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的可视化研究——以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例

2019-06-15 08:13田彬华徐智莉
关键词:主部叙事曲时值

田彬华 徐智莉

钢琴演奏的可视化研究——以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例

田彬华1徐智莉2

(1.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本文以录音音频数据参数可视化技术为研究手段,使用IOI偏离度、速度力度曲线、演奏蠕虫等可视化测量工具,测量了不同钢琴家演奏录音版本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力度与速度变化。从微观与宏观等不同视角对音乐速度弹性伸缩与力度起伏等进行分析比较,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钢琴演奏家对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个性化处理和历史风格演绎特点。

可视化分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速度;力度

由于人体机能的局限性,音乐表演的分析研究中不可能一次性将不同音乐作品表演中的所有演绎细节分辨出来。虽然有许多音乐聆听者经验丰富、耳朵灵敏,但是客观上不可避免存在细节漏洞的可能性。因此在研究中,通过技术手段将音频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参数图示进行直观的分析诠释音乐,以期用实证法精密地考察音乐表演的细微变化就有了其可能性和必要性。从传播方式来看,“音乐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音乐欣赏习惯;而从研究角度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近年来计算机可视化技术与音乐表演研究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发展。

当然,将数据进行计算机可视化并不是一门新兴技术手段,例如我们最熟悉的Windows Media Player等各种音频播放软件中随音乐波动的视觉效果图,以及医院可以分析病人病况的身体三维扫描图等等早已广泛应用。而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数据测量工具开始运用于音乐研究领域,为实现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武器”。例如,Adobe Audition软件能将音频资源转化成为可视化频谱图。一款由国际伦敦大学玛丽皇后数字音乐中心研发的免费软件 Sonic Visualiser,以频谱视觉效果转化为主,能够实现音乐细节分析以及录音技术的学习;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杨健教授在开发的软件基础上推出了音乐可视化在线分析平台Vmus.net,其中速度曲线、力度曲线、演奏蠕虫以及lOI偏离度曲线等可视化测量工具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凸现出音乐演奏中的音乐元素、音响效果以及结构分布的可视化特征,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文研究中的可视化数据基于这一在线分析平台)。同时,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和使用这一方法来进行相关研究①。

作为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以其宏大的构思、波澜壮阔的音乐内容、高超的作曲技法、辉煌而又多变的音乐形象历来受到演奏家和音乐听众的青睐。一般认为,身在巴黎的肖邦因祖国动荡不安而心系国家生死存亡命运,受亚当·密茨凯维支所作的爱国主义诗史《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创作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部作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史诗般的音乐内容,时而慷慨激昂,带有史诗性的悲壮;时而温柔,充满对未来的幻想;时而忧伤,带着惆怅与孤独。这部经典作品的演奏版本众多,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家演奏版本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中有许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处。本文借助vmus.net在线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尝试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演奏家录音版本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风格特征以及个性化演绎。

一、以IOI偏离度曲线图分析细节演奏处理

演奏家对乐句中每个音的细节演奏往往能体现出演奏者对于音乐的有意识处理与个性化演绎,但是这种微观结构内部的节奏伸缩与力度起伏往往难以用语言来描绘其具体技术处理。运用可视化研究方式,就可以清楚看出不同钢琴家对于同一局部微观结构的不同处理,从而对于不同演奏风格进行清晰的区分。下面以李云迪与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两位钢琴家演奏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引子部分(1-8小节)为例②,采用Adobe Audition与vmus.net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在线平台的IOI偏离度测量工具,探究两位演奏家对于音乐细节的个性化演奏风格(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李云迪演奏版本引子部分IOI与力度分析③

图2 霍洛维茨演奏版本引子部分IOI与力度分析④

以上两张图均为IOI偏离度曲线图,其中横坐标对应谱面的每个音符,纵坐标代表了IOI偏离度,指音乐演奏中每个音符的实际演奏时值与音符本身时值长短的比较,以百分比为单位,演奏时值比谱面音符本身时值长则为正值,演奏时值比谱面音符本身时值短则为负值,阴影波状部分代表了力度的起伏。

相比较而言,从音符时值偏离情况可以看出,速度曲线线条走向大体一致,李云迪与霍洛维茨两位钢琴家对于引子速度处理大体相同。特别值得关注的点在于两位钢琴家对音乐首音的处理,这是典型的“急缓重音”的运用,第一个音符均以绝对放慢、时值延长的方式开始。甚至在霍洛维茨的版本中以百分之一百九十一的偏离度耗时近2.6秒,长时值演奏体现了首句起始音的特殊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小调主和弦的和声色彩,奠定了这部钢琴叙事史诗感情基调。

在某些短时值音符上也有值得探讨的点。如引子结尾部分中的33-35号音符中,两位钢琴演奏家似乎都倾向于将编号为34的后切分八分音符的时值演奏得更短。不同的是,霍洛维茨在编号为34的音符处虽然缩短了演奏时值,但时值依然以百分之十五的正偏离度延长,整体速度仍然慢于对于结尾音符演奏时值本身的规定,因此弹性较小。而李云迪的演奏版本中,编号为34的八分音符以百分之46的负偏离度快于音符本身时值,使整体速度偏快,又在结尾处以7.41秒演奏速度做了绝对放慢处理,使音乐更具有弹性。呈示部主部的材料由引子发展而来,或许是为了过渡到呈示部主部的开始,避免整体节奏的冗长,所以刻意增加了音乐的弹性,使得引子音乐的结尾更具有灵动性,与霍洛维茨版本的绝对延长时值的方式形成差异。显然,李云迪作为青年钢琴家,他的演奏处理更富于活力和张力。这一方面体现了演奏者的不同演奏处理,同时还与两位钢琴家录音所处不同时期而产生的审美变化有关。

肖邦钢琴音乐处理中的“Rubato”(弹性节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演奏特征。通过分析图示,可以看出相较于细节差异而言,两位演奏者在对于音乐弹性节奏的处理具有相似之处。例如音符编号2-16时值的缩短以及结尾处音符编号17-18处的延长,对于短时值音符如八分音符以及附点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不在音符本身的时长规定以内,均以缩短演奏时值的方式演奏,而句子尾音的时值均以延长的方式演奏,在局部速度增长之后又在局部的地方延缓速度来调整小节节拍速度的完整性,从而体现出音符演奏时值宏观上的借还平衡。这种演奏时值的借贷虽然是一个整体的趋势,但是在微观层面的附点节奏上也能体现出这种借与还的音乐平衡关系,例如在三连音的运用上,按照传统理论,三连音在演奏中应该三个音平均分担一拍的节奏,但实际演奏很难做到绝对的精准,在实际演奏的两个版本编号为24-26的下行三连音中,首尾两个音的时值均短于中间音的时值,霍洛维茨的演奏中,编号24-26音符演奏耗时比例为0.4∶0.34∶0.55,而李云迪的版本中,耗时比例0.62∶0.35∶0.37。演奏者对自由伸缩的弹性节奏处理未超出可接受范围,体现了演奏者对“相对自由”分寸感的拿捏。由此可见,在实际钢琴演奏中,仅仅是细微的差异,也能体现出音乐家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演风格,同时展示出演奏家们对钢琴演奏精益求精的态度。

依据力度波状起伏可以看出,两位钢琴家的实际演奏效果中,引子部分两句音乐力度强弱对比明显,一强一弱,增加了音乐的明暗对比。与李云迪演奏版本相比,霍洛维茨在编号2-16的八分音符中演奏力度起伏更大。因此,在引子部分中,两句音乐的力度起伏对比差异更大,戏剧效果更显著。细腻的力度变化与精准的力度层次控制,体现出霍洛维茨高超的演奏技艺。然而根据谱面对于结尾处渐强的力度表情术语规定,可以看出李云迪演奏版本结尾处的波形幅度相较于前两个音有明显增大,体现出演奏者对于谱面演奏规定以及对作曲家音乐作品风格的尊重。

二、以演奏蠕虫图分析主部主题的速度变化与力度起伏

与较小结构单位的乐句不同的是,较大规模的结构单元演奏分析主要关注整体的速度与力度变化,这好似建筑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现出作曲家或者音乐表演艺术家对作品的整体设计。在肖邦第一叙事曲中,包含叙事主题的主部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位于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本文采用了3D演奏蠕虫图,分析马尔塔·阿格里齐录音版本的主部的速度与力度变化,如图3-5所示:

三张演奏蠕虫图表分别展现了阿格里奇对三次出现的主部速度与力度的演奏特点。在图表中,横坐标代表了每分钟节拍数(即速度),纵坐标代表了力度。随着演奏时间的推移,每一个小圆圈代表了每一特定时刻音乐进行的速度与力度的关系,因此,形成了一条如同能随音乐舞动的音乐蠕虫。这条蠕虫图记录了所演奏旋律的力度与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而颜色或深或浅使得音乐的可视化更具有透视效果。

图3 阿格里奇演奏版本呈示部主部演奏蠕虫图⑤

图4 阿格里奇演奏版本展开部主部演奏蠕虫图

图5 阿格里奇演奏版本再现部主部演奏蠕虫图

作品中三次出现的主部主题均从引子的素材中发展而来,旋律形态类似,因此,3D图中主题部分蠕虫运动形态相似。主题的旋律由平行乐句组成,其中每一乐句蠕虫都往回折形成了圆弧,即在演奏乐句开始时速度与力度分别渐快渐强,而乐句结尾则减慢减弱,这体现了一种惯例的音乐处理方式,即被英国音乐学家尼古拉斯·库克所提出的“乐句拱形”⑥结构,音乐特殊处理体现了阿格里奇对各种音乐风格的运用与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演奏者对乐句结尾部分做渐慢处理,使得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井井有条,音乐呼吸自如、富于歌唱性。

阿格里奇对主部力度与速度细腻的弹性处理,对主部音乐的层次化演奏,体现演奏者对音乐的不同构思以及不同表达方式。从蠕形图中可以看出,主题都是以弱起的演奏力度进入的,并且三次进入速度呈现了渐慢的趋势,呈示部速度快于展开部快于再现部,速度从105拍降到了90拍,体现了阿格里奇对于三次主部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两次速度不同程度的减慢使旋律的动力性减弱,给音乐画上了浓浓的灰暗色彩,完美地阐释了肖邦的“悲情”。

再将主部分别进行比较。相较于呈示部而言,展开部主部整体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幅度增大,主题乐句力度增强似乎是对低音属持续的强调,动力减弱,音乐停滞感上升,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如同第二次对美好故乡的幻想,却增加了一丝惆怅;在展开部主部的结尾处,力度变化较小的情况下,速度陡然下降,从195每拍降到了148,而再现部主部结尾处的发展却采用了大幅度渐快的演奏方式。再现部主部主题的第一乐句与展开部主部相比较,演奏力度与速度大幅减弱,音乐变得平静,紧张的疑问语气变得更平缓,使三次主部演奏力度层次明朗,情感变化丰富,旋律细腻委婉,体现了阿格里奇手中所绘画的如诗人般的肖邦。

三张图中,主部的速度落差值达到了每分种100拍,体现对音乐自由与幻想的追求,戏剧性与夸张性的速度变化以及自由的节奏使音乐表演首屈一指,展现出阿格里奇演奏肖邦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三、以速度-力度曲线图分析呈示部的速度变化与力度起伏

以阿图尔·鲁宾斯坦所演奏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呈示部录音为例,探究演奏家对作品整体的演奏风格,如图6所示:

图6 鲁宾斯坦演奏版本呈示部速度—力度曲线⑦

在上图的速度—力度曲线中,横坐标对应了乐谱小节数。依图可见,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呈示部有88个小节,其中每一个小节由六拍组成,即呈示部的节拍为6/4拍。纵坐标对应着旋律进行每分钟的节拍数,即每分钟多少拍。而红色的圆点则代表了每一个节拍的瞬间速度,因此,每一个小节里由六个红色的拍点组成。灰色影音表示力度的相对大小,曲线代表了速度的起伏变化情况。由速度曲线走向与相对力度的变化可以总结出,呈示部的速度与力度起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由波浪式渐快渐强再到波浪式减慢减弱组成,其中呈示部的第43小节部分左右速度达到了最快峰值,超过了图表所标记的300分钟每拍,即速度超过了prestissimo。

从力度的起伏中可以看出鲁宾斯坦在对主部(见图1-29小节)、副部(见图61-75小节)与结束部(见图76-88小节)的演奏整体具有稳定性。在以叙事性主题开始的主部中,旋律力度较弱,每小节的速度也控制在每分钟90-120拍以内,情绪波动较小,感情平静,控制性较强,可见得演奏者对于主部主题演奏的感情酝酿。但是在主部后半部分又体现出了力度的大幅度变化,打破了这种静谧。副部与结束部具有较强抒情性,因此,演奏中霍洛维茨始终保持着较弱的力度,这也符合本乐谱力度标记以及肖邦创作时所赋予副部与连接部的演奏力度。在速度变化中,主部主题以及结束部音符的瞬间速度差异较大,但整体来看同样具有稳定性。

鲁宾斯坦对呈示部演奏的速度变化处理十分显著。速度变化差异性最大的部分要属于连接部(见图30-60小节),速度变化在每分钟90-300拍以上:“它象征着革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具有强烈的斗争性,红色点状的音符瞬间速度加快如同锋利的刀刃,强调了音乐的激昂,体现了鲁宾斯坦对于肖邦作品的个性化演绎。连接部旋律与主部一气呵成,波浪形的旋律跑动卷起惊涛骇浪,最后在左手的和弦声部中渐渐恢复平静,与主部如同回忆过往的主题形成对比,形成了情绪的第一次宣泄。随后对于副部歌唱性旋律速度的相对自由化处理,使得音乐更加宁静而柔美,句子与句子的连接张弛有度,气息婉转,具有歌唱性与诗歌性,如诗歌般缠绵,如梦般飘渺,让音乐的动态与静态达到一个平衡。

在乐谱中对呈示部的速度规定为“Moderato”。而在鲁宾斯坦的实际演奏版本中,速度起伏变化却分为了三大部分。由此可见,演奏者并非中规中矩按照乐谱规定的稳定速度来演绎,而是要对作品各段曲式结构整体连贯性与主题情感表达进行深入研究后,构建了实际演奏中的音乐速度变化,从而体现出演奏者对作品整体布局的理性设计思维——每一个音符根据谱例所演奏出的实际效果都是需要刻意去控制的。因此,在高水平的演奏中,感性表达可能只是一部分,更多展现的是理性思维的有机建构。当然,音乐速度的自由变化还是有一定的范围,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谱面术语有明确标记要求渐快),因此不同版本的乐谱对演奏实际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演奏者对于作品的整体构思,这对于演奏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从以上图表中均可以看出,每一句速度变化似乎都有演奏家特定的理由,各美其美,处理其如其份。若超出了“适度”的范围,音乐的整体效果以及情感表达将会发生本质性的转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宾斯坦演奏肖邦《g小调叙事曲》时对作品本身演奏要求的尊重以及演奏浪漫派作品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态度,体现出他本人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后的逻辑思维。

结语

每位钢琴演奏者对于钢琴作品的不同理解与诠释会使演奏效果千差万别,尽管大体相同,但不同版本的细节处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可视化研究利用各种参数所形成的图示去分析每一个演奏细节变化,为研究不同版本的演奏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撑。相比依靠反复聆听,然后用文学描述性语言来对比不同演奏版本差异的传统研究,可视化实证分析更加深入、全面和直观。如上分析,通过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从速度与力度以及时间三个维度,可以直观显示出小到一个乐汇内音符的速度与力度波动起伏状况、大到整部作品的弹性伸缩的不同演奏处理,音乐家们各自不同的演奏风格特点在图示中一目了然。

对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可视化分析,不仅有利于分析已有演奏家的不同处理风格,同时也能对实际演奏效果起到参考作用,增强聆听效果。例如,演奏者们可以在可视化与聆听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音乐家们对音乐rubato的实际处理效果以及音乐“拱形结构”中速度与力度变化的特点,在脑海里构建起音乐模型,从而在实际演奏表情中加以模仿运用,对于实际演奏起到了指导和参考作用。

注释

① 如英国著名音乐学家尼古拉斯·库克在运用可视化技术,通过不同演奏者对作品的历史表演风格的呈现探讨来研究肖邦马祖卡录音中的乐句拱形;国内学者如上海音乐学院杨健教授进行了系列研究,在《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中介绍了具体可视化分析方法,实现了音频数据参数图表分析,迈出了可视化音乐表演研究的一大步伐;在《可视化分析在音乐表演研究中的综合运用》提到了可视化分析的运用情境,以及在《西方音乐表演中有关Rubato问题的传统观念与实证研究》中运用可视化分析对Rubato的三种节奏伸缩方式进行实证分析。

② 从整体结构而言,《g小调叙事曲》体现了混合曲式原则,其中,以奏鸣曲式原则最为明显。本文论述以奏鸣曲式结构作为分析。其中,呈示部(8-94小节)由主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组成。展开部(94-166小节)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对主部、副部的展开以及插部,其中插部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如同是情绪的酝酿,第二部分增添了谐谑趣味,圆舞曲节奏的运用显得格外讽刺,烘托出悲伤的氛围。再现部(166-208小节)结构布局为倒装结构,即先再现副部与结束部,最后才再现主部。尾声部分(208-264小节)。

③ 李云迪演奏版本选自专辑:Chopin:Ballades,Berceuse,Mazurkas,发行时间:2016-02-26,出版者:Mercury Classics,条形码:0028948124435,唱片编号:481244-3

④ Vladimir Horowitz演奏版本选自专辑:Chopin:Ballade No. 1,Arthur Rubinstein vs. Vladimir Horowitz vs. Emil Gilels vs. Byron Janis vs. Robert Casadesus(Compare 5 Versions),发行时间:2014-06-26,出版者Believe Sas 条形码:3610157302765,,录音时间:1947.5.19.

⑤ Martha Argerich演奏选自专辑:Argerich Plays Chopin,发行时间:2010-02-16 出版者:Deutsche Grammophon 条形码:0028947775577,录制时间:1967年,德国广播电台与西德广播电台录音,ASIN:B002KL3G1C.

⑥ 尼古拉斯·库克著,化圆为方:肖邦马祖卡录音中的乐句拱形[J]. 高拂晓译,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1):90-98.

⑦ Arthur Rubinstein演奏版本选自专辑Chopin:Ballades & Scherzos,发行时间:2004-10-09 出版者:Sony Music,录制时间:1959,条形码:0828766139624.

[1] 尼古拉斯·库克. 化圆为方:肖邦马祖卡录音中的乐句拱形[J]. 高拂晓,译.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1):90-98.

[2] 王钧平. 音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J]. 演艺科技,2018.

[3] 张楠. 音乐表演理论研究中的科技化拓展——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基于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的探究》述评[J]. 人民音乐,2015,(5):85-87.

[4] 爱德华·巴克斯特·培理. 肖邦的叙事曲[J]. 钱仁康,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1).

[5] 李德方. 析肖邦《第一叙事曲》[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2):44-49.

[6] 戴沉雁.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风格探究——以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为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7.

[7] 杨健. 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J].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4):54-62.

[8] 杨健. 西方音乐表演中有关Rubato问题的传统观念与实证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53-63.

Visualization of Piano Performance——A Case Study of Chopin’s

TIAN Bin-hua,XU Zhi-li

(1.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2.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engdu 621000,Sichuan,China)

With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of audio data parameters as the research method,this paper uses IOI deviation,velocity and intensity curve,playing worm and other visual measurement tools to measure the intensity and the speed of Chopin’splayed by different pian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icro and macro,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elastic speed expansion and dynamic fluctuation of music,and then studies and compares the individualized processing and historical style d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opin’s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by different pianists.

visual analysis,,tempo,dynamic

J624.1

A

1672-4860(2019)06-0071-07

2019-07-23

田彬华(1978-)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当代音乐评论;

徐智莉(1997-),女,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育。

本论文属于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sd0109)。

猜你喜欢
主部叙事曲时值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论亨利·考威尔的新时值划分
栽橘(新韵)
中国打击乐鼓类乐器滚奏技术概述
肖邦叙事曲创作的文学特点研究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性依存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