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刚 ( 邵阳学院音乐系 422000)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郭三刚 ( 邵阳学院音乐系 422000)
鲁托斯拉夫斯基在其《第三交响曲》中力求达到三个方面的统一:一是现代作曲技术与传统美学理念的统一;二是精确控制与偶然自由的统一;三是音乐形式逻辑化与音乐内容人文化的统一。本文旨在对该作品的背景结构进行分析,并藉此达到揭示其深刻内涵的目的。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音乐分析;结构
《第三交响曲》既是鲁托斯拉夫斯基“有控制的偶然”之技法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品,也是作者运用全新的结构模式创作大型交响作品的成功尝试。音乐作品的背景结构是指:当分析者以抽象之视角去审视某一结构对象时,该对象所显现出来的形态。作者往往不会只简单地凭借前景结构来表达其结构的意义,而是要在前景结构的背后设置一个隐形的背景结构,并使这两种结构形成一定的关系,藉此来深化结构的内涵。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的结构在前景与背景两个层面上具有对位性,因此对其背景结构进行解析将具有新的意义。
这部作品的背景结构显现为一种大型的复二部曲式,且其所含的两个次级结构均为交叉性的复合回旋曲式。这种交叉性具体表现为多个不同的主部与多个不同的插部进行交叉布局,由此而形成多个回旋曲式环环相套的结构形态。这种回旋曲式模型是对传统回旋曲式的一种大胆推进,使回旋曲式这种古老的曲式模型不但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使其具备了承担复杂音乐语言叙述的能力。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该部分是由二十个次级结构组成的交叉性复合回旋曲式,具体包括三个主部(主部Ⅰ、主部Ⅱ、主部Ⅲ)和六个插部(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插部Ⅳ、插部Ⅴ、插部Ⅵ)。其中主部Ⅰ间隔出现五次;主部Ⅱ间隔出现四次;主部Ⅲ间隔出现四次;插部Ⅰ间隔出现两次;其余各插部均只间隔出现一次。整个第一部分其实是由三个单回旋曲式交叉而构成的复合回旋曲式,对这三个单回旋曲式具体解析如下。
第一个回旋曲式是将主部Ⅰ视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结构单元均被视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们将其称作回旋曲式Ⅰ。该回旋曲式拥有十个次级结构,即五次间隔出现的主部和主部间及第五次主部之后的由各结构单元整合而成的五个不同的插部,具体布局如表3所示。回旋曲式Ⅰ的主要特点有两个,其一是主部与各插部间的平衡不在结构的量上,而在结构的质上。因为主部是由四个同音反复所构成的主导动机,只有一个乐汇的规模。而各插部则往往由许多结构单元整合而成,其规模均比较庞大。显然,主部在结构的量上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但由于主导动机无论是在结构的地位上还是意象的鲜明性上,均是其它结构单元所不能比拟的,故其在质上又取得了优势。通过质与量的综合,由主导动机所构成的主部与由不同结构单元所整合而成的插部形成了结构的平衡之势,于是回旋曲式Ⅰ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其二是各插部之结构规模存在逐渐扩大的现象,因此必然使得主部的间隔出现时间逐渐变长,这种做法符合递增结构之理念,而这种递增结构的结果必将是主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慢。
第二个回旋曲式是将主部Ⅱ视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结构单元均被视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们将其称作回旋曲式Ⅱ。该回旋曲式拥有七个次级结构,即四次间隔出现的主部和主部间的由各结构单元整合而成的三个不同的插部。回旋曲式Ⅱ之主部虽然看起来只有一小节的规模,但这是一个散板小节,其结构的量其实不小,且其结构地位与意向之鲜明性也确保了与各插部取得结构之平衡。
第三个回旋曲式是将主部Ⅲ视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结构单元均被视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们将其称作回旋曲式Ⅲ。该回旋曲式也拥有七个次级结构,即四次间隔出现的主部和主部间的由各结构单元整合而成的三个不同的插部。回旋曲式Ⅲ与回旋曲式Ⅱ的结构特点类似,其主部与各插部之间的平衡既取决于质,也取决于量。
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该部分则是由二十三个次级结构所组成的交叉性复合回旋曲式,具体包括三个主部(主部Ⅰ、主部Ⅱ、主部Ⅲ)和九个插部(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插部Ⅳ、插部Ⅴ、插部Ⅵ、插部Ⅶ、插部Ⅷ、插部Ⅸ)。其中主部Ⅰ间隔出现四次;主部Ⅱ间隔出现六次;主部Ⅲ间隔出现五次;各插部均只间隔出现一次,整个第二部分也是由三个单回旋曲式交叉而构成的复合回旋曲式,下面是对这三个单回旋曲式的具体解析。
第一个回旋曲式是将主部Ⅰ视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结构单元均被视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们将其称作回旋曲式Ⅳ。该回旋曲式拥有七个次级结构,即四次间隔出现的主部和主部间的由各结构单元整合而成的三个不同的插部。回旋曲式Ⅳ与第一部分的回旋曲式Ⅰ的结构特点极其类似,二者的结构平衡法则与递增结构之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而言,回旋曲式Ⅳ在这两个方面还要夸张一些,它的插部Ⅰ只有38小节,插部Ⅱ只有18小节,但插部Ⅲ却有292小节。这说明作者有意让前两个插部进行能量的积蓄,由此使得插部Ⅲ拥有了足以让其一泻千里地发展之余地,显然这种结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第二个回旋曲式是将主部Ⅱ视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结构单元均被视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们将其称作回旋曲式Ⅴ。该回旋曲式拥有十一个次级结构,即六次间隔出现的主部和主部间的由各结构单元整合而成的五个不同的插部,具体布局如表7所示。回旋曲式Ⅴ与回旋曲式Ⅳ在结构布局上有着相反的理念,它运用的是递减结构,即主部出现的频率由慢到快。作者之所以做如此安排,是为了与主部Ⅰ的出现形成错开,这样有利于不同主部之意象鲜明性的获得。
第三个回旋曲式是将主部Ⅲ视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结构单元均被视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们将其称作回旋曲式Ⅵ。该回旋曲式拥有十个次级结构,即五次间隔出现的主部和主部间及第五次主部之后的由各结构单元整合而成的五个不同的插部,具体布局如表8所示。回旋曲式Ⅵ也运用了递增结构,但其集中展现的位置正好与前两个回旋曲式形成了错开,这种安排也是为了三个主部各自的形象塑造着想。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将整部作品的背景结构解析清楚了,即整体结构为大型复二部曲式,由两个交叉性的复合回旋曲式所构成。而每个复合回旋曲式又分别由三个内在的单回旋曲式环环相套所构成,其构成方式是将不同的主部与不同的插部进行巧妙地布局,由此而达到使各单回旋曲式自身乃至整体之复合回旋曲式均成立的目的。另外,两个部分的主部Ⅰ具有同一性,由此而将两个部分又整合到了一起,并共同构建了一个超大型的复合回旋曲式,只是其在整体情绪上具有二部性而已。这样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即整部作品的背景结构是既具有复合回旋曲式之形式又具有大型复二部曲式之情绪的含有结构对位的综合曲式模型。
[1]刘永平.,基于音程级原则的十二音和弦: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乐作品研究[J].黄钟,1996(4).
[2]鲁托斯拉夫斯基.关于音乐中的机遇因素[J].音乐艺术 ,1997(3).
[3]姚恒璐.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分析[J].音乐艺术,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