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中的“惑”与“获”

2019-06-09 10:18冯梦窈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思维教学方法

冯梦窈

【摘要】为了上好加法结合律这一节公开课,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在备课时,从教学引入、教学方法、不同层次学生上课、听课老师的意见这几个方面产生了疑惑并由疑惑寻求对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获取关于教学加法结合律的收获。

【关键词】加法结合律  数学活动  数学思维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147-02

在多如繁星般的课题中笔者选择了这一课题,主要是因为笔者的一节公开课《加法结合律》,因此我对这一课题有较深刻的感悟,在教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一、加法结合律教学的“惑”

1.教学引入时的“惑”

在一开始的教学引入上,就出现了好几种方式,此时我困惑了,为什么同一節课有这么多不同的引入方式?究竟哪种引入方式好呢?又该如何引入呢?经过多次思考和翻阅材料,我决定用一个故事(朝三暮四想六)来引入,故事选定了,又该如何把这个故事运用到课堂中呢?我采用谈话的方式询问小朋友喜不喜欢听故事,来引出这个故事。采用《朝三暮四想六》故事视频的方式,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不浪费时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惑的解决增加了笔者解决后续问题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惑”

引入的问题解决了,那课该如何上呢?笔者整理了如下三种教学方式:

a.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按照课本上的顺序直接教学;

b.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图,自由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再从中挑选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c.教师在b种方式教学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学加法结合律。

选择的方式多了就容易迷惑,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导师的指导下决定采用方式c,比较有新意。但对此还持有一定的疑惑:采用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的确很好,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消化得了这样一节自主探索研究的课吗?

3.不同层次学生上课后的“惑”

公开课前,我曾在三个班级试上过这一节课,当播放小故事的视频后一个班级的学生过于活跃,教师无法掌控到班级的纪律。有两个班级气氛融洽,学习兴趣浓郁。由此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借助像这样没有数学意味,却是学生感兴趣的“题外话”场景的方法,是一把双刃剑,这个“度”还得教师把握。那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4.听课教师给予意见后的“惑”

课后,听课教师给我提了三点意见。其中有一点最让我感到困惑(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首先笔者对这位教师的意见是持赞成态度的。但要做到恰到好处的把握课堂的讨论时间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我不可能变成神仙去了解每位学生想到哪了、讨论到哪了?并且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如何能够掌握好小组讨论时间这一点真的令笔者很困惑。

二、加法结合律教学的“获”

1.教学引入的“获”

通过创设《朝三暮四想六》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主观上想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在教课中也能用有趣的故事开拓思维,不呆板的按照课本进行授课,能把简单的内容教得厚起来。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收获颇多,这点我感到很欣慰。

2.教学方法的“获”

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作为一名新教师,本身的能力会有许许多多的欠缺,通过对课本的分析以及对多位名师教案的研究,最终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这也使作者懂得,作为一名好的教师,要能够把复杂的内容上得简单易懂,也要能把简单的内容上的有厚度有深度。

其次,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缺的。从刚开始上课时的僵硬,到现在的自然,我想与这次对本节课的分析、研究、磨合有很大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名好的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教师素养,还应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

3.不同层次学生上课后的“获”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一种让学生快速安静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拍手。之后作者在其他班级上课时,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使学生安静的,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在气氛过于活跃的时候使用,也可以用作让学生结束讨论的信号。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在课前教授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对错,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能够让教师很明确的知道班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4.听课教师给予意见后的“获”

课后,导师认为我在询问28+17+32和28+32+17这两个式子含义时,应具体地指出每个式子代表的意义,而不是询问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很有可能对“列式的依据”这样的字眼无法理解,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要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知识的精髓。

总之,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层次产生了疑惑并由疑惑通过与学生、教师的讨论以及自身的研究寻求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从而获取关于教学加法结合律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黄振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6(04).

[2]王娟.“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6(04).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数学思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