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 培养创新能力

2019-06-12 07:00田青兰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正方形创新能力思维

田青兰/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副校长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曾说:“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数学是一门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空间,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从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长。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用心去实践、去追求、去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故事以及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情景激趣。在导入新课时,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动机。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爷爷要把1个饼平均分给2个孙子,每人分几个”这样一个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非常喜欢,就会自然产生一种想法:“除整数外还有没有别的数?分数是一种怎样的数?分数和整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学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以事例激趣。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奸臣想谋害一个忠臣,用“莫须有”的罪名判了忠臣死罪,但是律法有个规定,在执行死罪前,罪犯有抽生死签的权利,罪犯抽到了“生”就免死,抽到了“死”就必死无疑。狱卒将“生”“死”两个签密封放在盒子里,让罪犯抽取其中的一个。这时,教师问:“罪犯抽到了一个签,他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可能生”“可能死”“可能有人来营救,不会死”。从而让学生明白刚才所说的“生”和“死”都有可能发生。有人来营救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发生这种情形的可能性会很小。这样通过生活事例引入的教学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打下了基础,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田青兰与学生

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愿望尤其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在发现问题中,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成功喜悦。例如:我在教一节“中括号”的课上,在学生深切感受到要“约束”运算顺序,但不知道该用什么符号时,有一个学生“发明”了一种方法:把小括号的左半部分“(”拉长来用。这样在需要两次约束运算顺序时,最内层的是“小括号”,外层的是“拉长”了的小括号。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在数学发展史上还用“括线”(在要进行运算的式子上面画一横线)来约束运算顺序,但是如果你用“拉长”的小括号,我用“括线”或者其他“符号”来约束运算顺序,我们的“符号”都不相同,怎么交流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用“[ ]”来表示第二次约束“创造”的过程。这样自然地学生就会创造在同一运算中要第三次约束运算顺序时该用的符号。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符号产生的必然性,又体会到了数学符号产生的统一性和创造性。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有过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弗雷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现创造的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把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本身。

鼓励求异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突出个性化思维,注重引导不同观点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化认识,提升思维层次。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预先提问学生在研究平面图形里一般会采用哪些方法?学生会说:量、折。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研究平面图形采用的方法,看能不能探究半径的奥秘。小组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展开交流,有的发现可以在圆里画半径,不管怎样画都画不完,所以得出半径有无数条的奥秘。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把圆对折、对折再对折,想象中是可以无限地对折下去,展开后就可以发现有无数条折痕,也就是有无数条半径;还有的学生这样推理:因为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每个点和圆心连接都可以得到一条半径,所以半径有无数条 。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深层思考,还会产生创造性见解。又如:当学生把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假如用它围成长为 6 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 ;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 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让学生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只有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来,这才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的关注。

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是提高数学学习的创新能力之一。小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巩固学过的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力。例如: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学习了“莫比乌斯圈”,可以让学生制作中国科技馆里耸立着的“三叶扭结”模型;学习了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 花圃 、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比例,可以在晴朗的天气,把学生带到广阔的校园,让学生利用正比例的知识 ,根据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例的规律,通过分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测量出教学楼、电线杆、大树的高度;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可以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不仅体验到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愉悦,而且真切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需要数学知识的指导。

在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知道可以锯4块。又如: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然后把瓶竖倒过来,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每一次实践操作都是一次活动经验的积累,在操作中,学生的数学潜能是无穷的。因此,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下及未来所追求的。

改革评价方式,拓宽学生创新能力

比尔·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得到肯定、渴望成功是每个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张扬个性、激发潜能。老师要善于包容学生,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用心挖掘。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自信,让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待留守儿童、后进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每一位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你真棒,不需要老师讲你就学会了”“你真会想办法”“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提出的问题,才给大家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这种解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激励的话语,或是借助老师喜欢的眼神、赞赏的表情、肯定的手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学习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深入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的习惯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却是“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因此,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让学生在寻求数学本质的过程中,明白数学道理,真正让数学课走向“深刻”和“生动”,真正让教师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基于学生立场,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快乐,这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精彩课堂。

猜你喜欢
正方形创新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剪正方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