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川 武智 邓光
[摘要]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集聚创新成果、孵化科技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存在产业定位雷同,高职特色匮乏;高层次人才缺乏,技术孵化能力较弱;轻市场运行规律,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要按照《意见》要求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发展定位,优化运行机制,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办园效益。
[关键词]产教融合 江苏高职院校 大学科技园
[作者简介]王万川(1987-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武智(1981- ),男,江苏泗洪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扬州大学在读博士;邓光(1966- ),男,重庆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业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9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3/007)和2016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基于大学科技园载体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6xjrw00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2-0053-05
江苏人文荟萃、经济繁荣,高校数量丰富,科教资源发达,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江苏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创新的源泉。同时,大学科技园也是江苏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江苏大学科技园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起步早、层次高的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目前绝大多数都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另一类是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其主要是省级、市校级大学科技园,是在综合型、研究型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的影响和带动下产生的,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之一,“是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②
一、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2012年,“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联合批准全省第一家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筹建的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蝶大学科技园”,③自此拉开了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序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或筹建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20余所,其中6所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分别是南京4所、苏州1所、徐州1所。省级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数量南京最多,占全省总数的2/3,这主要得益于南京拥有高职院校数量最多、政府重视且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江苏还未获批以某一所高职院校冠名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而省内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大多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迅速发展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外部环境影响。一方面是受到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影响,本科院校大规模发展大学科技园,并且相继升格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对高职院校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等社会需求倒逼高职院校拓宽办学领域、创新育人载体。(2)内部发展需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变,以及国家级示范(骨干)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院校面临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内在发展需要,也催生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学习,通过发展大学科技园来探索突破办学瓶颈和制约的有效路径。
二、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需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不能照搬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定位可概括为“两聚一高”,即聚焦应用技术研究、聚力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促进教学、反哺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高职院校要按照办学定位和实际条件,面向中小微企业,以技术改进、产品开发、工艺优化等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简称“四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通过开展“四技”服务,培养教师的产业经验,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发展前沿、企业生产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以反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依托高职院校专业优势,“以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实现园区利益相关方共赢为根本目的。”④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包括:
1.集聚产出创新成果。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加之吸引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其已经成为科技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集聚地,能够引领地方产业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2.孵化育成科技企业。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培育更是地方政府关注和工作的重点。孵化育成科技企业是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大学科技园等级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以优惠的入驻政策、专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多元的投融资渠道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在入驻企业进行1~3年的孵化过程中,大学科技园除了给予企业良好的物理空间,还提供适合企业快速成长发展的软服务,有利于有效提高科技型企业孵化的成功率。
3.培养供给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内企业集聚,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实习实训场所,也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发明创造和项目孵化的空间与平台。大学科技园不仅服务学校师生,也面向社会开放,可以为地方青年创业人员提供咨询培训、入园办企、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等全过程服务与一站式平台,实现了在校大学生和校外青年创客两类创新人才集聚,为地方支柱产业和创新型经济发展供给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三、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经验及存在问题
1.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经验。一是争取政府投入,校地共建共管。大学科技园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载体之一,还承担着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创新人才培育等类似政府的行政职能。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土地、税收、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如南京市4所省级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均得到了驻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是服务地方产业,实现融合共生。大学科技园更重要的功能是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立园之本,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后续能否依托产业资源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立足苏州市和苏州高新区主导产业,“依托优势专业定位入园企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软件开发与外包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⑤实现了大学科技园与地方产业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创新优势,打造高端平台。大学科技园可以将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技术、人才、政策、项目、金融等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政产学研高端合作平台,成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技术成果的孵化园。依托大学科技园可以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优势互补、优化要素配置、加速成果创新,从而带动和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2.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定位雷同,高职特色匮乏。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晚,加上重硬件条件建设、轻管理制度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阶段确定、发展模式、产业选择与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同质化”,⑥未能形成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例如,南京某区内的多所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产业方向集中在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相同领域,导致产业结构同质,缺少分工协同,不利于集中资源将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
二是高层次人才缺失,技术孵化能力较弱。由于在科研能力、师资水平、社会认可等方面的欠缺,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导致高质量创新成果不足。而且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为了应对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的竞争,不得不降低入园门槛而保证入园企业数量,造成入驻企业实际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孵化能力偏弱,不利于科技园围绕服务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是轻市场运行规律,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由于是政校共建,受行政体制和高职院校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缺少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导致整合资源要素的能力较低,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没能充分转化。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主要收入是场地租金,而科技服务、科技咨询以及成果转化等经济效益未能成为支撑科技园发展的主营收入,大学科技园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限制了规模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调整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指明了新方向。大学科技园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意见》要求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办园效益。
1.明确产业定位,突出优势功能。《意见》要求“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要立足大学科技园的主旨功能,面向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依托所在院校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来明确发展定位、拓展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既应发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等主要功能,也应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阵地、开展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众创空间的试验田。
2.开放多元合作,量力分段发展。《意见》要求“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学科技园要开放办园、多元合作,积极与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公司等社会第三方企业合作,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以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实现效益、产生价值。同时,面对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的竞争,高职院校存在着自身科研能力和资金实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大学科技园要量力而行、分段开发,结合母体院校专业优势走先做精做专、再做强、后做大的发展路径。
3.促进“四链”衔接,提升发展质态。《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四链”涉及的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均与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密切相关。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延伸大学科技园发展板块和业务领域,调动院校、政府、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突破单一科技园对企业孵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促进“四链”衔接形成科技创新的闭环,增强大学科技园的自我造血功能。
五、聚力推动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1.优化“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增强发展合力。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将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纳入地方科技综合体(众创空间)的建设规划,按照地方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定位和功能承载。由于大学科技园承担着技术孵化、成果培育等科技服务功能,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因此,政府需要对其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科技园纳入学校整体科技发展规划,并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学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创办科技型企业。同时,高职院校要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向上大力争取政府支持,也要向下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参与投入,尤其是吸引第三方科技服务企业,如科技咨询公司、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和科技金融企业等入驻大学科技园。总之,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增强发展合力,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专业、高效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2.强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管委会领导、公司化运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市场化水平和适应市场的灵活性。
首先,促进管理运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用市场机制引导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院校、政府和企业的功能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其次,明晰管委会与管理公司之间的权责利。管委会发挥面上指导、管理监督、组织协调等作用,而大学科技园的具体运作和市场化经营则交由管理公司负责。通过创新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投融资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提高大学科技园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大学科技园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突破发展中的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瓶颈。最后,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与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合作,在园区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做好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的规范管理和法律保护。通过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园区企业的合法权利和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市场化环境下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3.深化“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迸发内在动力。政府要放眼长远,对园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项目培育、经费补助、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按照园区内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数量给予学校和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
学校要出台有关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企业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创业培训、鼓励教师入园创业等激励政策。同时,保证进入园区企业实训的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实习时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支持教师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适度减少教师的校内课时负担,为企业提供优惠的场地租金,以实现产教融合各方利益的一致性。
园内企业要利用生产经营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人才互聘、课题研究、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总之,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学校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资源、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三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成本共担。最终学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创新,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政府解决了科技发展、就业民生和税收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合作效益三方共享,为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4.构建“依托行业、打造特色”的行校合作机制,培育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特别是行业背景高职院校既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要面向行业,服务国家战略。“行业背景高职院校是指曾经或现在由行业主管部门举办和管理的高职院校,其以深厚的办学积淀、丰富的行业资源,已发展成为同类院校中的质量标杆。”⑦江苏6家拥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的高职院校均有着悠久的行业办学历史。
在当前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行业背景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除了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外,更要延续办学传统,争取行业为大學科技园建设提供业务指导、项目支持和经费投入。这是因为:一是行业背景高职院校数量与行业关系密切,更容易争取到资源;二是当前政府深化职能改革,行业正在承接政府越来越多的职能转移,拥有的项目、经费和政策资源越来越多;三是行业与产业的联系更紧密,能够为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定位和技术研发提供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行业背景高职院校要主动围绕行业发展定位办园方向,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研发中心,提升大学科技园的研发能力;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产学研重大项目,提升大学科技园的项目层次和科技成果含金量;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建设行业人才培训特色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行业背景高职院校依托行业资源打造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色,既能在产业面向、发展模式方面避免与同地区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也能通过塑造行业特色,实现与产业融合共生,打造品牌优势。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可以也应该成为行业背景高职院校优化“行企校”合作机制、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行业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的有效路径。
[注释]
①肖亚杰.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有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46.
②⑤苏菡丽.“三元参与”理论下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9):3,4.
③张海波,李强.地方政府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82.
④王博.浅析高职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的独特性[J].考试周刊,2012(86):148.
⑥张芳儒.职业院校类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72.
⑦邓光,孙兴洋,王万川.专业认证视角下提升高职人才培养供给的有效性:《悉尼协议》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