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意蕴的历史与社会拓展课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2019-06-11 08:16徐建红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近代史历史与社会

徐建红

摘 要:历史与社会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我们可以从充盈史实、思辨争鸣、读史鉴今三环节中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意蕴,开展拓展课教学实践,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

关键词:德育意蕴;历史与社会;拓展课教学;近代史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与社会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科书限于篇幅,多呈现历史概念和结论,知识背后隐含的德育内涵难以内化,需要教师基于教材进行拓展,增强具体史实的感染力。而目前倡导的自主学习课堂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导学案的知识点训练代替了灵动的学习,概念和结论的孤立记忆代替了具体史实的形象拓展,教学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记忆代替育人的静态学习。怎样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哲理智慧,使学生们醍醐灌顶、涤荡心灵?是否可以丰富史实过程,并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挖掘其中的教育意蕴,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鉴于此,笔者组织了骨干教师们在近代史教学领域尝试课程拓展,将开拓德育意蕴作为拓展课教学的方向,并整理相关内容,以求教于同仁。

一、充盈史实,渲染情景,唤醒德育自觉

历史教学有画面感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在教学中,我们运用故事叙事、塑造历史人物和物品形象、挖掘细节等,使史实充分而具体、形象而丰满,寓理寓情于中,唤醒学生的思想。

首先,丰满正面人物形象。近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不畏强暴、勇担责任的英雄观和气节观可以内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好学、有抱负、有担当的优秀公民。教学中应拓展知识,凸显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从林则徐、洪秀全到林觉民、孙中山、毛泽东等,都应让学生看到他们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产生思想共鸣。黄花岗起义是“理想信念”“社会责任” 等公民教育的好素材,现行《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只以一张插图及103个文字的说明呈现,我们将课程拓展指向历史人物的嘉言嘉行,开设“用生命奏响革命号角的黄花岗起义”拓展课。课堂上,教师播放白话版的《与妻书》视频:林觉民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毅然出于对信念的追求,弃小家顾大家。教师又提供了部分烈士的身份和履历,学生们纷纷概括出当时革命者很多是社会的“精英”,林觉民更是出身名门世家,他们都为信仰和革命事业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这样的故事境界高,英雄的豪迈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彰显了人格魅力。这种道德境界的感染,若我们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其德育效果将是巨大的。

其次,教学要着力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同时也要适当解读“反面人物”,反思历史。历史上,道光皇帝是清朝一位平庸的皇帝,其所处的时代正值工业大潮汇入当时中国的转折时期。这位推开中国近代史大门的皇帝在教科书中只出现过两次名字,没有具体的事迹,学生对他非常陌生,也就无法理解近代中国寻求强国道路的艰难。为此,我们开设了“道光: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守成皇帝”的拓展课,教学时运用接地气的故事展开:道光是位节俭又勤奋的皇帝,穿补丁衣裳,每天吃四菜一汤,有次想吃粉汤,听说要花很多银子就放弃了;年轻时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武艺高超,算是学霸了……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时,教师抛出思考题“道光帝勤奋节俭就能治理好国家吗?”激发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从中领会到了由于统治者们盲目自大、没有国际视野而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衬托出林则徐等先进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艰难与可贵。复兴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必须开拓国际视野,坚定改革开放的道路。

第三,运用历史物品形象,回归具体的历史现场。历史物品是形象直观的历史资料,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其隐藏的信息能渲染情景,给人心灵震撼。“我眼中的太平天国”拓展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历史物品来探究历史,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师对太平军蜡像、火器、合挥(见右下图)、天王玉玺等物品进行具体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多角度地认识太平天国的进步性和落后性。

片段1:你们留意过太平军蜡像的“发型”吗,太平军从高级将领到士兵,都剪辫、披发,再扎上头巾,俗称“长毛军”。剃发留长辫是清朝的标记,曾经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清政府的统治。因此,人们盛赞当时中国最俊美的男人在太平军行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标记,这是太平和自由的标记。

片段2:合挥是太平天国老百姓们的结婚证,是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一夫一妻的历史见证,男女各执半张。主人公柴大妹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出家,死后将之珍藏在尼姑庵土墙内。一张薄薄的纸,历百年仍崭新完好。合挥上夫妻姓名、年龄、住址都十分清晰,足见柴大妹的珍惜之情。

片段3:玉玺是政府盖公文的印章,印着最高统治者的名号,然而太平天国的玉玺与众不同,刻着“上帝、耶稣、天王洪秀全、幼王洪天贵福(洪)”四个名字,幼王是洪秀全的兒子,代表着洪秀全父子是和上帝、耶稣一起来统治这个世界,是神与人的共同领导,也就为太平天国的内讧埋下了伏笔。随着革命的胜利进军,太平天国领导者信教,封建腐败,东王杨秀清附体上帝下凡,凌驾于洪秀全之上发号施令,争权夺利,内讧不断,导致最终的灭亡。

通过以上运用历史物品的探究教学,学生回到了历史现场,被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对领导阶层的腐败和落后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史论结合,思辨争鸣,引导德育内化

“展示观点,思辨争鸣”是学为中心课堂的重要学习方式,更是德育内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具体史实的铺垫,我们设计了教学思辨点,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材料与观点相统一,辩证、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课堂上,师生都积极调动心智,他们在争鸣中相遇、在交流中完善、在引导中突破,感受着思想火花的碰撞,促使思想教育的自我内化。

思辨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德育应持的正确态度,拓展课教学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也可以是多角度看待问题。有所作为的道光皇帝为什么不能使国家强大?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这些思辨性的讨论引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形成其对党的情感和政治认同。

如在进行“用生命奏响革命号角的黄花岗起义”拓展课教学时,我们把德育思辨点设计为:林觉民舍身赴死举动是负责还是不负责?然后组织了“假如,我是林觉民”的课堂讨论活动,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语言表达清晰、有理有据,展示了初中生稚嫩却又深入的思考力。热烈的思辨争鸣把课堂一次次推向了高潮,教学变得丰厚而灵动。下面是部分课堂实录:

课堂活动:时空穿越——假如,我是林觉民……

我会(做法) _____________ 。

理由: _____________ 。

①参加起义和献身的理由:

当时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百姓水深火热,即使不参加这次起义,生活在瓜分豆剖的社会,个人幸福也没有意义。有国才有家,应舍小家而顾大家。

即使我死了,孩子长大后会继承我的事业,追赶我的道路为国效力。

当时革命派组织的起义都失败了,革命形势极为不利,急需要扭转局面。为民族复兴,死而无憾,虽然我的家人会很伤心,但后来的国人会觉醒。

②不参加这次起义的理由:

明知革命行动已暴露,胜算不大,这等于以卵击石,白白损失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一次起义不能扭转革命局势。救国任何时候都不晚,要考虑更周全的方案,我的无谓牺牲只会使妻子和家人悲伤过度。

我可以继续留下来招募新革命人士,扩大革命势力,为下次革命再作准备。

等妻子生完孩子与妻子一同参加革命行动。

要阻止本次起义,不作无谓的牺牲,我愿意为国牺牲,但我要让我的死创造更大的价值。

师:选择参加起义或不参加的同学们都理由充足,陈述有理有据。也许那批受过高等教育、出身良好的革命志士们的付出会无比惨重,但在那个时代,唯有觉醒的他们才能唤醒仍然酣睡的世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普遍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追求。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

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起义,少部分学生选择不参加起义,但他们都愿意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学生们都神入了历史,主動参与了话题的表达: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列强蚕食鲸吞,国家大厦将倾,林觉民等社会精英的选择是无悔而正确的。这些通过思辨讨论生成的道德体验将在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三、以史为鉴,回归现实,升华德育情感

学史明智是历史学习的必然归宿。从现实关怀历史,获取人生启迪和收获,是历史教学的真谛。充盈史实,思辨争鸣,最终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启发,为解剖现实鉴古知今。学生在交流历史故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学习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由历史回归现实,从而实现超越自我。

如在道光皇帝拓展课教学时,教师在最后的教学环节播放了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视频,并要求阅读教材的“读史鉴今”,引导学生由历史回归现实:

道光皇帝主政时,西方已进入了发达的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开始连成一体,走向全球化。作为天朝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应及时研究世界形势,乘势而上,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带来的危机并不可怕,一直闭关的清廷输给先进制度、先进技术的大英帝国毫不稀奇,但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无所作为,道光帝难辞其咎。今天我们要强盛,就要深化改革开放,要不断地学习,放眼世界,树立全球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

又如“百年戊戌话改革”拓展课上,学生从戊戌变法的必然失败,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从分析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群众参与、阻挠势力、改革措施看如今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们感受到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以超乎寻常的胆略拨乱反正,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才取得了今天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最后在《厉害了,我的国》的震撼画面中,学生接受了思想的洗礼,这便是新形势下的德育新内容。

“读史鉴今”着力于学生精神世界的震撼,是教学的点睛之笔,能升华德育情感。这环节在教学中可以独立成篇章,也可灵活渗透,目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构思想的桥梁,让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引导他们对社会热点、国家命运的思考。

体验感悟—思辨争鸣—读史鉴今,是我们开展拓展课德育内化的实践路径。生动的史实,深入的思辨,现实的回归,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国情怀,这便是德育意蕴的课堂追求。实践证明,历史与社会拓展课的德育实践路径吻合了现实教学。在师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对阅读拓展教材和参与拓展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在拓宽知识、信息获取和家国情怀体验等方面受益匪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有思想深度,教师们预估的教学难度都变得可操作。由于拓展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教师们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并认为拓展课与考试评价关联不大,主观上不予重视。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发拓展课教学的各种资源,开展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加强共享和学习。

猜你喜欢
近代史历史与社会
历史选择了中共,中共改写了历史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