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丹
摘要: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研究基于高一学生特征的提升化学学习效率的问题。根据高中化学课程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笔者探索实践了“升级”教学方法,在课前对学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利用热点现象导入课程,以“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归纳知识要点,以化学实验展现教学内容,以课后习题针对强化,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化学课堂;升级教学方法;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18
高一阶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的关键期,也是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重要阶段。本文将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一化学课堂学习效率的问题,在教学中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探求有效的高中化学学习模式。
一、高一化学课程的特点
高一化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体现为“螺旋式”上升,将整个高中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全部学完,利用这些化学的基本方法再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逐步深入。虽然难度和深度不大,但是比初中《科学》课程涉及的内容要多的多。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包括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这一教学要求,需要学生从对“知识与技能”的操作层次,上升到“过程与方法”的方法论层次,最后提升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生境界层次,这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要求。因此,化学课虽然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但更包括了学习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普遍性。如果学生能在高一课程中早点入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将提高学生之后各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性来制定课堂教学进度,设计教学讲稿,提炼教学要点,捕捉学生的敏感问题。
二、构建有效的高一化学课堂的策略
构建有效的化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已成为我高一教学探索的重点。根据我校学生的特征,通过不断摸索实践,笔者逐步形成了“升级”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升級”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巧妙设计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一个好的情景设计,能够将他们带入课堂,后续课程才能进行。一个好的开始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最不认可“背诵式”教学;其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问题集中在课前没有预习的情况,导致了上课跟不上进度,上课时对方程式的理解不够,理解力差和自学能力不足,教师上课讲解透彻和课后布置作业是提高化学学习的好方法。
2. 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法,逐步将繁杂的知识点形成科学的概念
自然科学体系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概念去理解世界。化学用概念把握变化的世界,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使概念清晰化、知识系统化、记忆灵活化;并能有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最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如案例一所示,物质分类和物质组成所包括的大量内容和信息,被下图明确、精练、准确的表达出来,概念图的形式使学生从宏观角度认知了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关系,从微观结构也通过探究获得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间的构成关系,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知物质的组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概念图,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促进知识连接和连接点上的知识生长。
案例一:物质组成的“概念图”
3. 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化学原理,知其“所以然”
对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实验是回答理论争论、解答观点分歧最好的方式。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没有精密的科学实验,就没有化学的不断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的作用和优势主要有如下几点:(1)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探究的重要途径;(2)通过化学实验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3)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4)在化学实验中形成科学精神;(5)在化学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案例二:在学习浓硫酸的特性时,对于“黑面包”这个趣味实验,白糖先变成了黑色,然后看到黑色的“蔗糖”逐渐膨胀,最后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面包”,并闻到一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于一系列的实验现象,设计一套完整的验证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解释和理解这个实验的实质。(如图1所示)
4. 由“此”及“彼”,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增强记忆力
化学理论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不断展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从已知得出未知的过程。化学课的学习,就是希望当学生领悟了A之后,将会触类旁通,掌握B,甚至推导C……幸运的是,化学科学本身正是一门这样的科学。如案例三则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反映类比的思维方式。
案例三:物质的量概念类比教学过程如下。
联想到化学中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如何来计量。学生自然会想到以个体集合体计量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科学上的单位其实就是人为制定的标准,标准虽然是人为定的,但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科学家通过长期实验测量规定:12g碳——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近似值为6.02×1023)作为摩尔标准。有了摩尔这个单位以后,对微粒的描述带来了很多方便。通过展现化学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化学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学生认识化学、掌握知识点的能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增强他们思维能力。
5. 改编练习题,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做习题也是让学生从“他思”变成“我思”的最好方式。可以说,这个过程应是“绝处逢生”的过程,应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用所学知识去回答疑问的快乐。做习题就是知识深化的关键步骤,如果题目一般,将无法完成应有的作用。案例四就是一道关于原电池的习题,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完整的概括在了一起。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解答这道题目,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学生能否从题目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案例四:判断下列各原电池的负极,并说明理由
三、结论
教学方式好坏因教学对象而异。根据我校为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时的成绩一般的现状,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笔者采用的“升级”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探索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将直接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也将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习化学。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 徐洪俊.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2007(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瓶窑中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