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供给端来看,存在着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职业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失衡、扶贫职能发挥不充分、办学国际化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为此,需要根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具体而言,要切实转变办学观念,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实施全面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统筹配置资源,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服务下沉,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拓展国际交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 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陈水斌(1981- ),女,湖南涟源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6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2-0025-07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和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既蕴含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工作内容中,也将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供给端存在诸多“短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急需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从而更好地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1.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提高供给质量,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①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首先,就传统产业而言,由于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征,即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低。在知识经济时代,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必须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三低三高”型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而实现转型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全产业链的技术含量,用更先进的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先进的技术包含“高精尖”的生产工具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这两大要素。先进的生产工具需要人才来支撑,而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就必须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其次,就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而言,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民众的消费观念、消费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催生了信息产业、新能源、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共同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而要培养既具有完善知识体系又具备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就必须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职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内容,也要求职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首先,从科技创新层面来看,关键要做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只有赋予了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将科技创新落到实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与产业实践的结合中培养人才。其次,从方法创新层面来看,创业是激发国民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开发新产业业态、新商业模式,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年人才创业能力的形成,同样需要职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指导青年群体的创业实践。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供给结构,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强调“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实现职业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有效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迁移的能力,从而为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实现职业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通过大力支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一方面能从整体上提升当地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降低社会失业率,提升群众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能提高当地劳动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丰富当地的商业业态,提高行业技术含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
4.乡村振兴要求职业教育供给对接国家战略,助力“精准扶贫”。首先,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人才保障功能。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乡村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还要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智力支持功能。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实用技术研发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贡献力。最后,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乡村振兴除了要加强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以外,还要加强科教文卫事业的建设,而在此过程中,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传播现代文明成果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校村共建、法规和文明宣讲、送文化下乡、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等举措,能有效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塑造良好的农村社风民风。
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求职业教育提高供给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国际化。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既包含了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同时也需要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支持。一方面,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全面交流。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仅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频繁的交流。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教育规模相当,在促进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供给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国际化。另一方面,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的国际化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五年来,我国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启动了众多工程项目,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教育处于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起步阶段,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第一,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仍需改善。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场地建设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但也仅仅停留在基本满足教学要求的水平上,不能适应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的用人要求。第二,师资力量仍然薄弱。具体而言,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师生比偏低,导致职业学校难以实现精品化、差异化教学。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我国职业学校甚至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都以本科学历为主,高学历教师数量明显偏少,教师群体的知识水平、学术积累不足,难以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职业学校中既具有深厚学养、又具备高超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屈指可数。以上因素共同导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困难重重。
2.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长期被忽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受到普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育人,轻社会服务”的倾向,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长期被忽视,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学校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学校内部,都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能够有效激励教师从事社会事务的机制,导致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驱动力不足。就教师群体自身而言,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对参与社会事务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缺乏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使得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不足。其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程度低,校企合作层次浅、范围小。职业教育作为偏向技能应用和职业导向的教育类型,理应在办学和教育过程中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程度很低,很多职业学校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情况,与产业、行业疏离。同时,在校企合作层面也存在合作程度不深、合作范围不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
3.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失衡,教育公平受到損害。我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人口素质、区位特点差异巨大,加之国家和地方建设重点的倾斜,共同形成了我国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关系紧密,受地方财政实力和产业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投射在教育领域,造成了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失衡。第一,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失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上,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省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已经超过20000元,而在部分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地市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中,生均拨款尚不足6000元,有的学校甚至低于3000元。④我国不同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程度的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第二,区域内部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如果说区域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话,那么区域内部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则更多的是人为的结果。“单点突破,以点带面”一直都是国家坚持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从2006年开始,我国相继实施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三大旨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受此影响,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区域性重点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如江苏省依据不同的标准,将省内的职业学校划分为二星级职业学校、四星级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等。由于地方政府对不同级别的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同,由此造成了区域内部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和资源分配上的“贫富不均”,进一步加剧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失衡。
4.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偏低,职业教育扶贫职能发挥不充分。不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助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城市,不仅造成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也削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大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具体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不受认可。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学而优则仕”是社会各个阶层一致认可的“正途”。尽管封建社会已经终结了百年有余,但因为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这些封建思想至今影响着广大农村。大部分农村家长都把上大学看作子女学有所成的体现,读职业学校被认为是学习能力差、没出息的表现。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佳,生源质量差,学生毕业以后就业质量不高,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读职业学校没前途”的观念,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二,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极为薄弱。职业教育是以实用型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的要求较高,但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都投向了城镇职业学校,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简陋,加之农村职业学校所能提供的教师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导致其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学校发展处处受限,教育扶贫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5.职业教育开放性不足,办学国际化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一大批专业实力强、教育质量好、办学水平高的优质高职院校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与国际教育机构、境外职业学校开展了广泛合作,带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但与此同时,国内的大部分职业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尚未充分认识到办学国际化的前瞻性价值,没有在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找准定位,仍旧一味固守国内职业教育市场,办学的开放程度明显不足,办学国际化水平迟迟没有提高。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还略显不足。第一,国内职业学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活动明显偏少。国内职业学校要“走出去”,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事务,主动与国外职业教育组织以及国际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沟通交流,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职业学校开展了跨文化课程交流、组织师资赴境外研修或培训、组织学生赴境外竞赛及学习、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这些对外交流事务上仍是“一片空白”。第二,国内职业学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合作层次不高。就当前国内职业学校开展的国际性教育合作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都停留在短期性的师资培训和学生交换层面,尚未深入到专业建设的衔接、课程开发的同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等层面;在组织国际性科研活动上也主要集中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要实现科研资源、高端人才的整合、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对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1.转变办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变革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和教育模式,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有力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首先,要科学研判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和方向。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条件下,职业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研判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时将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从外延式扩张转移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在合理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办学效益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其次,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是实用型教育,要让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良好适应生产、服务、管理、建设一线岗位的工作要求,就必须让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步伐,因此,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就十分重要。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发展的问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力度,持续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实现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最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教育首先是关于人的活动,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教育就无从谈起。当前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广大职业院校应当把师资力量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综合运用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等多种途径,持续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
2.加强创业教育,实施全面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推广贡献力量,还需要职业教育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产品开发、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市场营销等专业服务。当前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创业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创业教育,不仅是改善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职业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第二,实施全面创新,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并完善激励学校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制度,如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纳入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给予相应学分等;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师薪资管理制度,在教师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其参与社会化商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从物质层面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第三,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只有加强与产业、行业的联系,才能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职业学校应当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积极探索并持续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建立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共谋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为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创造更加广阔、优良的环境。
3.增强区域联动,统筹配置资源,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起步阶段,从整体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资源统筹,增强区域联动,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正当其时。第一,要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地区分配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全国统筹。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面对当前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经费差额巨大的情况,中央政府有必要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地区分配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中央政府应当研究建立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资源的机制,一方面要打破教育资源壁垒,想方设法地促进师资资源、生源资源、科研资源等教育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持續优化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支持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第二,要增强职业教育区域联动,强化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支持。近年来,职业学校跨区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区域联动的重要形式,其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效益;也有利于缩小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可以组织建立全国性的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平台,各省级政府也可以建立省级、市级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平台,统一发布学校信息,统筹协调办学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缩小不同区域间的职业教育差距,也有利于区域内部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4.推动服务下沉,发展县域职教,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红利”远远没有充分释放,人力资源潜力大但利用效率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大农村劳动人口综合素质偏低,导致我国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双低”局面,弱化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农业、农民的面貌,实现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下沉,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真正发挥教育在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为此,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针对当前农村民众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不认可职业教育的情况,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综合利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积极宣讲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同时还应当收集现实素材、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宣扬职业学校毕业生成才成功的真实事例,引导农村民众和青少年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第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善县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农村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县域职教中心、职业学校承担。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待改善,而最需要改善的无疑是资源有限且长期受到忽视的县域职业教育。一方面,国家应当从全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划拨一部分,建立支持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政策性资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确保精准投放,不被截留;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市级职业教育发展的做法,将更多地方性教育资源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第三,加强县域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当想方设法地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用更好的条件、更高的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到县域职教中心、职业学校任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再教育,通过当地培训、外地进修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5.拓展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含三大“板块”:一是教育目标的国际化,体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体现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内容编订与国际接轨;三是教育过程的国际化,体现为境内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培训、科研项目合作等。我国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既要对接世界先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标准和运作模式,也要立足于国内的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基本国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为此,首先,在政府层面,应当做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制和平台。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当尽快研究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管理体制,做好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尽快制定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的法律法规,为全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学校层面,职业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应当更新办学观念,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学校的未来发展,立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征和规律的国际化发展规划、策略和保障措施。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創新学校人事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引进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营造国际化的办学和管理氛围,吸引国际化人才到校任教,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推动学校的办学、建设、治理、教学与合作全面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注释]
①②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④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598.
[参考文献]
[1]石建勋,张凯文,李兆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建设着力点[J].财经问题研究,2018(2).
[2]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
[3]张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与路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任占营,童卫军.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8).
[5]伍成艳.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理念与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