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春礼
【摘要】不去研究微课制作得多么精美,而是研究微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策略和方法,研究微课在数学课堂中的介入时机、方式和路径.说到底,“该出手时再出手”,以期“核心素养”的落实能在“微课”中有新的希望与突围,应该成为教师在发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微视频;介入时机;创新点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29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微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就小学数学而言,微课在数学课堂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打造出一片开放、多元、灵动、厚重的课堂新时空.然而,并非所有的微课都能如此幸运.微课在小学数學课堂中的介入时机、方式和路径不同,其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如何让微课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指向“实践创新、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成为数学微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以下是笔者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新课伊始的一些教学环节:
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微视频出示“烟囱、钢管、液体胶、罐装饮料……”等圆柱体,紧接着,通过特意渲染的慢镜头,用动态箭头徐徐展开了圆的侧面,一个被特意染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图案.然后出示“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两个底,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这个曲面叫侧面,是正方面或长方形.”
笔者以为,通过微视频特意渲染的慢镜头,能够快速点燃学生们的兴趣之火,活泼泼地聚焦学生们的注意力.但是,课堂现实不尽人意.学生们并没用基于原有的数学经验建构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数学表达,也没有对“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的规律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认识.表面看,五至十分钟的微课视频热热闹闹,华丽丽地登台亮相,但实际上,微视频只起到了一个告知的作用,对学生们的自主发展、质疑精神、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所以,课堂实际中的冷清、冷场和尴尬也就不足为怪了.
课后,笔者征求同事的建议.教研组长说:“上课伊始就出示微视频未免有点操之过急.就‘圆柱的表面积而言,引领学生们先观察,先操作,然后在理论上加以归纳,最后出示微视频,这样的顺序才是对的.”
同年级的某老师说:“刚刚上课,孩子们还不知道圆柱体究竟由哪些面构成,还不知道上下两个面是否相同,还不知道圆柱侧面究竟是什么形状,那么,你这样直接给出结论,未免太早了吧?”
平行班的杨老师说:“我认为,微课视频固然形象直观,但是如果孩子们手头有圆柱体等实物的话,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对小学生而言,由实物到几何图形,实际上是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的过程,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
真是不深入讨论不醒悟啊!是啊,如果有关圆柱的诸多知识都是通过教师单项灌注和微视频而来,而没有经过学生们自己思维爬坡的过程,那么,即便是多么准确丰富的知识飘进学生们的耳朵,也不会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划痕,更不会长久地贮存在学生们的记忆库中.的确,当教学直奔最后的结论而去,学生们的思维过程和真实的学情就会被遮蔽、被遗忘、被漠视,自然也就奢谈什么核心素养的培养.
带着学校同仁和领导的“叮嘱”,我静下心来,静静地梳理、思考、反刍,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你知道如何把一个曲面转化为一个平面图形吗?请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动手试试看?”然后再想一想:当我们把曲面转化为我们认识的平面时,其面积计算是不是非常就简单呢?
2.拿一个长方形的硬纸或者其他比较合适的材料,贴在木棒上,找几名学生让其快速转动,想想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3.猜想: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可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视频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的情境.
不难看出,新的教学设计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先动手操作,后进行微视频展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敞开,彰显着我们对学生的放权和信任,更彰显着我们对学习顺序的一种正确理解和信任:不同的出场顺序,恰恰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们先探索什么,后延伸什么,应该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和搬运,而是知识的加温、再生产及生命化的践履.”[1]上述环节中让学生们亲自裁剪、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其实就是“知识加温和再生产”的过程,构筑起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时空,更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事实上,在学生们动手的过程中,有关圆柱的知识本身已不再是唯一重要,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和创造之光,才是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课堂更加需要的境界.而在此基础上,让微视频华丽丽的登台亮相才是最佳时机.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制作短小精彩的微课技术方面,更应将微课放在日常教学的角度去衡量——微课如何让学生更得更轻松、更有趣、更高效,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之目的.这一切,需要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把握微视频的出场时机.“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思维能力的内隐成分,才能更好培育学生的“自主发展”等核心素养.说到底,研究微课在数学课堂中的介入时机、方式和路径,以期“核心素养”的落实能在“微课”中有新的希望与突围,应该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林高明.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历程[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