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
摘 要:分析了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在河长制下根据协同治理理念,提出了开拓村民加入途径、构建信息监管载体和工作机制等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长效保障制度,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长制;水污染;环境治理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4-0168-01 中国图书分类号:TV213.4;X52 文献标志码:A
1 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
1.1 工业污水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使百姓生活有了较大提升,也加剧了农村水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工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工业废水使农村水环境压力日益增加。
1.2 养殖业污水
牲畜排泄物里包含众多的氮化物、磷化物,流进水環境会带来水体污染,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情况。蓝藻等水生物快速且大范围繁殖,使水中生物由于缺氧死去,同时也限制了水体流动速度,甚至出现“死水”。
1.3 生活污水
农村生活点分散,欠缺生活污水净化设施,缺乏卫生洁具、生活污水搜集管道及末端净化设施等污水搜集净化体系。农民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且受生产生活形式限制,生活污水基本是经排水渠道直接流进周围田地或河道。
随着人口数量增长,生活污水外排量逐步增多。农村区域水体污染速率极大超过水体自身净化速率,使水体发生了脏、黑、臭等情况。
2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长效保障制度
2.1 开拓村民加入途径
农村居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污染的“主力军”。因此,要治理农村水污染,必须提升村民参加水污染治理的积极性。提高村民对河道治理工作的认知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保护农村水环境的工作中来。
2.1.1 倾听村民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定期举办村民听证会等方式,聆听村民意见,搞清村民态度,采纳村民主张。这样可以让村民得到参加感,激发村民热情,也有助于科学决策、实施及督查。
2.1.2 开拓公众督查途径
设立微信公众号,方便村民随时查阅、知晓河道现状并对治水问题和河道保护等发表看法。发布内容应包括:每条河流河道的河宽、水体级别、河道实际长度等数据;河流治理和督查养护状况,涵盖工作进度、已处理和未处理的问题、督查现状、评价现状等;对河道治理情况和责任人的匿名评价。
2.1.3 拓宽村民治水渠道
搭建网上举报载体,借助“随手拍”等形式达到线上举报目的。对举报者给予物质奖励,彰显“民间”河长职责。推进爱水治水行动,举办水治理情况探讨会,发动村民加入河道监管。
强化中小学生的水环境教育。地方中小学可以设立水环境保护的文化课以及践行课。开拓学生视野,将理论同践行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定期举办水环境保护大会,就新近策略、种养殖、实效农药应用、节水灌溉、线上举报督查等内容,对村民加以教育和引导,引导村民自觉实施社会职责,使村民加入自发自觉治水中来。对治水实效明显的村民加以物质及精神奖励,确立整个社会爱水、护水的氛围。
2.2 构建信息监管载体
沿河道布设监督摄像头,对随意扔垃圾、偷排污水等情况公开曝光,并给予惩戒。构建信息监管载体,录入区域内全部河道的基本资料及治理督查状况,方便村委会及河长研究并提升决策速率及精准率。推动治水对象互动,提升合作实效。借助“互联网+河长制”,设立信息公开、举报投诉、效果呈现等板块,提供河长工作实施情况、河道治污及养护状况、反馈投诉等网络监督渠道。
2.3 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
河长制是政府引导、水利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协调的河道监管保护联动制度,彰显出协同治理意识。应厘清各类工作标准及规定,逐渐构建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3 结束语
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内容繁杂,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难题。各级政府应提高重视,协调各相关主体投入到水环境治理中来。河长制是治理河道生态的新机制。要在符合水体荷载水平、联系农村水文化的前提下,借助系统思维全面考虑、整体计划、逐层实施。构建长效制度鼓励村民自觉自发治水,实现“流畅、水清、岸绿、宜居、繁荣”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