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道德教育中“群体问题”的破解路径

2019-06-17 01:26
中小学德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敌意道德教育个体

在好人是如何变坏的社会学研究与道德恶的伦理学研究中,都发现了群体的影子。指引个体不因群体的压力或诱惑而失去道德坚守,应该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客观来看,群体不是道德主体,有天生的“道德缺陷”,群體的道德错误更难以发现。个体为什么会屈从于道德上并不完美的群体而失去道德判断?原因在于个体与群体血脉相连、群体是个体道德的“母体”、群体倾向于把服从当作美德。

为了引导个体不屈从于群体压力,道德教育应该调整自己的方向,首先应培养学生创造世界的自主性,即从塑造现有世界位置的争夺者转向培养新世界的自主创新者。其次,学校作为群体应该竭力追求自身的道德优异。学校的道德优异,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道德环境条件,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支持力量。同时,道德优异的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即通过自己的道德优异,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再者,学校应向学生传递中道的群己观。群体的重要性,并不能抵消它身上所固有的“道德硬伤”,教育所要秉持的就是客观、中道态度,既要让学生了解群体的意义,也要让学生体察群体的问题。最后,学校应坚决弃用并警惕激发群体敌意的教育方法。要引导学生不被群体敌意牵着走,不因此而丧失道德立场。

猜你喜欢
敌意道德教育个体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短暂相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从弗兰肯斯坦的个体内心冲突看敌意的消极属性
那些美国议员内心深处的“敌意”
跟踪导练(二)(6)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