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倩美 李盛兵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推进本国公民教育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启示。借鉴他国经验,推进我国公民教育,需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以学校为主体,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公民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公民教育;本土化
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公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国际化是要用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来把握和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小公民[1]。2001年,我国政府正式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了推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将公民道德建设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推进公民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开展公民教育研究是推进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是在实践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层面的内容融入教育目的、职能或教学实施的过程[3]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及不同国家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国际社会中,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培育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4]。
概而言之,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是培养能有效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并具备公民意识、态度与技能的公民的教育活动,不仅涉及公民身份和社会知识的教育,而且包含关于价值、理解能力发展与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二、国外实施公民教育的特色分析
1.美国公民教育的特色
美国实施公民教育的历史堪称悠久,政府对公民教育高度重视,认为公民教育关乎国家存亡。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的创立者阿尔蒙德认为,没有公民就没有共和,没有教育就没有公民。没有学校,公民不过徒有其名[5]。具体来说,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是公民教育坚持核心价值观。美国政府自独立战争以来就重视普及公民教育,虽然美国公民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题内容和基本特征都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核心价值观上却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坚持关于人性解放、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观念[6]。
二是公民教育注重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美国公民教育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目前,校内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进行。美国学校重视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与整合,或通过隐性课程开发来促进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组织活动、师者的示范作用、教学环境等隐性课程来进行,促进公民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取得效果[7]。美国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并且形式丰富,如模拟联合国、服务性学习、选民登记、少年法庭等,这些课外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使学生的才华和个性得到发展与提升[8]。
三是公民教育注重学校、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在最大范围内动员可用力量,如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努力实现各方面的共同协作与配合,追求对学生的一贯性、整体性影响。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人、熏陶人、感染人、规范人,尽量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在真空里,要追求公民教育的效果,政府、社会、家庭、社区都必须各司其职,协调配合[9]。
2.英国公民教育的特色
英国在公民教育改革前长期采取分权管理模式,造成英国公民教育缺乏明确的统一目标,并导致公民教育的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意识到公民教育对政府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推进了公民教育。当代英国的公民教育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在公民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1988年英国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标志着公民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进入21世纪,政府将公民教育纳入国家法定课程并独立设科,逐步加強对公民教育的管理和引导。
二是公民教育途径多样化,校内融合与校外融合相结合。英国公民教育的实施既可以通过单独开设课程,也可以融合其他课程,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公益活动和公共生活[10]。
三是公民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考试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以学校的考试评价为主,以教师日常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参与社会活动评价为辅。英国成立了专门的公民教育管理和指导机构——英国公民教育协会与公民教育委员会,参与指导公民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3.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特色
新加坡视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国之本,把公民素质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根据本国多元文化、多种族、多宗教的国情,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树立本国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实施独具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
一是重视儒家传统。注重将儒家伦理思想注入社会活动之中。
二是强调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致力于打造国家认同共同体和唤醒国家认同价值观,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以及强调德治与法治的并重兼施。
三是提倡“三位一体”,即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兼顾的原则,形成一种立足国情、放眼全球、求同存异、强调特色的总体特征。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学生所接受的公民教育主要是与学校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的独立体系尚未形成。随着我国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社会转型,国家和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公民。但公民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11]。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上述国家实施公民教育的特色与经验,对于大力推进我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1.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教育者始终要面对如何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挑战,我国推进公民教育也不例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必须把“他山之石”置于本土现实情况之下,根据实际需要量身打造后再进行“攻玉”。也就是说,对于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应该借鉴性地接受和吸收,注意扬长避短。
推进我国公民教育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在了解我国教育特色的基础之上,引入国际公民教育中的先进元素,注重适合国情、校情的改革,形成自身特色与亮点,使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提高国际公民素养。二是应当避免全盘西化,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朴素的道德操守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以学校为主体,多渠道推进公民教育
(1)教育课程多元化:独立设科、学科渗透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包括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内容与理念,是纲领性指导文件。但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公民教育开展进度不一致,公民教育课程必须超越文本。因此,在有了国家指导性文件的前提下,各地区对于统一的课程标准可根据自身情况与需求进行灵活化处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在符合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建设。一是独立设科,创新以往课堂的教学方式,联系学生学习、家庭与社会生活实际;二是学科渗透,深挖各科教材公民教育因素;三是编写适合校情的校本德育教材,在保持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有特色的德育亮点。
(2)教育形式多元化: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可给学生提供比校园生活更真实的环境和实践机会。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可发展参与各种事务的技能,进而培养相应的公民道德(如宽容、诚信与礼貌等),发展解决问题、良好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拓方面,国内有些学校的做法值得推广,如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的公民教育围绕“主动参与”“学会尊重”与“勇担责任”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创设公民生活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认知,整合教育资源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等途径开展公民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当地学校公民教育的典范[12]。
3.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公民教育网络
公民教育是一項循序渐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齐心协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公民素养的形成,既需要相应的情境为之提供体验,亦需要多方面的力量为之提供支持[13]。
(1)国家应从制度层面确立公民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为确保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应该建立专业机构来指导公民教育的发展,将公民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并由国家统一执行,同时提出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评价方法。
(2)学校牵头组织建立教育信息共享机制,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与配合。学校重视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并把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学校是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环境的主力,可以帮助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的和谐发展。反言之,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客观上将促进学校管理不断科学化与民主化、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取得家庭与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与功能在有机整合中的良性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教育大环境中健康成长或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公民教育应形成由政府牵头,以学校为纽带,学校、家庭、社会、单位、社区“多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络,最大程度地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开展公民教育还可以与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和社会援助机构等社会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德。
综上所述,在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我国公民教育应该回归本土公民教育的现实,直面实际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教育优势和国际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古今传承、中西交流、综合创新的中国特色公民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龚华明.从课堂走向世界——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7-8.
[2]徐光春.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N].光明日报,2017-11-3.
[3]Philip G. Altbach, Jane Knigh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action,2007(11):290-305.
[4]蓝维,等. 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5]Gabriel A.Almond,Sidney Verba.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M].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9:35.
[6]阮一帆,孙文沛.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1776-1976)[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1):52-59.
[7]王定华.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20-222.
[8]陈振隆,谌启标.美国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的公民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7(12):31-34.
[9]于海静.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0-13.
[10]覃丽君,王建梁.中英中小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1(1):27-31.
[11]张家军.英国公民教育演变的经验与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35-141.
[12]以公民教育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2(18):100.
[13]夏惠贤,陈鹏.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好公民品格——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2014课程标准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5):14-22.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