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周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师生应该不局限于文本,共同走进生活,结合生活经验和体验,深入解读文本。所谓生活体验,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包括学生平时的阅读感触。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导入、人物形象分析和探讨文本主旨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始终“以生为本”。怎样才算是以生为本呢?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语文因素。笔者一直坚信,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绝不仅仅是文本的研读,还应做到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在生活中接受语文的熏陶。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用生活的经历去解读文本,始终是笔者追求的教学目标。
一、巧用生活情节,导入文本研读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极具趣味性的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渴望。对于许多文本,我在导入这个环节中,都运用了生活中的一些情节来引导学生、活跃课堂。生活细节选用得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明确文本的研读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案例一】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述的是一位落魄老画家冒着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子,借此挽回了一个年轻生命的故事。文章中那位为此献出了自己生命的老画家应该是作者讴歌的主要人物,但在文本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传递出来的人的信念的重要性更加贴近我们学生的实际。因此,我在导入文本时,故意凸现了这一点,把它作为切入口。
笔者找了一件曾发生在我县的新闻事件作为文本研读的导入故事。有一个人在医院做常规体检,由于失误,医院把一位癌症病人的病单与该人的体检单混淆了,结果该人以为自己患上了癌症,在去杭州复检确认健康之前的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原本非常健壮的人变得异常憔悴,整个人足足瘦了二十多斤。
这则新闻本身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了不让学生走得太远,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尽量使故事围绕文本展开,为文本服务。
问题:在这则故事中,这个原本健康的人误以为自己得癌症而日渐消瘦,对于这个现象,请各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这个人的意志太脆弱了,人不应该消极地面对生活,而要让自己坚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生2:面对绝症,谁会这么坚强啊?我觉得它主要说明了人的心态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生3:既然是绝症了,那伤心也没什么用啊!反正是过一天算一天了,这个人的现象应该是很正常的啊!
师: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绝症”,我非常赞同刚才生2说的那句话,人的心態对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欧·亨利在他的作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给我们展示的一个凭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病魔的故事。
【案例二】
《项脊轩志》是一篇以细节感动读者的精美散文,除去对文言知识的落实之外,更为重要的要让学生在细节描写中体会那浓郁的亲情、爱情。作者在表现对母亲的怀念时,借家中老妪之口,述说母亲听闻到孩子的哭声的关切之情;写祖母对自己整天埋头书房的疼爱的责备和送笏的情节;写于轩中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对话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叙述。所有的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作者对于亲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但要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中蕴含的浓郁的深情,必须要充分调动读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转接到文本中来。用两节课解决了文本的文言障碍之后,在第三节课赏析文本内容之前,我为导入文本研读,准备了这样一个导入:
朱自清在《背影》中,通过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时的细节,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和作者对父亲那藏在心底的爱。生活中,我们也会在无意之中遇到那一个甜美的微笑,或是一个关怀的眼神,或是一句暖暖的问候,也或是一次温柔的爱抚。在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你们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些类似的情节,并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
生1:有一次我在坐车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婆婆从衣服里面拿出一个塑料袋,非常小心地从里面拿出一个布袋,然后一层一层地拆开,里面都是一些零碎的小面额的硬币,然后她非常仔细地数了两元钱付车费。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感觉到了她生活的艰辛。
生2:我看汪曾祺的《受戒》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我觉得这段写得非常美!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生活中或者书本里,都有许多美的细节等着我们去发现、挖掘,就看我们同学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我们就来用我们的眼睛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去找找有哪些细节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二、借用生活细节,剖析文本人物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多少个哈姆雷特,都是读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概括出每个人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优秀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能运用一些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刻画人物,而分析文本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也往往会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这些所谓的“典型性”也就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语句。
【案例三】
鲁迅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一块重要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鲁迅为刻画好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花了大量的笔墨,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行动等多种描写手法,尤其是在肖像描写上,下足了功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笔者布置学生留意社会上底层老人生活的作业。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鲁迅笔下那个麻木的、绝望的祥林嫂的形象,学生对祥林嫂的形象就会把握得更加到位和深刻了。
三、化用生活事件,探讨文本主旨
早在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中国古代那些无名的创作者就已经学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自然也应该学会用“比”的手法,去深化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
笔者在课堂上,非常注重“比”的手法的运用,在探究一些文本的内容主旨时,援引生活中一些能够经常见到的类似的现象,或者报纸杂志上报道的新闻事件,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比较的鉴赏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四】
《十八岁与其他》一文是作者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引发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的思考。我们教师面对的正是处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他们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有着许多的困惑与叛逆。
我校有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笔者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将近有半数的学生和父母有过言语上的冲突,有少数学生甚至和父母有过激烈的冲突。因此笔者在处理这篇文章时,把感恩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梳理完课文后,有学生笑着问我:“老师,你说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父亲吗?”笔者正好想要把学生引入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便借题发挥,随口问道:“你们是怎么看待你们的父母的呢?”
学生1:我的父亲根本就是不讲理的啦!学生2:跟他们讲不上几句就骂我“短命鬼”了!学生3:他们都懒得和我们说话的!学生4:我老爸很好的,我想要什么都会给我的!……
学生对父母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粗暴型,和子女不能很好地沟通,更多的时候是凭借父亲的权威解决问题;第二,溺爱型,一味地满足子女,尽全力给予子女想要的 一切;第三,冷漠型,这类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不太关注自己子女的成长,基本就是给足钱物,然后就“挥一挥衣袖”,扬长而去。
在学生的观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的父亲是“可恶”“不好”的,第二种父亲是他们非常欢迎的“好父亲”。
在这个时候,笔者把自己当班主任时期碰到的学生与家长的矛盾事件(不是同一届的,并且隐去姓名)列举了两件,請学生思考怎么样的父亲才是一个好父亲。
例1:某位学生恰逢生日,父母在家为他烧了一桌饭菜。在吃饭的时候,自然谈到了在学校的伙食问题,进而谈到了一周的伙食费,该生觉得自己的伙食费和其他同学相比太少,趁着这个机会便向父母请求更多的伙食费。该生家境一般,父母便向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家境的困顿,以此要求该生节俭,拒绝了该生的请求,没想到由此引发了矛盾,最后,该生竟然将桌子掀翻,一桌饭菜全部散落地上,并且拒绝去学校上课。此事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父母向儿子妥协,增加了每周的伙食费。
例2:某生父母承诺,只要儿子在学校认真学习,便答应儿子的一切要求,一周给儿子在学校的零花钱多达200元。一次,儿子说上体育课没有运动鞋,便在父母的陪伴下,买了一双价值1200多元的名牌运动鞋。
生1:例2中的父亲真好啊,他儿子多幸福啊!
生2:好父亲并不意味着对子女有求必应,而是应该善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给予孩子实在而又贴心的关怀。
生3:对啊,我认为好父亲还应该多和我们沟通,不要老是骂人,应该向扬子好好学习。
生4:我觉得两个例子中的父亲都不能算是好父亲,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只是把物质的标准作为对子女关爱的尺度。同时例1中的父亲太软弱了,太溺爱孩子了。
……
师:非常好,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的确,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上,你们有时候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会减少对父母的偏见,消除父子之间的代沟。父母苦心将我们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我们绝不能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回过头来,去责备因为时代的原因而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父母的粗浅。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的活用,正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同时,生动、鲜活的事例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撷取语文的智慧花朵。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浅谈生活化的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8(33).
[2]朱文智.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S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