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轶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保教处主任
当下城市里的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基本都生活在高楼大厦内,接触的物件也从原来的残砖断瓦、黑土白墙变成了手机平板、柏油马路……儿童被成人化教育——游走于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失去了自由的嬉戏;他们的思维被成人化,与生俱来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不断地被扼杀。儿童与山川、自然对话的机会已然减少,正如作家三毛笔下心灵脆弱、脱离自然的“塑料儿童”。
童谣是一种适合幼儿听、赏、诵、唱的歌谣。童谣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样式,在幼儿文学中具有人之初文学的意义。游戏是一种能愉悦儿童身心、安全方便可操作的活动,亦有使儿童学会与人沟通交流、遵循法则的初步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的实践,认为可以就地取材将童谣与游戏融为一体,建构新时代的童谣游戏,让儿童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从而自由成长。可利用现代手段将说唱童谣与游戏整合、融汇、贯穿,互为主线,有机融合成一体,从而形成新型的童谣游戏。
童谣游戏是将童谣融入游戏,用童谣的意境创造游戏,用童谣的诗意润泽游戏,就地取材,渗透新时代的元素,在游戏中伴唱着童谣,让儿童的运动与语言、体能与智能、兴趣与爱好协调匹配发展的一种游戏。童谣游戏的内容是将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的童谣和游戏两个主体元素柔性整合,坚持生活为源、体验为本、整合为系、自主为魂的原则,使儿童在诵读童谣时做游戏,在玩中说、在玩中唱、在玩中舞、在玩中画、在玩中创造新的玩法。比如:翻花绳童谣游戏、外婆桥童谣游戏、过家家童谣游戏、跳皮筋童谣游戏、放纸鸢童谣游戏,等等。
童谣与游戏一体化,旨在实现身体活动与内在感受的有机关联,将身体、灵魂、灵性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激活幼儿的身体感知、灵魂感悟性、灵性感觉,形成一种全感语言。童谣游戏有别于其它游戏,它是幼儿直接内在动机所触发的快乐活动,也是儿童标识自我的一种语言。童谣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感性智慧,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有助于实现人生的启蒙教育,从童谣游戏中探索未知;有助于创造世界上幸福的童年;有助于儿童去发现看世界的第1001种方式。
现以童谣游戏“跳房子”为例具体阐述。
荷兰文化史学家胡伊青加持说:“首先,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单凭这种自愿的性质,游戏便使自己从自然过程的轨道中脱颖而出。”童谣游戏的发起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无意发现,之所以要加入游戏,完全是出于他们内心对游戏的渴望,是自发行为、天性使然,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加。上大班了,搬到了新教室,孩子们发现教室前平台地上有多个大小不一排列着的格子。几个孩子在格子里蹦蹦跳跳,嬉闹不停,乐此不疲。有的孩子说它像游乐场、有的孩子说它像高楼大厦、有的孩子说它像棋谱、还有的孩子说它像迷宫……几天后,孩子们拿来了积木、瓶盖子、帽子等玩具加入这个游戏,孩子们越聚越多,一座房子已不够玩,小小的平台也容纳不下所有对此感兴趣的人,孩子们便向老师求助:“老师,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遵守游戏规则,总是捣乱,我们怎么办?”“老师,小朋友们都想参与我们的游戏,可这里的地方太小了,我们可以到操场上造一座大房子吗?”于是,童谣游戏就这样在孩子的迫切需求之下发生了。正如约翰·赫伊津哈所描述的,“只有当游戏创造的快乐成为一种必需的、并达到某种程度时,对游戏的需要才变得急切”。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童谣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思维的异度空间,他们在现实和幻想的世界中“穿梭”,在这个自由自在的时空里,他们自发自主愉快地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德国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本能、冲动、需要、欲望以及好奇、好动、好幻想、情绪多变的精神因素及特点也都能直观可见。多人游戏时,有的孩子选择逃避退出游戏,有的孩子选择服从继续游戏,还有的孩子则表现出较高的组织能力,选择主持游戏。随着参与游戏的人数不断增多,游戏的角色分工也会随之进行调整。在跳房子童谣游戏中,如果有一个玩得好的孩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自然就成了游戏的主角,而且他还会主动监督游戏的进行。游戏的推进,是孩子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房子的格子太大,很多孩子跳不过去,他们就共同商量把格子变小一点;圆盘比较大,孩子们扔的时候容易滚动,他们就换了一块较小的方形积木;自编的童谣长短不一,孩子们自觉调整动作的快慢,即保持语言和动作的一致。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更改也由他们自己决定,参与的游戏者都要遵守。孩子们自导自演,玩得不亦乐乎,边说童谣边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忘乎所以地表现自己,充分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自由。
康德认为,自由是游戏的灵魂。童谣游戏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和自由。跳房子的游戏是个传统游戏,只要有一个砖头或一块瓦片,再找块空地儿画上房子就能玩起来。现在在城市生活中很难找到砖块,就用粉笔或油画棒代替,找不到瓦片就拿积木、雪花片、小玩具等代替。孩子们不局限于游戏条件是简陋还是优裕。“小蜡笔,地上画,画个房子是我家,你来跳,我来跳,跳到天空是赢家。”童谣游戏的过程,是他们自娱自乐的过程,蹦跳打闹,哭啼嘻哈。他们沉浸在游戏快乐的时光里,陶醉着、痴迷着,同时通过游戏也展示着生活,展示着自我,感情上得到自我的愉悦,心灵上得到了满足。“老师,我画的房子是一座城堡。”“老师,他犯规了,还耍赖!”“老师,我又踩线了!”“我又赢了!”童谣游戏让孩子的情绪得已释放,有自豪、不满、失落、激动、开心。同时,也是他们逐步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发现、感受、探寻、创新,心情是愉悦快乐的,体验是充分和强烈的。童谣游戏是孩子的自娱自乐,带给他们自由的体验与感觉,他们尽情穿梭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恣意与古今之间来往,感受各种不同的经历,满足了他们潜意识中无限渴望又无法实现的愿望。童谣游戏是孩子愿望能够达成的一种精神游戏。
游戏材料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游戏材料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儿童某些方面的发展,同时,儿童发展水平也影响他们对游戏材料的选择。童谣游戏的材料完全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支配。游戏的开始,孩子只是搬弄一两个玩具,如汽车玩具掉下来的轮胎、掉了漆的积木、一次性纸杯、塑料雪花片等,游戏材料被孩子扔呀、抛呀、踢呀,一会儿当马骑,一会儿造天桥,一会儿铺花路……当孩子不满足这些玩法,有了更多奇思妙想时,材料才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比如孩子将下棋游戏和跳房子进行组合,他们就需要更多的游戏材料。此时,材料就要接受孩子的选择,只有被孩子选用的材料才能真正成为游戏信息的载体。小红旗、黑白棋子、绳子、泡沫垫、纸盒等各种材料在不同的孩子手里有着不同的意义,通过摆弄、操作、改造、组合,幼儿以物代物的水平随着游戏的进展而提高,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挖掘新的元素,使古老的民间游戏复活了。借用游戏材料,孩子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再次经验重组,向更为广阔的表征思维过渡,这也是童谣游戏能够不断重复,永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从一个体育运动演绎成由建构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音乐游戏等组合的大型童谣游戏,游戏材料的开发也更加多样化,操作也更加复杂,童谣游戏逐步呈现更加自然自如的状态。
童谣游戏不是随意性的游戏,而是表现一种严肃的童年内在精神。幼儿进入游戏,必须遵循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必须服从游戏逻辑。游戏中的幼儿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俨然把维护其规则和逻辑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童谣游戏的规则是由幼儿自己制定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同于成人强加于他们的行为准则。两人或多人游戏时,就自然需要游戏规则来协调和规范参与游戏人的行为。“谁先谁后?”是跳房子游戏产生的第一个规则。“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先后”或者是“扔骰子比大小”又或是“排队轮流”。当约定好一个规则时,大家都得自觉自愿遵守,相互约束,互相监督。当有人犯规或捣蛋就会被迫离开游戏,“出局”次数多了,就会被这个游戏淘汰。童谣游戏的参与者人数不限,游戏规则会随着参与者的不同而不断调整,新约定的规则只要大家都同意就可以马上生效。如孩子们制定的单脚跳时另一只脚不可以着地的规则;单脚跳单数、双脚跳双数的规则;再比如边说儿歌边跳房子同步进行的规则,这是一条要求游戏者合理控制游戏时间的规则。孩子在游戏中自觉商量、自觉维护所制定的规则,使游戏具有严肃性。同时,他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明自己对违规同伴的态度和不满,这也是童谣游戏具有的魅力和诱人的地方。
幼儿游戏没有外在功利性目的,就是为了好玩。童谣游戏更是一种“无为而为”的活动,无为即无外在目的而为,却带来了“实为”的结果,就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这结果非刻意求之,却是自然得之。孩子玩跳房子的游戏开始是为了好玩,他们感到非常愉悦,随着游戏的进展,游戏目的发生了改变,在竞争中他们想要赢得比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全力以赴,想出各种应对措施。童谣游戏是一种由内在的身心成长需要所引发的活动,其作用的对象是儿童自身。他们不仅是为了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操控游戏材料的愉快过程中,在一遍又一遍新的挑战中,建立自信、增强意志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感受到自身在小伙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随着游戏的逐步深入和丰富,跳房子的游戏结果让孩子们感到激情澎湃和无上荣耀。他们将一个普通的房子游戏演变成百座房子游戏,其中,房子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房子的数量和大小。房子造型也各种各样,有蜗牛形、宝塔形、田字格形、西瓜形、机器人型等。游戏的玩法也融合了新元素,将猜拳游戏、跳远比赛、语言游戏、智力游戏等融入其中。他们玩了一次又一次,不仅在幼儿园玩,回家后也玩。并且在这一遍又一遍的玩乐中,孩子又自发创编了一首首“游戏童谣”——“跳房子,乐趣多,单脚跳,双脚跳,左跳跳,右跳跳,向前跳,拣沙包,往回跳,乐悠悠,到达终点真开心!”“小格子,大格子,我们一起造房子。你来跳,我来跳,我们一起都来跳。抛一抛,跑一跑,我们活蹦又乱跳!”每一首童谣都记载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流淌着欢声笑语,洋溢着暖暖的温情。此外,童谣游戏还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幼儿实现天赋的自由。
童谣游戏蕴含着趣味和美妙、幻想和诗意等特性,契合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因而才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儿童最喜爱的游戏。教化不是童谣游戏的终极目标,审美才是童谣游戏的本体功能。童谣游戏除了让幼儿轻松愉悦外,也在儿童的精神深处保留了一份理解、一份尊重,使儿童身心得以释放。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成人想象的那种天真、稚拙和不成熟。那里有顺理成章的好奇、活泼和想象。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童谣游戏,收获的将是世界的五彩缤纷。借助童谣游戏,让美好幸福的童年时光浸润到孩子整个生命历程,成为生命中永恒的温馨与美丽,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综上所述,童谣的游戏化与游戏的童谣化,关注了幼儿生命的整体性,发展了游戏美学与音乐运动学理论,丰富了“童谣+游戏”的新时代意蕴。同时,重视采用“一体化”设计的方式,增强幼儿教育的“全感的力量”,为重塑幼儿教育、实现天赋自由探寻了一条适合儿童的“恩戈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