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高中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模式

2019-06-12 07:00孙先亮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素质素养学校

孙先亮/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

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不仅是国家创新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提升自身品质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而实现教育培养模式与方式的转轨,锻造学生自身的更多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高中阶段有其特殊性,因为它既是过渡时期,又是成长的转折时期,更是打基础的时期。因而,在高中阶段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培养,不仅可能而且极为必要。这关系孩子一生,也关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搭建。在学生创新素质与品质的培养上,学校教育既需要深入和充分地理解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又要以开放的教育姿态,聚合多种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机会。学校始终坚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学生潜质挖掘为基本路径和基本策略,以课程为基本载体,全力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重在意识与基础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学生从处于懵懂时期的义务教育阶段向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阶段转化,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与素养作为高阶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培养更具身心条件。此时,从学生的学识和认识能力来看,高中阶段学生的学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基于此,学生对于自身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逐步走向理性认识。从学生心理活动的状态来看,高中时期,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和大量社会资源和信息的不断涌现,学生获得更多新的外界刺激,并且随着自身知识边界的扩张,未知的世界更加纷繁复杂,学生对于外界许多新的事物和新的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探究的欲望与尝试的愿望不断增强。从学生的实践能力来看,高中阶段学生基于好奇而激发探索的愿望,而且由于青春期身体快速成长发育,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冲动非常强烈,因而给学生创造适当的能量释放的“安全出口”,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对未来发展奠定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基础。高中阶段,从人的全程发展来看,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认知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产生突发式创新尚有难度,因此最为适合的引领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确立,一旦学生确立了牢固的创新信念,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素养,就会为其一生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

高中创新素质培养需要从个性发展出发

教育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凝聚了教育的智慧,沉淀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工业化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突变时代,也是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时代。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教育的统一、规范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这使得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教育课程内容和方式,学校都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教育,强化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共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人既是共性的又是个性的,个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都应当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教育,既应当为学生提供共性(社会性)发展的支持,更应当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需要获得社会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培养。但是,无论是对于人自身发展,还是人类社会进步而言,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及其价值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开展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从学生的个性潜质出发,引导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独特兴趣和志向。从每个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有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唤醒个性发展的潜质。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也由此撬动学生产生自我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力量。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最适合最有价值的起点,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智能品质。

高中创新素质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个体的发展,虽然离不开一定或者适宜的外在条件,但是学生自我内在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并非如洛克所说的是无知无能的一张白纸或者白板,而有着自身的发展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自组织体的存在,都具有自在、自为、自主、自觉的能力,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既具有“多元智能”,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属于资源性的,后者属于控制性的),二者的结合才是人的独特而完美的存在。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这些都属于内在品质和素养性的存在,它们能否真正在生命发展中发挥作用,需要环境提供适宜“发酵”的机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必须接受教育,正是因为期待教育给孩子提供适合内在潜质激发的条件和资源。这就必然涉及教育的品质。当年“钱学森之问”问痛了中国人的心,但却没有真正让教育反思。中国教育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模式根深蒂固,以分数和升学为学生和学校评价标准的教育“异化”,让人成为了工具和手段,而远离了目的本身。这样的教育追求,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的环境不仅没有成就人,而且压抑了学生的人性和创造力。教育的环境品质,核心是自主与开放、自由与宽松的教育氛围。这意味着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获得应有的尊严;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教育要积极锻造学生,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素养、领导素养、创造意识,等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只是给学生一种自由与自主的开放,如果没有丰富的内涵设计与引导,也就成为没有价值的自由与自主。因而,学校应当创造丰富的课程内容,供学生开展修习,拓展知识与认知视野;应当创设更多的社团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等。“恶是善的缺失”,当许多学校在为学生不守规矩和违反纪律而头痛时,最需要反思的正是我们学校教育中,一味追求升学导致的学生发展机会的缺失,也即“善”的缺失。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环境,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真正解放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给学生心灵以真正的放飞。教育让学生获得应有的人格与精神的塑造,主要基于环境的熏陶,而让学生获得创新素养的激发,主要依赖学校教育自身的创新环境。学校只有不断突破教育传统的束缚,突破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突破传统的评价机制,突破传统的资源边界,才能以创新的氛围影响学生,从而成就学生创新的品质。

高中创新素质培养应当以实践为路径

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正确的入口和路径定位。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来看,现实事物及环境更能引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投入研究与思考。从实践的特点来看,一是实践的方式符合学生青春好动的身心特点,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过程中;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偏好,学生从感性认识起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激发探究的愿望;三是源自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通过给学生以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开展研究的兴趣。目前,从各国开展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改革案例来看,都把源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和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终身形成创新的意识和素养产生了很好的作用。高中阶段既是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高峰时期,也是认知素养的形成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平衡二者的关系。这种平衡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激活学生思维的活力,并使其始终保持对知识深度学习的强烈愿望。为此,学校要丰富校内实践活动,把学校生活中与学生有关的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承办,如学生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国际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以此来锻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创造学生校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的管理活动、校园建设和文化建设设计、科技创新活动、模拟联合国等许多模拟活动。此外,更要拓宽校外活动的领域,如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学农学工活动、研学旅行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真实课题的学术研究等。实践的路径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能够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问题引导的作用,学校要能够设计出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挑战自我的机会,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实践活动的创新价值。

高中创新素质培养应当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推进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变革,一直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课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于深远,以致于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极度困难的事情。现代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让每个学生思维的活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激发和张扬。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师生的关系和角色的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只重视学生知识内容的简单传授,始终把学生看成无能和无知的存在物,认为学生最好的角色就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传统的评价模式也始终将记忆性的考试和分数衡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无法在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对于学生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考察,是塑造其终生发展最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如果在中学阶段完全忽视了这种能力的训练,必将对其终生发展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许多脑科学的研究对此有很深刻的见解,《训练超级脑力的6项素质》中,科学家指出:大脑由六个区域构成:执行与社交、情感反应、记忆、语言、数学和空间想象。这六项素质在人的大脑的发育过程中缺一不可,不仅如此,这六项素质之间相互影响,每项素质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则。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除了实践活动外,课堂教学的许多内容都具有思维品质提升的价值。今天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颠覆和再造,要从根本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即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塑造作为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及方法变革的重要追求。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深入地介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资源和条件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通过深入探讨“互联网+教学”,进行教学原则和流程的再造,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转变师生的角色,真正达到“师生零距离、资源无边界、学习全时空”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解决高效益掌握知识的问题,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有意义的是,创造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课程选择提供机会。教学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平台,好的教学必然蕴含着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同时又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基础,只有高效益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017年学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Botball世界锦标赛现场调试

慧鱼机械课程

现代加工实验室

2017年 FTC机器人寒假训练

高中阶段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是教育过程的应有之义和责任担当,体现了人的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终身可持续性。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追求,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建立全新的学生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潜质可能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突破传统的学校边界和资源边界,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条件,开辟更多的实践路径,为学生创新潜质激发提供开阔的平台和不同的机会,为每个学生的创新素养奠定最好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素质素养学校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学校推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