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
借钱也要让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上国际英语培训班,带孩子上少儿编程、绅士淑女养成班,听到邻居孩子作文拿奖坐立不安,立马给孩子报个写作班……近年来,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求速成、爱攀比,“拔苗式”育儿花样繁多,有的堪称“走火入魔”。我们的家长太焦虑了,最可怕的是焦虑之下不是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问题,而是变本加厉去“拼娃”,其结果只能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家长自身的眼界与学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自身更应该去上培训班,学习如何读懂孩子、教育孩子,学习如何自我提升。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不是孩子,恰恰是家长自己。
(王 莉)
任务式的考试分析只会破坏教学
某地举行了一次全县的某个年级的质检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不知是教育行政部安排,还是学校的领导们头脑发热,要求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对于质检考试,教师见到的只是最后的成绩单,教师没有见过试卷,没有参与阅卷,所见的只是一个数字形式。但是,质量分析会议如期召开,教师们分析得头头是道,好像真的见过试卷一样。领导听的很认真,对教师详细透彻的分析是肯定的。质量分析应源于学生试卷等第一手材料,而不是简单的几个数字。看不到试卷的质量分析,寻找到的问题没有代表性,达成的共识便不具有指导性。把质量分析当做一次教学安排的任务去完成,伤害的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还有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安 杰)
去乡村学校不应成为教师受罚的选项
近日,一城区教师因违反工作纪律受到处分,结果是除了应有的处分之外还有一条:调离原单位到乡村学校工作。为什么去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区学校教师受罚的选项呢?关键点还在于乡村教育、乡村学校的弱势,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教育资源、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师资水平、行政支持等各个方面。这让人们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乡村学校就是比城区学校弱。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下,去乡村学校成为城区教师受罚选项也就不足为怪了。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因此,必须警惕这种思想支配城乡教育发展,支配城乡教师队伍建设。(苏小成)
孩子寄宿不该是缺失陪护的理由
记者采访发现,杭城超过6成的民办初中提供住宿,近3成民办小学提供住宿。对于是否该送孩子去寄宿制学校,不能一概而论,非此即彼。要权衡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不过,怕就怕家长们走极端,因为工作等原因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后就彻底忘记了自己的陪护责任。要知道,6-12岁是孩子行为模式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候让孩子完全离开父母,会造成亲情的缺失。所以家长必须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网络或直接面对面地陪孩子聊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开展亲情户外活动,尽可能地参加家长会、家长进校园等活动。关注孩子的潜能优势和兴趣,并因势利导地将这种优势和兴趣培养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给孩子安全感。(邓文圣)
“公民同招”是民校热的“退烧药”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公办小学陆续公布了招生范围,从2019年起昆明小学招生入学实行新政,全面实行预登记,探索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实行公民同招政策后,虽然民办学校失去了“生源质量”优势,但只要民办学校的其他优势还在,民校热就难以降温。也就是说,公民同招虽然是好招,但并非是给民校热降温的有效“退烧药”。单纯靠政策来“堵”,阻挡不了家长追捧优质民校的步伐。给民校热降温的“退烧药”是提效增质。也就是说,那些安于现状的公办学校要从“温水”里跳出来,在“提效增质”上做文章、下功夫,做强优势,扭转劣势,提高办学水平,用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赖。(罗义安)
“博士读高职”,值得尊重
媒体报道,中科大一名博士毕业生工作6年后参加高职专科考试,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以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博士读高职”,这不仅是安徽省的首例,放眼全国也屈指可数。博士读高职,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不应过分解读。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人性的解放,博士读高职、硕士读中职、本科读技校等更多的教育选择,将会不断出现,类型教育的形态将会更加丰富,人们对教育的选择将越来越多元化。(黄文辉)
刷票比拼徒增教育焦虑
父母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孩子风采展示或者是才艺比赛的投票链接拉票,早已成为朋友圈“一景”。比赛就要有竞争,竞争的前提是公平公正,少儿风采展示也好,才艺比赛也好,评选与竞争的依据是孩子的表现,而非外在因素。微信投票显然与孩子的实际表现无关,只关乎孩子家长的人情关系、社会资源或经济基础,这样的比赛显然有失公允,比赛的结果关乎家长能力,这也就失去了通过比赛激励孩子的目的与作用。拉票、刷票等行为,还会将社会阴暗与不公的影子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影响孩子的一生,必须杜绝。
(许艳丽)
“优生”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近日,在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评价·创新·发展”上海小学校长学术論坛上,一篇学生日记引发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思考。“为什么孩子考了100分,一点愉悦感也没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直言,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一定是教育的评价环节出了问题。如果说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片面强调分数只能说明评价维度的单一和脆弱。学生的志趣和能力并不能完全以分数衡量,教育评价覆盖包括智育在内的其他内容,才能较大程度地保障评价体系“物尽其用”。更重要的是,从学生个体而言,这样的综合评价也有利于“人尽其才”。(钟洪尧)
“禁止‘差生参加中考”伤害的不只是后进生
针对山东东明“100多名学生疑成绩差被强迫不能参加中考”,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从中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宣传解读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类型,严禁强制初三学生分流和剥夺学生中考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学校是最能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权利的地方,绝不能因“成绩差”而禁止其参加中考,强制剥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和参加中考的权利,违背学生意愿,强迫学生分流,既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也贬低了职业教育,拉低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葛昌明)
童书市场需要自我净化,更要严格监管
第13届作家榜发布2018年中国童书作家榜,郑渊洁难觅踪影。郑渊洁回应称,自己是主动拒绝入榜,原因是“中国的童书销售泡沫极大,甚至和不法行为有牵连”。童书的阅读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对书籍的辨别能力较差,要么是老师推荐,要么看中名气与销量。这就为童书营销市场带来几多乱象与迷茫。一些童书销售商不惜动用各种资源,开展童书宣传攻势,而学校也常常与书店联手,邀请童书作家进校园,开讲座,顺带搭车售书,看似正大光明,为了学生,实则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
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手捅破窗户纸,直指行业乱象,让人为之钦佩。童书是写给儿童看的,更应当是干净澄明的,如若在儿童面前耍弄手脚,一切向钱看,势必让世俗的铜臭之气污染了儿童纯洁的心灵。(许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