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
文章以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深层次地揭示了精准资助的主要涵义,论述了在精准资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指出其精准资助要注重实效性、合理配置资源,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
1 高校精准资助的涵义
教育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构成环节,尤其是高校资助在教育扶贫中的位置更是重中之重。目前高校在资助工作时,以资助的对象为核心,要优化资助模式为基础,以掌握资助环节为重点,以获取良好的结果为目标,将精准化理念贯穿于整体流程之中。什么是精准化资助呢?着眼于管理学的视角,指以量化指标为介质,使其资助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与可行性。高校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作用,与高校大学生这一扶贫对象有机地结合,构建且完善科学化、行之有效的精准资助制度,力争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精准识别,以具备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程序为介质,有效地识别贫困学生,予以合理有效地认定,以上是资助工作的重点环节,为广泛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第二,精准帮扶,意味着指针对贫困学生实施多元化的帮扶方面的规划,使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针对贫困生,要在经济与精神两方面进行帮扶,在政策层面、健全精准资助的体系。第三,动态管理,为将高校的帮扶策略落到实处提供有力的保障,针对资助工作予以实时、动态地跟踪,以受资助者的发展情况为依据、进行及时而动态地调节。第四,精准考核,以考核为契机,提高扶贫的效率,及时、客观地评估受资助学生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更要考核承担资助责任的员工。
2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遇到的相关问题
2.1 针对贫困生识别的难度大,精准性降低
有效识别高校贫困生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公选,识别贫困生的身份,在年度内,针对学生,广泛开展家庭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认定工作,然而上述识别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臆断为依托,其结果有可能不真实或不典型;第二,学生之间存在诸多私人层面上的感情,强烈地影响着识别贫困生识别的精准程度。其原因是:第一,着眼于学生的视角,一些学生的家境贫寒,然而自尊心极强、不愿提出有关助学金方面的申请,还有一些学生贪图眼前的利益,扭曲事实,将自己家境描述得极为贫困,因此使发放资助金的公正公平性受到强烈的影响,在运用资助金方面没有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第二,评价的标准缺乏统一性与一致性,评判学生贫困程度时、缺乏规范与一致的标准,一些高校简化制度与规范,批量对待所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情况。
2.2 虽更新了资助形式,然而很难改变资助理念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日益健全,国家与企业以及校友方面的獎助学金等项目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然而在贯彻资助政策的时候,一些区域的资助工作状态依然是“发完钱即可”,城墙效应的特征极其显著。目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资助提出极高的标准,希望将资助理念实现由保障型至发展型的转型。资助工作以育人为重点,其目标是新时期为新战略提供素质高的人才。目前高校资助的主要目标是:在实践中付诸育人的先进理念。
2.3 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于加大
一些高校资助的重心倾斜于对学生奖助的工作体系予以健全方面,忽略下列层面:学生掌握国家与区域以及学校对于学生的资助政策等。以资助为契机,旨在实现育人的目标,为了做好资助育人等工作,首先要在经济方面予以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使受资助的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政府与学校的扶贫政策,感受到党与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与关怀,体会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
2.4 精准资助的回馈机制有待于完善
高校学生资助的项目数量与日俱增,其资助的力度日益加大,资助的范畴日益拓展,后期监管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没有及时、动态地追踪与反馈资助对象的情况,导致浪费了诸多资金,一些受助学生在享受待遇与履行职责层面存在诸多不平衡的现象。要健全资助对象反馈体系,针对资助对象的有效监管、不能停留于校园监管上,也不能仅仅填写几个问卷敷衍塞责,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与优化监管模式。
3 针对高校精准资助,提高其实效性,合理配置其资源
3.1 掌握信息,以大数据技术为介质,实现对象选取的精准化
高校要加强资助的建设,实现系统建设的信息化,采取多元化的途径收集相应的学生的信息。第一,高校针对区域经济困难的居民构建档案与卡片,建立信息库,针对高校中贫困的学生采集相关的信息。第二,拓展贫困学生有关信息来源方面的多元化渠道,基于所隶属的群体之中,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掌握其贫困的程度。第三,和扶贫与残联等民政部门在信息方面畅通沟通的渠道,加强协作,及时地掌握贫学生的基本信息,精准地明确资助对象。
3.2 实现管理的动态化,优化资助结构,提升精准资助的水平
针对资助管理组织,高校要加强标准化的建设,针对资助工作加大支持与协作的力度,落实好办公的场地与相关的经费问题。高校针对扶贫系统实现管理的动态化,定其地管理与维护贫困学生在受助方面的信息。
3.3 发扬人本主义精神,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使资助效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高校在资助方面,要有机地结合保障型与发展型,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成效予以高度地重视。高校针对资助工作可客观准确地评价其成效,彰显受助学生的价值,权衡资助工作的能力。发挥经济资助的主体性作用,健全相应的指标体系,使贫困学生做到成长与成才,彰显高校资助的内涵。
3.4 完善预决算制度,提升管理资助经费的能力
高校加大推行管理会计的力度,完善资助经费投入绩效的预算制度等,其主要做法是:第一,制订支出资助经费的绩效预算目标,使其编制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后期的客观评价提供借鉴。第二,优化绩效管理的整体流程,加强预算实施流程的控制与管理,做好资助资金的管理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管理办法,综合性评价资金的运用效果与效率以及产生的效益等,提各资金预算的实施效率。第三,定期剖析预算的执行与开展情况,掌握预算执行的进度,及时地加以修正,保障执行预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使决算出来的数据更具真实准确性与完整性,推动绩效管理获取实效,实现资助经费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3.5 优化发放的流程,使资助经费到账得到充分的保障
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的时候,不论经费源自于哪里,均严禁支付现金,同时禁交于他人代为办理,转帐时要实施银行实名制,采集学生的学籍号与银行的相关账号,向学生的银行帐户中直接地转入各种类型的资助资金,使资助的环节高效而准确。要尊重资助对象的隐私情况,公示发放经费情形,禁止学生在资助费方面存在违法现象。
3.6 针对精准资助加大监管的力度,保障资助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
构建且完善高校学生方面的资助监督机制,审计与监察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广泛地参与,保障资助工作的全方位运行,公开资助的项目与申请的条件以及评审的流程与结果,监督分配的资金情况与资助者额度与名单等;完善相应的监督与审计机制,规范化管理社会与企业助学资金情况,提高透明度,保障公正公平性;做好投诉与举报的受理工作,设置学生资助的热线电话与邮箱,畅通群众反映与投诉的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保障资助经费的落实,全方位地提高升资助的质量。完善监管制度,精准地贯彻各项政策,切实将学生资助工程由“民生”实现至“民心”的转变。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