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
张泽科/《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副主编
杨丽工作室成员参加四川省“名师工作室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高端论坛”留影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大批名优教师提速提质发展的新时代,部分名优教师存在发展动力不足、路径不明等问题,症结是缺乏有力的专业引领、精神助力与环境滋养。传统的外力驱动型发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笔者认为,时下风生水起的“名师工作室”,可望成为名优教师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当下名优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熊国玲工作室研课磨课现场
陷入“高原期”的部分名优教师,亟待发展的方向引领和动力培育。虽然发展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但不少名优教师遭遇了环境阻扰和内在“惰性”制约,除少数人能持续自我发展外,多数人都离不开外力驱动。一度发展较快的部分名优教师,因缺乏新的挑战和激励,渐渐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已然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些打造型、催生型名优教师,存在发展力量的先天不足。比如以“特殊政策”从次发达地区引进的名优教师,由于地区差异,其能力、品质达不到引进区域同一称号的名师水平,加之缺乏新的发展机制、平台、路径助力,这部分教师正在衰减持续发展的力量。
传统的驱动机制产生了边际递减效应。应当看到,名誉头衔、经济利益、考核提干、课堂比赛、科研获奖等外驱力量,对名优教师发展的驱动效能正在减弱。当下不少学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尚在沿袭这样的套路:把新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把合格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育成名优教师,并以学校“拥有多少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为傲,似乎这就是学校助力教师发展的终极追求。然而不少名优教师一旦获得了“名优头衔”,心志已不在深层次发展和本质性创造,而是忙着到各地献课讲学,习惯于掌声的围绕与酬劳的满足,渐渐失去了本质发展力量。还有一些“称号型名优教师”,因长期缺乏教育实践和学术建树而泯然众人。
为“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推出了不少名优教师培养举措,如国家“万人计划”的教学名师培养、四川省“天府名师”遴选、上海“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等,然而名额十分有限,仅是极少数名优教师的发展“红利”。
显然,部分名优教师发展的现实疲态,呼唤创新教师发展引擎,以点燃、唤醒名优教师开启本质发展的方向、激发内生性发展动力、拓展个性化发展路径,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作为名优教师成长摇篮的名师工作室,是一种基于组织助力、自主发展、集群共长的教师团队研修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双重责任性。名师工作室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高要求,要求基础不同、水平不一的工作室成员,在先进文化导引下实现自主自觉、优质精进的专业发展,尽快成长为名优教师并持续优化发展。作为工作室领衔人的名师,也遇到了来自工作室内外对其专业能力、人格情怀的考验和挑战。名师工作室这股驱动力和倒逼力,必然成为名优教师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机制创新性。名师工作室不同于行政力量驱动的传统研修组织,主要靠学术、人格、 民主的力量引动教师发展,从而突破了外力驱动模式,走向基于力量内生的教师团队发展。在本质上,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弱化或去行政化,工作室成员源自完全自愿的双向选择,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融合开放的运行机制,才能凝聚、激发成员的发展力和创造力。工作室常态运转靠的是自我创生的组织规则护航,工作室研修内容、主题的确定实施,靠的是全体成员发乎于心、动之于情的群策群力。
学术引领性。只有真实展开基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探索,名师工作室才能引领成员专业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比如,组织力量诊断成员课堂教学和个人发展潜力、优势、问题,找准应对之策,需要工作室高水平的专业引领,而工作室在集群攻关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同时,也回馈名优教师以学术引领力。
人格感召性。名师工作室的凝聚、引领、激发力量,离不开引领者和成员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责任担当等人格品质。如果工作室名师人格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或出现弱化、下滑之势,工作室显然难以维系,更勿论引动教师专业发展。因此,人格素养是名优教师的重要品质,也是工作室引领其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名师工作室的这些潜质特性和优势,一旦释放出来,有助于名优教师发展的方向觉醒,实现专业内涵提升、职业幸福体验、责任担当与生命价值的本质发展;有助于名优教师发展的动力觉醒,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名优教师发展的路径优化,找准发展的优势领域、着力点位,赢得集群发展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
2012年至2015年,经过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成都高新区首批18个名师工作室,多数在省市、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2016年启动的第二轮名师工作室扩容至29个,成员达350余人,几乎卷入全区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特级教师。七年来,全区名师工作室新产生省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4人、成都市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5人、高新区教育名家26人,主研市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个,半数获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成都高新区名优教师快速优质成长的推动力量,是基于科学统筹、依托名师工作室的教师集群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
方向引领。成都高新区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催生了区域教育高位前行,呼唤了大批名优教师快速优质成长。2012年以来,高新区名师工作室展开了教师发展路径、发展形态、发展策略的创新探索,确立了促进课堂变革、提升质量效能、推动教育科研和教师团队成长的基础定位,后提升为“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个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的特色定位,使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导向、功能定位更具引领性和激发力。
目标引领。系统创建具有引领性、激发性的团队和个体目标,成都高新区把名师工作室发展目标界定为: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团队合作精神、修炼专业创造能力,以富于个性的团队文化建设和研修活动,把工作室建成“情境学习的平台”“学术研究的平台”“互助共享的平台”“引领辐射的平台”。各工作室把推动学科发展、培养名师、成就学术作为基本目标,展开了系列探索。
2018年成都高新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及骨干成员参加由《未来教育家》编辑部举办的“中小学名师高端研修活动”
文化引领。工作室文化建设是为成员提供价值导向、精神土壤、智力支持。工作室团队文化由发展理念、共同愿景、团队精神、管理机制等构成。发展理念是灵魂,是工作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认同、活动指南;共同愿景是引擎,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理想和动力之源;团队精神是关键,是工作室集成力量、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共享力量。成都高新区名师工作室努力营建团队文化,如肖玉美工作室推崇的“享受体育、创生健康” 文化,杨丽工作室构建的“素朴轻扬、汇兰沉香”文化等。
陈曦工作室举办成都市新成长性学校研讨活动留影
名师工作室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名优教师,能充分展开优质高效的集中研修。通过异质交互、优质融合,促进成员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培育学科素养、修炼专业发展力和创造力,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成都高新区构建了系统的名师工作室多元研修模式,既保证了研修的质量底线,又放飞成员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
主题菜单式。工作室把学科教育教学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研习课程,展开集中和分组研修,并激发成员个体自主研习。如杨丽工作室根据“基于关键能力培育的小学语文创享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确立了“基于统编教材的习作创享课堂实践”“儿童文学创作课堂实践”“古诗文阅读创享课堂”“群文阅读创享课堂”“整本书阅读创享课堂”等小主题,推动工作室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系统建构和整体突破。工作室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自主申报研究主题,形成自主研修和小组研修互动融合的推进态势。
集群创生式。其一,工作室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真问题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生长思想和智慧、知识和情感、方法和能力,每个成员都有话语权并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拓展问题研究的深广和广度。其二,工作室根据集体研究需要确立研讨话题,成员轮流做专题讲座,互动交流,集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其三,工作室成员参与本地或外地说课比赛、同课异构、案例评比等研讨活动,积极培育精课、名课和学术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其四,以工作室成员为主体,以情境学习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将全区工作室开发的课程、生动的教学视频、成员的教学经验、学术成果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形成创生共享性学习资源与环境,助力工作室成员优化发展。
异质研修式。名师工作室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鲜明个性并持续优化发展的名优教师。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存在年龄、情感、志趣、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等差异。成都高新区名师工作室根据成员的个性化需要,破解个体专业成长密码,促进成员异质发展:一是指导成员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找准优势和短板、表现与成因,找准发展方向和最近发展区;二是提出个性化发展建议,指导成员专业发展:其一,个性研修,指导成员加强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和学术能力研修,重点研修与特长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形成体系,并在某个领域逐步深入;其二,引领研修,邀请一线名师名家,通过跟踪听课、问题对话、专题研讨、重点指导,提升成员学科专业素养;其三,实践研修,引导成员把研修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积淀体验感受,形成经验和成果。
多元联动式。从利用资源角度看,名师工作室必须建立联动机制,并在四个层面着力。一是与高校联动,实现高位引领。成都高新区名师工作室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邀请专家、教授“把脉”领航:思想引领,促进工作室成员在研修活动中加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触发新思考,提升教育理论水平;课程引领,针对工作室成员课程建设的诸多困惑,加强资源利用、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指导,提升教师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课题引领,指导工作室成员展开课题研究,做到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突破难点。二是与基层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深度交流。三是与省内外名师工作室协同开展教研联谊活动,学习借鉴、积淀经验、共同提升。四是搭建平台,让成员参与国内同学科研讨活动,通过讲座、上课或主题研讨活动,拓展视界,提升研修能力和引领水平。
名师工作室虽有学术引领、人格感召、实践示范等诸多优势,但作为承载高期望值的非行政性研修团队,保持持续性动力和创造性活力,依然离不开机制的撬动力量。成都高新区在名师工作室发展机制建设上做了有益探索。
自主生长机制。工作室的发展思想、定位、策略、路径等,都由各工作室自主确定,形成自主发展格局。一是基于共性要求,促进成员自主发展,各显神通,彰显特色;二是提供智力、资源、机会等支持,促进成员优质发展。
政策驱动机制。成都高新区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定期划拨经费;适度减轻导师工作量;将工作室研修活动纳入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工程,工作室成员培训学习、学术研讨等享受优先待遇;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工作室主持人,评先晋职向成绩突出的工作室成员倾斜,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沛的资源保障。
专业支持机制。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了有力的专业引领和智力支持:一是专家问诊,专家与名师工作室面对面,解答成员成长的困惑、发展路径与策略;二是联合各地名优工作室开展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互动激发、交流共享、专业提升;三是实施“行走课堂”活动,让工作室成员在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送教活动中提质成长;四是定期组织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如依托《未来教育家》编辑部举办成都高新区名优教师“高级研修班”;五是建立由教授、学者、省市教科院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资源库,为工作室提供常态性智力支持。
评价激励机制。本着“以评促建,引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成都高新区对名师工作室实施过程、成效、特色“三结合”评价。各工作室导师参与考评方案制定,选派骨干成员担任评委,参与工作室“过程”和“成效”考评,过程考核关注工作室日常运行情况,成效考核关注工作室导师及成员的专业发展。聘请省、市教科院和高校专家参与“特色”考评,重点考评工作室建设的内涵与品质,如工作室文化建设、学科建设、热难点问题攻关的质量和成效。经过“三结合”考评,实现了工作室评价发现优长和不足、探究成因与对策等综合考评价值。
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发展机制的创新性运行,撬动的不仅是工作室的持续优化发展,还是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力量内生的集群优质发展。
根据名师工作室特征和名优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成都高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本土化创新实践启示我们:价值引领,找准方向并提供质性依据,是名师工作室发展的起飞力量;构建自主生长机制,开拓个性化路径,是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核心力量;政策导向、专业支持、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等外力驱动,是名师工作室科学发展的助飞力量。因此,前述“三力”融通的名师工作室,是名优教师持续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