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琴,韩海燕
2016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培养一万余名乡村免费定向全科型小学教师,其中一部分学生要求招收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以解决乡村偏远地区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为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这一培养模式符合当前安徽省较偏远落后地区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在对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文献检索中,发现大部分文献主要侧重于全科型小学教师(本科层次)培养模式现状的研究,并且关于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意义与必要性研究比较多.其他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如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培养的相关论述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涉及到其中某一方面的观点,如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极少有针对性地研究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定向乡村“五年制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问题,该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来促进专科层次定向乡村“五年制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同时,结合高等教育角度来研究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明确高等教育经历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
设计问卷,问卷由2016级小学教育的定向师范生带回生源地乡村小学发放.调查对象为在较落后乡村小学任教的教师,调查任教的年级尽可能地考虑一到六年级,任教学科教师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等小学各学科.通过对安徽省282所乡村小学校的抽样调查,了解乡村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并且主要调查师范生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具体因素和文理科教学方法上的区别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实施问卷调查.最终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达到94.3%.
问卷设计19道题,1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客观题主要分为以下两类:教师性别、学校属性及所在地、学校教师教龄分布、被安排任教学科数量和能胜任的课程数量、教学中主要困难、入职前影响最大的职业素养、培养师范生能力重要性排序等.主观题分为以下几类:加强教育科研能力、乡村小学教师需具备的素质、“全科型”教师的含义理解等.
此次问卷中有282名教师参与调查,教龄在10年及以上有208名,有丰富教学经历的教师达到73.76%,有149名教师在乡村小学任教,有119名教师在镇上小学任教,参与的乡镇教师占总数的95.04%.
图1 乡村小学教师任教学科和能胜任课程数量情况
从图1看出,被安排任教学科数量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教师达到了88.9%,有45.7%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两门学科.乡村小学工作量大,急缺“一专多能型”小学教师,需要能教授语文与数学其中一门为主,兼任一门以上的学科,兼任的学科有音乐、美术、地方特色课程、科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等.
有24.1%的教师选择“师德—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教学能力—学科成绩”,有20.6%的教师选择“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个性心理品质—学科成绩”,有12.8%的教师只选择师德,从以上三个数据可以看出,师德在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侧重培养师德是教学的前提和重点.
图2 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认知侧重
图2中,A表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B表示教学评价、教学研究;C表示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D表示课件制作、语言表达、课堂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唱、跳、画的技能.
从图2可以看出,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对A和D更加注重.调查显示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建议更注重师范生基本胜任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发挥其全部潜力,以学科教学为根本,其次是个性发展.
从调查结果分析,笔者认为乡村小学教师应具备教书育人、投身乡村基础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爱岗敬业、终身学习的精神.基础教育课程表明,小学教师要有责任心、爱心、开朗大方、待人热情,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小学低年级需要有爱心、耐心和亲和力强的教师.小学中高年级更青睐于具备学科威信、说理型的教师.
除客观题外,我们还通过主观题问答来分析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调查发现多数落后乡村小学紧缺全科型小学教师包班教学,条件相对好一些乡村小学缺乏音体美、信息、书法专职教师.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师德应该放在首位.
目前高师培养出的师范生与现实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学生艺体基本功和教师基本技能的基本功往往容易被忽视,即使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多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但实践效果也不容乐观,能胜任小学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教师更是匮乏.很多小学的音体美等艺体类课程及英语、科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课程多由语文、数学主课任课教师兼任,在调查中已得到较好的印证.这一问题凸显出针对乡村小学培养高规格的全科型教师的紧迫性.
针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重点放在“全”上,教师不仅拥有多学科本体性知识、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还能够在多门学科知识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能够结合乡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经验和乡村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多门学科教学内容以模块化形式进行有效教学.[2]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进行充分地调研,按照科学的论证,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专科层次定向乡村“五年制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方案.
调查问卷显示,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师德”多次被提出.学者们认为师德是高于一般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职业道德.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工作不一样,他们的任务是塑造全面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代新人,他们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教师所独有的特征对教师具备高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拥有高尚的道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去影响提升学生的品性,使之成为有抱负、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合师范类专科院校的实际,专科层次定向乡村“五年制小学全科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师能力是较强的组织能力、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心理辅导、思想指导能力、初步反思意识、较好的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信息化技术运用的能力、倾听并理解学生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除此之外,定向乡村的小学全科教师还应具备“四心”,即责任心、爱心、耐心、童心,能与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交往,这样的教师才是乡村基础教育最紧缺的教师.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明确以教师职业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注重协调好以上各项能力的发展,做好相关课程的调整,才能满足时代对定向师范生的新要求.
我们在构建专科层次定向乡村“五年制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课程体系时,要多注重人文知识的广博,提高定向师范生的文化素养,推进定向师范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适当增加一些伦理性课程,让定向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和担当.要多挖掘校园中的师德教育隐形课程,发挥校园文化补充课堂的作用,从而形成独立的师德教育类课程体系,进一步促使师范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3].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把握好各类课程课时的适当比例,完善各层次和门类.在保持总课时不变的提前下,丰富课程内容,协调好学生“全科性”和“师范性”之间的关系.多开设不同类的选修课,如地方性特色历史、人文地理、乡土特色类课程等与乡村环境和乡村教育相关的课程,让定向师范生根据乡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自身兴趣和实际需求来选择课程,使学生具有乡土文化知识素养并“有所专长”,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4].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对于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对实现定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学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首先是调节好模块课程之间的比例问题,优化课程结构比例使之尽量趋向完善,以此来促使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一,正确处理教育学类和小学学科类课程间的关系.小学学科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掌握小学多学科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而教育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应该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师德的养成.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调节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第二,正确调节和处理好实践性模块课程与其关联性理论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定向师范生深入优质小学、乡村小学实践和锻炼的长效机制,利用短期教育见习、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到小学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课堂与小学课堂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全面构建基于实践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定向师范生致力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了解小学教育需求,提高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促使定向师范生教师素养的养成.第三,正确处理各模块选修课与各模块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负担不增加的先决条件下,开设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弹性较大的选修课,拓展定向师范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以及高校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精深的理论知识不需要具备,更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应该具备课件制作、语言表达、课堂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唱、跳、画等技能,通过合理的选修课来实现培养目标,使之优势互补,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潜在功能,为乡村小学输送一批优质的人才.[5]
总之,专科层次定向乡村的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成熟,对其理论研究还需不断地深入探索,钻研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才刚刚开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定向师范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在加强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使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