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笑蕾 陆晖
摘 要 家校协同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父母研习营新模式、讲师课程新团队、父母行动新评价、家校智能生态新平台的创建及施行,能有效提升父母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与质量,达成父母教育主体的回归,促进家校协同共育,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班本特色;家校协同;教育行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5-00-03
前不久,教育部长陈宝森曾就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指出,要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对家长而言无疑既是福音也是责任。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家长教育意识,引领家长科学育儿,发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呢?近年来,笔者秉承“带一个班,幸福四十个家庭”的带班理念,引领学生与家长共同成长,借助家校协同教育的力量,在共创班本特色品牌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
为了激发父母回归教育主体的热情,笔者创建了“线上+线下”父母成长研训新模式,为本班家长量身定制培训课程计划,通过三个途径为父母成长提供有效指南,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华丽转身。
如今的家长大都学历较高,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对教育理念的内化与实践运用还需专业指导,因此,每学期的父母成长课程集训必不可少。笔者一般每学期安排两次大课集训,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举行了两期专题大课,即开学初的“‘做正面管教的智慧父母暨幼小衔接课程”和期末的“‘送给孩子最好的跨年礼物暨新春家长会”。集训中有学习,有交流,解疑答惑,习得方法,父母家庭教育的主体回归自然更加顺畅。
考虑到家长们平时工作繁忙,线下大课集训时间得不到保证,笔者就采用“德育细节微课分享”的办法,指导父母运用科学育儿方法,助推家庭教育实践。“德育微课分享”时间安排为10到30分钟不等,根据具体问题选用不同时长对家长开展线上指导讲解。例如开学第一个月,笔者在每天的18:00—18:30给父母们上微课,讲解当天要养成习惯教育的重点,促进家校同步教育。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家委会协商组织下,家长们定期举行“草根父母沙龙分享会”,家长们根据各自的作息时间、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前往参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育儿经验,交流家教困惑,提炼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再提交家委会审议解决。家委会在认真审阅后再转交班主任,班主任再安排时间在“专题大课”集训中予以指导解决。
如此,经过整个学期的“专题大课集训+德育细节微课+草根父母沙龙”模式的系统课程研学,本班近八十位父母基本上能做到“为孩子而改变”,树立了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回归教育主体不仅体现为主动陪伴孩子成长,还体现为热心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班主任要挖掘家长潜能,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丰富拓展学校课程资源,同时提升家长的自我价值感,增进他们对孩子学校生活的了解,进一步推动家校协同共育。“用人所长”,是班主任吸纳家长资源的不二法宝。为此笔者选择表达能力强、职业有特色的家長,确定讲师目标,逐个面谈诚意邀约,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家长讲师团”,开设了“家长进课堂”特色课程。
我们结合家长的自身特长及行业特点,为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例如,请消防指导员轩爸开设消防安全主题课;请中国象棋专家畅爸开设象棋特色课程;请医生皓爸开设春季传染病预防课程;请从中口语培训的靚妈开设小主播课程;请英语老师欣妈开设英语口语课程;请化学老师乐爸开设生物课程;请几位“全职妈妈”开设烹饪、剪纸、养鱼、种花课程……这样深入挖掘本班家长资源,充分发挥这些父母的特长,让他们率先回归到学校课堂主阵地,拓宽教育场域,助力班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优秀学生、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组建了亲子讲师团,推出“亲子故事会”主题活动,带动全班开展亲子共读。在实践中我们提炼出如下亲子共读策略:(1)计划保障,有序开展;(2)与讲师团协商确定课程内容;(3)讲师团分工明确,活动前中后准备工作到位。在科学策略的指导下,家长讲师们精心备课,设计阅读单,制作课件;孩子们则认真熟记故事内容,演练讲述技巧,在课上俨然成了小老师。课后,亲子共写心得体会,并发布公众号与大家分享。
结合本班孩子低龄特点,呵护孩子“玩”的天性,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我们开设了社区拓展课,利用“快乐周末”制定家庭亲子拓展课程计划,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也为亲子沟通交流创设了更轻松的平台,增进了亲情,焕发出孩子们的生命活力。
例如:我们陆续开展了“我是怎么来的”“喝水那些事”“时间去哪儿了”“校园噪音的调查”“护牙行动”“爱眼行动”等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研究中学会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亲子活动中增进了亲情,提升了综合素养。
家校协同教育必须让父母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家庭和学校并肩扶携孩子成长进步。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引入了一种新型的家长评价机制——家校共育行动评价卡,以更好地发挥家长教育主体性和积极性,真正助力孩子成长。
家校共育行动卡的设计贯穿孩子在校学习始末,形式灵活多样,类别设计可分为教育专题大课集训、德育细节微课学习、班级主题月活动、家长志愿者行动、父母讲坛课程、草根家教沙龙、父母研习心得等七大板块。根据家长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合理赋分,让家长在此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得启发,收获成长。
在评价机制上,我们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孩子、教师外部评价与家长自我评价相结合。[1]二是评价描述具体化,即对学习的具体内容详细记录。三是反馈评价的客观性,尊重每位家长与孩子的评价结果。四是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在过程坚持中不断达成家校共育目标。
家长每参加一次活动就记录相应得分,不参加者不得分,定期反饋,这样就让单向的以“告知”为主的家校联系变成为多向交流的互动沟通,发挥了家长同伴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反馈形式上灵活多样,如:书面反馈(电子家长信);家校见面会反馈;微信、QQ等自媒体在线沟通。如此,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并优化家庭教育的代际传承。
学期末,我们定期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对于表现突出的授予“最美家长”称号,让孩子为父母颁奖,激励父母自我修炼,形成教育多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大数据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家校间精细化的管理问题也因此愈加凸显。为此,笔者利用新媒体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栏目,介绍家庭教育实践的新动向、新内容、新成果,为家长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讯,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时沟通,加速家校信息互通,增进了与家长之间的高效沟通。
新媒体为家校协同提供了众多的选择平台与选择路径,通过新媒体家长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查询、更新以及储存相关的信息。[2]基于不同课程、不同项目群(如固定群和临时群等)而建立的多种微信群聊,也构建起了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课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新的互动生态圈。家长通过微信群即时获取教育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与孩子沟通成长中的问题,父母之间分享育儿经验,家长与孩子共同提升学习力,让家庭教育更为科学、便捷和日常化。
随着学校智能校园的创建,家长通过学校公众号大数据平台即可及时获取孩子到校离校时间、学校各项活动、班级课程、班级圈活动、孩子德育评价、孩子个人荣誉、集体荣誉,以及各类电子问卷调查、家校联系回执单填写等。运用大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功能,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家长和教师借此了解学生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动态、差异,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有效参与教育管理。
立足数字化时代,为了构建立体化的家校协同教育网络,我们组建了班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开设了班级快讯、幸福文苑、快乐电台等内容板块,全方位展示班级文化建设新样态,让现实校园生活与虚拟世界交相辉映,描画了新的数字化班级图景。同时,利用班级QQ群空间、百度云盘、班主任工作室网页、学校公众号班级圈、教室内外文化廊等各种途径和渠道,构建立体化协同教育网络,汇聚各类资源。就此,家长们可随时进入网络资源库进行学习,实现家长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华丽转身。
应该说,家校协同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路径。如今的家长群体具有巨大教育潜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善加利用,家长们就能回归家庭教育主体,成为学校教育的优质资源,助力孩子的教育、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小平.家长积分卡:家校协作共育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德育,2018(8):32-33.
[2]陈红.新媒体时代家校协同教育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18(19):23-24.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