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月娥
【关键词】 农村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045—01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农村小学要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外围环境的实际,借势而为,创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逐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施道德教育,因势利导。如,有一次,我带的小学四年级班里一位男生突然呕吐不止,班里好多同学手捂鼻子争相往教室外面跑,我赶到孩子跟前先安慰别怕,然后急忙联系家长,接着拿起扫把清理呕吐物,随后班里的一位女生也赶来帮忙。这件事过后,我举一反三,开展了“突然生病啥感觉?是不是最希望你身边的同学关照自己?”的大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家人,班级是不是一个大家庭,是不是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低头认真思考。过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错了。有同学说,我以后要多关心同学。由此可见,立足农村教育课堂,教师实施道德教育必须转变课堂方式,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为实施道德教育提供基本保证。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异大。要确保农村小学道德教育常态化,就要结合日常教学工作,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有一次,在期中考试前的一天早晨,我去教室安排插班考试,发现教室的垃圾桶上放着一件棉马甲,顺手提起抖掉灰尘,一看还是崭新的。班里学生都说不是自己的。我说:“今天冷不冷?”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到:“冷”。我接着提问:“丢了马甲的同学着急不?如果我们帮他找到这件新马甲,他穿上高兴不?”大家说:“肯定高兴!”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想办法。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去教导处请老师广播找失主,既不耽误考试,也让失主高兴,能尽快帮他找到穿上就暖和了。”我随即表扬了这位有智慧的学生,之后也找到了失主。其实,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對于类似“马甲”效应的教学模式探究很有意义。结合课堂实践,我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细心,要学会关心他人。通过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帮助、坚忍、励志等品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又要使其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架起家校合作的道德教育桥梁
农村家庭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也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校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所带的班级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平时学习勤奋的女学生突然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下课也不和同学互动。仔细观察几天后,我抽时间和这个学生单独谈话,她泪流满面地告诉我:“妈妈和新爸爸经常打架,动不动就拿刀,她十分担心妈妈的安全。”还有一次,有两位双胞胎兄妹接连不写家庭作业,每天蓬头垢面。为进一步了解详情,我多次和家长联系,希望能积极配合,几经周折总算联系到孩子年迈的爷爷。经了解得知孩子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另组家庭远居新疆,母亲在附近城市从事环卫清扫工作养家糊口,不久前遭遇车祸去世,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顿时塌了天,导致孩子生活没有了着落,更谈不上督促学生的家庭作业。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每当遇到这种现象,我都会耐心细致地安慰每一个学生,及时联系其家长,引导每位家长适时与孩子沟通,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爱。为了引伸家校合作内容,建立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还应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互动模式为载体,科学合理推行跟班教学循环制度;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回访、座谈交流、校讯通平台等渠道,与学生家长适时开展互动教学活动,力求在普遍中求重点,在重点中求突破,有针对性地打开农村德育教学的瓶颈,切实形成家校互动教育内容的互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德育教学已成为学校和家庭共同面对的新课题。总结在农村教育教学的过程,学校理念与家长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势必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家校双方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育方式适时调整,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对接,以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