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跳水项目科学化训练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

2019-06-24 08:47张忠秋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2期
关键词:竞技专项运动员

张忠秋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跳水运动自20世纪初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奥运会后,逐步发展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共设男女单双人跳台、跳板8个单项。竞技跳水要求运动员每个动作的质量和难度都达到一定标准;双人项目更要求运动员间配合默契,以此提高观赏价值,使之成为最具观赏性的奥运项目之一[1]。

自跳水被列为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起,美国队长时间占据“霸主”地位。随着中国奥委会合法地位的恢复,我国跳水项目异军突起。从努力追赶到师夷治夷,从领舞一方到雄霸世界跳坛,数十年间,中国竞技跳水逐步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从1984年周继红为我国获得第1枚跳水奥运金牌起,中国跳水队共有34名运动员在40项次奥运比赛中摘得桂冠,其中包括16项次双人比赛,所以共获得奥运金牌56枚。

1984—2016年,中国跳水队是唯一一支在每届奥运会上都为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榜作出突出贡献的运动队,足以表明我国竞技跳水具有先进的训练理论指导和竞技实践基础。保持这一突出的项目优势,不能仅停留在对现象的一般理解上,而要始终保持对跳水运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只有准确把握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的脉搏,才能推动我国跳水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本文秉承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理念,对中国跳水训练实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丰富跳水训练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中国跳水队更好地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参考。

1 我国跳水训练理论创新

数十年来,中国跳水队在对跳水项目本质特征与专项训练理论创新方面,始终保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2]。可以说,中国跳水队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是中国体育人对跳水项目训练理论不断总结、深入创新的结果。

1.1 项目制胜规律理论创新

制胜规律是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决定竞技制胜的发展方向[3]。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指导实践;规律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跳水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跳水项目规律的认识需不断深入。

跳水比赛的结果是根据运动员参赛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进行评分决定的。为了获得高分,运动员既要学习掌握高难技术动作,又要力求高质量地完成所选择的参赛动作。但是,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不同技术要素,难度低的动作很容易高质量完成,而高难度动作则很难完成得毫无瑕疵。因此,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始终是跳水运动员和教练员面对的一道难题。

中国跳水界围绕协调处理“难度”与“稳定性”的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的竞技实践[4]。例如,通过对跳水运动制胜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理论探索,提出“高难度与高质量相结合是制胜的关键”“别人没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有的,我们的质量更高”等理念,明确地指出难度与质量的重要性;在把握高难度与高质量间的辩证关系时,始终坚持“发展难度兼顾质量”的原则;实践操作中,遵循“优先发展难度,逐步提高稳定性”的训练程序;比赛过程中,根据不同赛事、不同跳次的目标与场景,在难度与质量、难度与风险这些矛盾集合体中作出合理选择。

1.2 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新内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跳水界把跳水竞技的制胜因素归纳为“难、稳、美”3个方面[5]。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双人跳水项目的出现,“准”和“齐”对跳水项目比赛制胜的作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训练中要做到上述要求,需解决大量问题,如难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高难度?等等。中国跳水队意识到,必须从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角度,分析、研究跳水项目的“本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思考和总结,我们赋予跳水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的新内涵,即“难、稳、美、准、齐”。

具体而言,“难”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灵敏等素质,以及准确的时空感觉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稳”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和果断的心理素质,以及能够承受技术动作反复练习的身体机能。“美”要求运动员具有匀称的肢体、灵巧的身材,以及对技术流畅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准”要求运动员具有精确的身体控制能力,良好的视觉、本体感觉、平衡能力和领悟能力。“齐”要求运动员具有默契的配合能力,良好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1.3 运动员心理相关理论创新

跳水教练员需拥有跳水运动的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及运动训练学理论知识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训练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与移植,使教练员不能只重视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练习,还要重视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以往多数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调整是被动接受的,而关于跳水运动员心理问题的理论创新则能帮助其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主动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从而保障大赛临场竞技水平的正常或超常发挥。通过对我国跳水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采访与调查,发现跳水运动员制胜心理特征模型由状态性心理特征和策略性心理特征2个因子共10项指标构成[6],日常训练和比赛中需对此类心理特征予以格外关注(表1)。

表1 跳水运动员制胜心理特征模型因子分析[6]

研究表明,优秀跳水运动员制胜心理因素是由心理韧性、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组成的。心理韧性是必备素质,成就动机是目标意图,社会支持是重要条件,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的制胜心理因素。其中,心理韧性由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组成;成就动机由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组成;社会支持由专业技术性支持、正式支持和情感支持组成。重视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与赛场心理把控,成就了近年来中国优秀跳水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的优异竞技表现[6]。

1.4 不断完善跳水运动训练原则理论

近几十年来,根据跳水项目特点,中国跳水队创造出“四早”“四同”“四重视”的训练原则理论。

“四早”是指早期培养,早上跳台发展难度,陆上训练早起步,心理训练早安排。早期培养是跳水运动员多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赛时,跳水运动员要在极短的腾空时间内控制好身体,依次或同时完成围绕横轴和纵轴的多周旋转,要求运动员熟练掌握高难度的复杂运动技巧。儿童的脑神经系统具有建立多个神经中枢协调运动的极强可塑性,而且儿童体重轻巧,便于在外力帮助下体验高难技术动作的规范完成。因此,早期进行运动协调性培养和复杂动作技巧训练极为有利。中国跳水人根据机体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对具有跳水天赋的儿童进行早期培养,让其早上跳台发展难度,为组织系统的多年训练争取充裕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部分奥运冠军始训年龄的统计可以说明这一点(表2)。

“四同四重视”是指在体能与技能训练安排中,注意专项素质训练与技术训练同步发展,重视多种竞技能力的培养;在技术训练中,注意基本技术与相应难度动作同步发展,重视基本技术训练;在不同场所训练安排中,注意陆上训练与水上训练同步组织,重视陆为水用;在全面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过程中,注意体能训练、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同步实施,重视心理训练。这都是我国跳水教练员多年竞技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而升华为“同步理论”。

2 中国跳水队科学训练实践

中国跳水队取得进步与成绩的过程,也是中国体育人对跳水项目训练理论不断总结、深入创新的认识过程。数十年来,中国跳水队在对跳水项目本质特征与专项训练理论创新理念引领下,围绕国家跳水队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需求和特点,积极开发跳水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例如,北京奥运会备战周期针对性地为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与调节、身心机能监测、伤病治疗康复、营养恢复、现场跳水技术动作图像反馈与分析等综合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满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夺取佳绩的多学科、专项化、科学化训练需求。多学科专项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逐步成为中国跳水队备战奥运会日常训练必不可少的科学化训练组成部分。

2.1 实现“难稳”结合

如前所述,妥善处理“难”和“稳”的关系是跳水运动的制胜法宝;而恰当处理“难”与“稳”结合的程度,则是中国跳水队训练实践中智慧与创新的体现。首先,教练员结合运动员的身体和技术特点,以及世界跳水运动的发展趋势,勇于寻求在难度上突破和创新。在不破坏整体动作结构的前提下,不断冲击运动员的最高难度,以此提升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其次,尽管动作难度与稳定性对比赛结果都至关重要,但在发展次序上,应优先发展难度,然后逐步提高稳定性。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中国跳水队对每个训练周期的训练重点都进行了详细规划,提前安排难度训练[7]。再次,训练期间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每名运动员的训练重点,使训练实践因人而异。最后,为确保我国跳水项目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中国跳水队在不断增加动作难度和整体实力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跳水运动员参加相应的国际大赛,磨练高难度动作,强化与巩固运动员的个性化精准调节(表3)。

表2 中国部分跳水奥运冠军始训年龄统计

表3 中国跳水运动员在大赛中率先展示高难动作成功案例

2.2 训练竞赛体制创新改革

20世纪我国跳水比赛少,运动员训练周期长,训练与比赛结合不紧密,引导技术发展的主动性不足。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我国运动员欠缺比赛经验,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较差。由于比赛次数过少,无法及时检验运动员的跳水训练效果和高难技术动作掌握情况,客观上制约了我国跳水运动员的培养进程。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跳水队从2004年起对全国跳水竞赛体制进行改革。初、中、高各级别运动员的参赛次数普遍增加,改变了传统的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符合国际跳水运动的发展潮流。此外,国家队有意识地增加测验次数,给予运动员更多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对提高年轻选手的比赛能力、增长比赛经验具有积极作用[8]。

2.3 跳水训练方法和手段创新

跳水运动员在学习高难度动作、提高稳定性的过程中,需充分运用多年积累的各种训练方法[9],将“水上训练”与“陆上训练”相结合、“分解训练”与“完整训练”相结合、“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基本技术训练”与“高难技术训练”相结合。此外,综合运用保护带、弹网、陆上跳台和跳板等训练手段;改进场地设施,创新器材。尤其是气浪装置的引入,以及在全周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系统保障下,不仅提升了运动员的技术能力,而且扩展了训练内容,克服了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有效提高了高难度动作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跳水队发明和改进了许多训练器材,如保护带、气浪、橡皮筋弹网、轴承保护装置、陆上海绵坑、陆上跳台和跳板等。这些器材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跳水科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在专项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高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

在运动训练领域,现代化的专项技术动作视频反馈技术日趋成熟,对专项训练产生了重要影响。视频录像反馈系统在日常训练(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中一直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助手角色,已为中国跳水队科学化训练实践服务了20多年。在跳水运动员专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此专项视频技术动作现场反馈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效的练习离不开反馈的支持,而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作用巨大[10]。

视频反馈相关研究证实,合理利用系统反馈手段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高水平专项运动技能。与此同时,多媒体视角下的视频录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相关研究都说明,系统视频录像手段在运动训练中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表现难美性的跳水运动项目中,视频录像中关于动作时间和空间信息的特殊强化,更利于跳水运动员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借助视频反馈系统可以对跳台和跳板运动员起跳与空中技术动作的技术指标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分析,研究重点运动员跑台、走板和起跳动作等关键环节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运动员对板台的驾驭能力,为备战重大比赛的优秀运动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借助视频反馈系统还可对运动员跑台、走板、起跳及空中入水动作进行专业视频资料解析,获得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等系统数据,建立跳台和跳板运动员技术动作评价指标,并对运动员动作技术进行专业诊断,有效提高运动员学习和改进高难度技术动作的效率。

3 小结

中国跳水队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全队上下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结果,更是对高水平跳水专项训练规律与实践积极探索、深刻认知的结果,为我国跳水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持续的创新动力。中国跳水队以科学创新、大胆实践的方式,在跳水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运动训练原则、跳水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的内涵、跳水运动员心理特征等方面,不断总结、提炼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认知、新手段和新方法,有效促进了教练员、运动员更加科学、辩证地处理高难动作与高质量完成之间的关系。在此前提下,不断创新和改进训练方法与手段,使我国跳水运动训练和竞技水平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跳水训练需继续在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科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跳水专项训练理论及其特色实践相关研究,为我国竞技跳水继续保持国际一流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竞技专项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同台竞技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