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间歇训练对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机能水平的影响

2019-06-24 08:47格桑次仁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2期
关键词:间歇尿蛋白中长跑

格桑次仁

(西藏自治区竞技体育管理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0)

目前,强度间歇训练法已成为专业运动队较普遍的耐力训练方法。中长跑项目对运动员的耐力有极高的要求,不同的强度间歇训练法对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3名西藏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进行短距离和中长距离间歇训练,通过分析运动员强度间歇训练后的血乳酸、尿蛋白等的变化情况,探究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机能水平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藏3名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表1)。

表1 3名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基本信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对中长跑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找寻与强度间歇训练相关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针对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对运动员设定相关的训练内容,主要采用200 m强度间歇训练(短距离间歇训练)和4 km、3 km、2 km、1 km强度间歇训练(长距离间歇训练) 2种强度间歇训练手段(表2)。每种强度间歇训练2次,以计时的方式有效监控运动员的训练成绩。

一个月为一个训练周期,其中2~3天进行一次强度间歇训练。实验所研究的身体机能指标包括晨脉、体重、血乳酸、尿蛋白。

表2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强度间歇训练内容安排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实验所得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强度间歇训练的作用

强度间歇训练的训练强度大于无氧阈训练,每组训练的持续时间比通常采用的中等强度时间短,为10~300 s。间歇期采用低强度运动方式使机体不完全恢复,强度间歇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刺激,使机体相关生理系统获得更高的运动适应能力。

强度间歇训练促进运动员的中枢适应可解释为提高了人体工作肌的氧气传送率。鉴于最大心率不受耐力训练的影响,人体高强度运动时传送至工作肌的氧气增加,可归因于射血量的增加。射血量能通过左心室收缩和心脏充盈量的增大而增加,这2个途径可以增加人体心脏舒张末期的容量及由此产生的射血量,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1]。

强度间歇训练使运动员体内乳酸积累变慢,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磷酸原储备的补充和后续的回收利用,使运动员能高强度地完成大运动量。强度间歇训练使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运动员能更长时间地保持或接近最大摄氧量速度的状态,有利于其保持长时间持续性运动的能力。有研究将强度间歇训练和乳酸阈强度持续训练进行比较,发现2种训练结果无显著差别。随着对不同竞技运动项目专项供能特征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更强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传票翻打,或称传票算,是指在经济核算过程中,对各类单据、发票或凭证进行汇总计算的一种方法。一般使用加减计算,它是加减运算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为会计核算、财会分析、统计报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基础数字,是财经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并被列入全国高职会计技能比赛的正式项目。

2.2 强度间歇训练法对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机能水平的影响

200 m强度间歇训练和4 km、3 km、2 km、1 km强度间歇训练是针对中长跑专项特点进行的2种不同方式的强度间歇训练。短距离短间隔训练更多地提高运动员的糖酵解和磷酸原供能能力,即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而中长距离强度间歇训练更大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通过分析运动员强度间歇训练课前后晨脉、体重、血乳酸、尿蛋白的变化情况,可判断其专项能力及疲劳恢复情况。

2.2.1 晨脉

一般来说,身体机能正常时,运动员的晨脉相对稳定。晨脉升高5 次/min以上,并持续3天不恢复,说明运动员训练强度过大或机体未完全恢复;当运动员身体机能好转时,晨脉会下降[2]。

经过一个月的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员的晨脉除最初一周略有变化外,其后的晨脉趋于稳定且数值较之前有所下降。强度间歇训练初期晨脉普遍略有升高,说明运动员产生了疲劳。从整体情况分析,晨脉升高小于5 次/min,证明机体可以适应训练负荷。在训练中期,运动员的心率变化趋于稳定。训练后期,运动员的心率比训练前期数值低,反映出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较训练前期有所改善,并且机体的恢复能力也有所增强。这反映出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有一定作用。

2.2.2 体重

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体重变化较为稳定,虽略有起伏,但波动不大。运动员的体重在训练期间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说明其内分泌系统较为稳定,基础代谢能力正常,对训练负荷可以适应[3]。

2.2.3 血乳酸

血乳酸是科学训练时常用的生物化学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训练的原理,而且能科学地评定运动的负荷强度,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4]。当运动员进行短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血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通过运动中血乳酸的生成量可间接了解机体的糖酵解供能能力。

2.2.3.1 200 m强度间歇训练后运动员血乳酸变化

中长跑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及速度耐力要求较高,所以,中长跑运动员需进行专项速度训练。200 m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有效的专项速度能力练习。要求在12组200 m强度间歇训练中,前6组每组用时31~32 s,后6组每组用时30 s以内。随后进行慢跑再接快速200 m跑,而非停止跑步。此种间歇训练,目的是用慢跑的方式促进机体血乳酸的弥散,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运动水平,并且训练结束后机体可更快、更好地恢复。

从表3可看出,一个月内2次相同强度的间歇训练课,运动员多某某训练后的即刻血乳酸浓度从13.2 mmol/L降至12.3 mmol/L,是3人中血乳酸值最低的,且下降幅度最大,说明该运动员有氧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血乳酸的弥散程度较强。从运动员血乳酸浓度整体情况来看,第2次200 m强度间歇训练后的血乳酸较第1次训练后有所降低,说明运动员的抗乳酸能力增强。

200 m强度间歇训练是短距离短间隔训练方法,主要练习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及身体抗乳酸能力。在这种高强度刺激下,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表3 运动员200 m间歇训练后血乳酸变化mmol/L

2.2.3.2 4 km、3 km、2 km、1 km强度间歇训练后运动员血乳酸变化

有氧能力是耐力的基础,有氧能力训练是耐力训练的一部分[5]。为更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根据项目和运动员的特点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制订细致的强度分级,使运动员在合理科学的负荷强度下训练,逐步提高机能,达到稳定的适应状态。4 km、3 km、2 km、1 km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与中长跑专项类似的间歇训练方式。长距离间歇训练可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与200 m强度间歇训练相比,4 km、3 km、2 km、1 km强度间歇训练间隔时间较短,运动员消耗较大,更贴近中长跑专项特点。所以,中长距离强度间歇训练后运动员乳酸指标的监控更具指导意义。

表4 运动员4 km、3 km、2 km、1 km间歇训练后血乳酸变化 mmol/L

从表4可以看出,运动员2次中长距离训练后即刻血乳酸浓度达到较高数值,说明该强度间歇训练效果较显著。前后2次强度间歇训练相比,第2次训练后即刻乳酸值较第1次低,说明短期内进行强度间歇训练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2.2.4 尿蛋白

运动员的尿液指标是评定机体承受刺激及其适应与恢复的敏感生化指标。由于中长跑项目运动时间相对较长,能量供应以糖的有氧氧化为主[6]。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是训练计划的重要部分。可依据运动后尿蛋白数量评定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运动性尿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因而适用于对运动员纵向检测,不适宜横向比较[7]。如果运动员运动后出现尿蛋白阳性但次日晨能恢复正常,表明其训练量和强度较大,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良好。如果大运动量期间,晨尿中蛋白含量较高或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的表现[8-9]。

从表5、表6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训练负荷下,3名运动员的疲劳状态和恢复情况不同。强度间歇训练后,运动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增强,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和恢复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在2种强度间歇训练中,第1次训练后尿蛋白的阳性指数都高于第2次。中长距离强度间歇训练第1次训练结束后的次日清晨尿蛋白“+”都没有消失,说明运动员的疲劳没有减退;第2次训练结束后的次日清晨,有2名运动员尿蛋白“+”消失,1名运动员尿蛋白“+”没有消失,但疲劳恢复状态较第1次明显,说明运动员的抗疲劳和疲劳恢复能力有所提高。

表5 运动员200 m强度间歇训练后尿蛋白变化

表6 运动员4 km、3 km、2 km、1 km间歇训练后尿蛋白变化情况

3 小结

强度间歇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增强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和有氧耐力水平,还能有效提高其抗疲劳能力。强度间歇训练对改善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起关键作用。

强度间歇训练法对训练过程要求较为严格。设计间歇训练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如训练时间、强度、负荷,运动员的疲劳和恢复情况等,从而确保训练质量,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有氧代谢能力。

猜你喜欢
间歇尿蛋白中长跑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提高中考体育中长跑成绩的分析与策略
浅谈怎样在中长跑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成绩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
尿蛋白偏高如何诊断治疗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