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三个维度

2019-06-11 07:31邓子纲贺培育
湖湘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论内涵历史逻辑实践路径

邓子纲 贺培育

摘要: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提质的重要阶段,不断发展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在历史逻辑层面,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是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变化、强化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理论内涵层面,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过程的五大核心理念,为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引;在实践路径层面,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通过设计好供给侧改革、实施好三大攻坚战、推进好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好市场化及配套政策等提出了路径方向,从而实现了价值、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的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1-0013-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这是基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涌现重大革新条件作出的重大判断,由此学习、领会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成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一、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产生变化,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

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社会必须跨越更高发展阶段的大逻辑。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代的具体诠释,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语境的原创性贡献,其历史逻辑在于以下三个共识。

(一)我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的重要历史节点,经济发展的重点必然要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 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污染,低质低价。

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跨越这个“陷阱”而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研判与精准定位,提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积极主动作为,尤其是需要进一步解放发展理念。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建国以后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已有的增长方式成效十分显著,但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依赖资源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存路径束缚。习近平归纳为: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3]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浪潮中,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便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4]为了使中国避免陷入拉美等国深陷而无法解脱的“中等收入陷阱”,为了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在国际经济中有竞争的资本,2013年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说,“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5]2014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大体上相当于11000国际元,增长模式和轨迹与东亚经济体显示的增长规律较为相似[6]。在长期增长的框架下,中国已经成功地利用在工业化时期高速增长的潜力,而目前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有一系列重要的变化,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限制。与经济已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相对应,增长率的合理变化是“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过程。对于过去低成本出口、大

规模发展和巨量消耗的主要需求,导致了高速增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201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8800美元,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四、五万美元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说高速增长期主要是数量追赶,那么“质量”将在未来获得主导地位。在这個阶段,创新活动的比例会增加,但大部分是追赶型的,应该从“充门面”向“强筋骨”转变。与数量追赶相比,质量赶超对发展条件、制度和政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够实现潜在增长率,就是比较充分的增长。如果继续通过一些刺激政策等短期措施推高增长速度,只会导致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产能过剩难以出清、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等问题,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从经济周期演变的规律来看,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化。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至上、效益第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二)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必须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曾说:“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7] 222014年3月,习近平在兰考说到了“塔西佗陷阱”,他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他进而表述,“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8]。他指出,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党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塔西佗陷阱,揭示的并不是一个本属于政治系统的现象,它所揭示的其实是人们的信任危机。作为经济社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来说,要化解“塔西佗陷阱”的信任危机,就必须与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更为突出。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始终不渝、一脉相承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心中的位置。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消费项目层出不穷,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让人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是本质手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提供更多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意味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高,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破解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这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升华。

(三)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

根本保证,是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高度重视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从实践表现来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职能都是政治和经济相统一的。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制定政策和发布措施,要立足于当前和长远的观点,保持稳定和连续性。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贯彻新的发展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才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面对“西化”“分化”的陷阱,面对新自由主义所代表的西方错误思想的蔓延,面对深化改革开放的争执与喧嚣,必须进一步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也是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是我们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的过程中保持强大政治力量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与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经济总量历史性地突破80万亿元,而且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它标志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高质量发展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高质量建设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保证,要真正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就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认真总结过去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增强“四个信心”和“四个自觉”,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集中和统一领导,坚决反对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土化、山头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在各地的经济工作实践中决不能再唯GDP马首是瞻,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是从发展的本质出发,把政策的重点引导到追求质量和效益,化解矛盾,降低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风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核心蕴涵

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五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其核心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

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运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劳动发挥社会功能的本质”“社会内部分工”“脑力劳动,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还多次提到核心技术,并

指出不能掌控核心技术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不能依赖于关系,只有自力更生。这些话语在美欧发达国家加紧对我国核心技术进行严密封锁的今天看来,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9]在习近平同志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始终贯穿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10]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科学和技术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领域,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识到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知识的创新就是直接的生产力”的观点,“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11]创新驱动发展是高品质发展的核心,创新引领和推動高品质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和运行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生产方式为调节机制,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整合到生物的整体协调中。目前发生的“中兴通讯”事件折射出我国自主创新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是部分技术含量很高的关键器件(比如存储芯片技术)还依赖国外供应商,许多“made in china ”仍然靠“外国芯”来启动、运行,譬如中兴通讯所采购的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规模FPGA等核心部件按照出口管制规定被美国企业停止供货,则基本生产都会处于“休克”。因此,必须使自主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使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协调和处理好发展中涉及到的各种重大关系,实现行业、区域、城乡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协调发展强调了生产内部联系的客观性,它体现了生产要素和社会劳动时间按比例分配的思想。习近平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12]党中央把“十三五”时期的目标明确为: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12]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协同发展,推进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产业体系、区域、城乡各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是从提升生产力基础角度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指导当前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营销的三大环节中强调“两头”,推动上游生产在生产和制造环节进行,推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二是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加快推动要素的自由流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奠定了协调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在中国部署和行动的协调发展中,区域协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国民经济是由区域经济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国民经济总量,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结构。我国历来重视区域间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又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机制的发展基本形成,沿江沿海经济带形成一条垂直

的水平经济轴。特别是最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释放深化改革开放强烈信号”,这无疑形成了“南海南、北雄安”的区域战略改革。这些都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赋予了新的意义,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城乡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外实践证明,协调发展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途径。只有加强城乡统筹与协调,才能体现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才能实现“进城”和“下乡”相和谐的目标,形成城乡一体化互补生产和相互依存的格局。

(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升生产力水平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同样发达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工业社会的标志就是以资源的大攫取促进经济大发展,大多数工业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过程,虽然推动了经济总量的急剧膨胀但也付出了惨痛的生态环境代价,其深刻影响甚至持续至今。绿色发展体现了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价值观念和生产价值的统一。强调“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3]275习近平提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209的思想,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彻底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和生活状态,而是应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智慧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前提。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15],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要素禀赋利用方式、产业能源使用结构、区域城乡空间布局、生活消费出行方式。以生态文明促进工业文明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也关系到高素质发展的成败。

(四)以“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推进高质量的开放作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切入点

高质量开放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开放发展是扩大经济交换规模、拓展社会交往形式和范围的必然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从民族的历史转向世界的历史”的思想。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时再次提到:“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推动形成全面高质量开放新格局,這既是中国的全球化承诺,也是中国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所做的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只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才能以开放

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用法治化、常态化、高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的制度建设提升中国吸引外资水平,在内容上不同的层级提升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2]。从极力追求外贸顺差到“促进贸易平衡”,标志着我国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转型,标志着中国对外经贸将追求愈加成熟、愈加自信、愈加高端、愈加平和。“积极扩大进口”则是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分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质量转型的巨大市场机遇,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采取的又一项崭新而重大的行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紧密联系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与其他大国同处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之中,相互依存,根本不同于2000多年前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就中美双边关系而言,中美相互依存度仍在不断增加。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2018年中国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我们希望发达国家对正常合理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停止人为设限,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五)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使消除贫困,调节收入差距,建立全覆盖的教育、就业与社保体系成为高质量社会发展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3]330“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個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属于全体个人,不可能归属于各个人。”[13]581通过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个人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人民群众突出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科技兴国”和提高教育质量,是提高人民素质、解放生产力、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高度认识就业是家庭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以培育新兴产业新兴动能为着力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包含若干原则,比如全民共享、公平正义、精准可持续。因此,建设好新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没有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就没有在人人尽责基础之上实现社会保障成果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确保民众的各类失业、大病、安全等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化解,这样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更“脚踏实地”,从而推动社会实现更加美好的蓝图。

三、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实践路径

2018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16]加快落实与推进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着力点。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做好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高质量的发展才是“发展”之本意,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更好地从发展的本质出发,把政策的重点引导到质量和效率上来,特别注重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做好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要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基于相关政策文件,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政策体系(财政、货币、金融、产业、科技、环保、对外开放等综合性政策)、规划实施等几个方面来制订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抓好相关准备工作,使国家层面配套政策出台后尽快落地。实现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应对波谲云诡的外部压力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闭环”、持续扩大内需做好准备。要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大数据经济的最新要求,不断培育新兴产业与新兴动能,强化我国经济整体的抗风险力和抗压力。牢固树立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观念和政策取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供应体系质量和产品增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制造业智慧化、生态化、个性化、服务化水平,提升我国整体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要突破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放宽这些领域的准入条件,有效促进国有、民营和外资的整合,促进产业、地区和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建立国家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要不断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内陆地区工业化进程,增强优势互补,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形成更高效、更均等的新格局。

(二)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要抓手化解经济社会风险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攻坚战,就是为我国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最突出、最显著的风险,在坚持稳步前进的总基调的基础上,做到分阶段、排次序、明主体。参照日韩的经验严格约束投机性需求,在刚需以外严格限购限贷,控制新房价格,实施租售同权政策、调整一线城市的布局。进一步防治资产泡沫,限制海外并购,但凡是承诺放开的领域就继续坚持,特别是对于技术类并购要继续大力支持。支持海外投资尤其是“一带一路”投资推动使用人民币来结算。要大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发展。稳住个人与企业债务,促进实体经济、金融和市场环境的制序化,积极消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运用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融资活动与“圈钱”行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于无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升脱贫质量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攻克最大的短板。习近平强调,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更加细致的工作,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长效机制。按照中央计划,刺激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健全扶贫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产业、教育、医疗、生态扶贫,弥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激发扶贫的内生动力。要加快培育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尤其要注重生产能力、生产体系的建设。要强化地区的“造

血”功能,让贫困地区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为防治污染做好斗争。“低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就是环境的污染,“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7]30,有必要改善环境质量,加强主要职能定位,环境问题,示范和创造,筑起生态保护的红线体系。要切实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壮大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创新,发展绿色能源,筑起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项目准入等机制,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河长制、湖长制的有机衔接促进内陆河湖生态治理,增强水域管理保护的系统性有效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应该注重规划指导,抓好管理体制完善,抓好严控污染排放,抓好末端治理,还环境以蓝天、净水、美丽。

(三)构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效机制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建设一个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7]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注重多向互动、线上线下整合、多主体协同治理,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培育发展新型社会组织等为抓手,建设一体化的大数据收集、研判与处理中心,促进数据融合、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探索符合国情和现代治理要求的長效机制,促进管理重心的转移,赋予基层更大的试验空间,把社会治理的重点放在街道、社区。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群众利益,建立社会稳定的评估机制。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4]106通过发现、宣传、学习先进模式的影响和“入脑入心”的作用不断发展。发动更广大的群众加入进来,把良好道德情操贯彻好、实践好,培养和实践核心价值观并付诸实践是一种日常行为准则。完善立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针对黑恶问题突出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坚决打击。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为红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在新时代,我们党要实现伟大梦想、成就伟大事业,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稳定可靠、成熟有效的特色长效机制,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将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相关政策

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是发展阶段变迁后的历史选择。习近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18]55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决定资源的分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和重点。解决市场体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监管不充分等问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有利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堕落现象。对于市场的这个定位,习近平认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18]550当然,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加重视和发挥政府的作用,赋予企业更多的市场决策权。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要重新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执法。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改革完善政府服务为重点,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统筹谋划。要完善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宣传、法制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管理。要加快推进地方管理效能改革,强化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与奖惩措施,优化整合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资源,加强咨询指导,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新时代宏伟蓝图,给了全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强烈要求我们下大力气解决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弊端,消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问题,不断构建科学规范、设置合理、执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合理配置职能、完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进对外贸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指出了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伟大变革的新时代,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将更有韧性。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必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并有望主导全世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压舱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2017-10-28)[2018-10-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0/c_1122142392.htm.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6-07.

[4]王俊岭.中国不会为“中等收入陷阱”所困[N].人民日报,2016-06-12(03).

[5]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

的演讲[N]. 人民日报 ,2013-10-08(01).

[6]刘世锦.中国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N].人民日报,2016-06-12(05).

[7]习近平.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

[8]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2).

[10]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人       民日报,2016-05-31(0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1).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9.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

[16]习近平.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N].人民日报 ,2018-03-06(01).

[1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51.

责任编辑:肖 琴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历史逻辑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