354.25±0.36 4.18±0.2913.15±1.22 t 46.303 20.527 20.627 -6.2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结果显示,经过“移动互联网+”人文素质微课程学习后,护士在观念 (5.02±0.35 分 )、态度 (4.25±0.36 分 )、行为(4.18±0.29 分 )及创新与学习成长 (13.15±1.22 分 )评分与学习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学习能够显著改善护士的观念、态度、行为等。

4.“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学习前后护士时间管理情况见表4。

表4 护士时间管理情况(分,

表4 护士时间管理情况(分,

时间 例数 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支配 时间管理学习前 772 5.14±1.17 2.30±0.92 7.46±1.15学习后 772 9.46±1.23 3.40±1.09 12.83±1.39 t 69.285 -3.434 11.911 p 0.000 0.000 0.00

表4结果显示,经过“移动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微课程模式学习后,护士在学习时间(9.46±1.23分)、学习时间支配(3.40±1.09 分 )及时间管理 (12.83±1.39 分 )的评分与学习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护士对时间管理满意有明显提高。

讨论

1.护理人文关怀教育。近年来,国内许多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人际沟通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等专业性人文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6],可能与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有关[7]。有关护理本科生学习专业性人文课现状调查研究[8]结果显示,护生对于人文课程的满意度仅占23.3%。有研究[9]指出,我国护理院校人文课程的学时仅占总课时的8%左右。医院对护士在岗培训、在职教育的内容侧重于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忽视了内心的素质修养和外在的关怀力[10],这种模式的学习和培训达不到从本质上提高护士整体人文关怀能力的目标。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学校护理教育的起点开始,人文素养护理教育在改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护理职业道德、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健全护士心理素质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11]。其中,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除护生自身因素外,排在首位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问题。相对国内的护理教育,国外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12],有研究[13]指出,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总计108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美国的护理继续教育课程不断利用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技术,注重运用指数增长的移动设备带来的医护便利,利用无线移动设备和技术革新改进医护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即时访问知识网页和应用程序带来丰富的学习机会和看护水平的提升,这种变化揭示了无线移动学习模式的前沿性和发展趋势[14]。

2.护理人文关怀培训。国内人文关怀培训及临床实践缺乏系统化、连续性,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空白,在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有效性上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15],没有考虑护理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和人文课程需持续学习的特点,且培训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课程内容也较为单一、学习时间过少,形式以理论授课为主,无法激发护士对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缺乏完善全面的学习评价量化标准和具体要求,这对于护生和护士的人文素养缺乏持续性的提升和帮助。

3.“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学习模式。传统的授课方式达不到动画视频的直观效果,缺乏视觉的冲击感。融合了视频、动画课程要素的“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注重“每课一点”的原理,即每节课只解读一个知识点,简单精练,促进自主学习与互联网相结合,护士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扩展知识延伸覆盖面,在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中能够让护士轻松记住相关知识点,难点、教学信息更加清晰,微课程的冲击性、高效性和持续性能够让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便捷,充分考虑到了护士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因此,该微课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应用微视频和相应完整的组织学习管理模式,颠覆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满足护士系统性、连续性网络学习需求,提高了护士学习效率和兴趣。

小结

通过“移动互联网+”人文微课程的连续学习能有效改善护士的人文素养和提高护士综合满意度,促进护士人文素养和护理关怀能力的培养,以期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学习结局测量指标设置不全面、未考虑不同护士对于该学习模式的个体接受程度差异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差异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人文维度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莲心宝宝有话说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