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2019-06-09 10:18黄思杰余伟鹏陈笑梅李珊莫映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黄思杰 余伟鹏 陈笑梅 李珊 莫映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在逐渐衰落。中国传统文化是千年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不应在社会高速信息化的进程中被淹没和遗忘。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下,湛江“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它在湛江人民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

【关键词】湛江年例  游神  雷剧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02-02

湛江“年例”是最具有雷阳文化代表性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根据《吴川县志》的记载, 湛江民间就流传着“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将在年例期间进行汇演。湛江本地人认为,年例是南方尤其是粤西地区盛行的驱鬼节。据考查,光绪《高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年例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粤西特色传统民俗文化。现代的年例活动,不断地创新并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年例的内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1.关于年例的起源及成因

根据《雷祖志》记载:在1055年, 雷州府发生了一场人心惶恐的瘟疫。在这场瘟疫中,郡民的死亡率极其高, 除了居住在雷祖庙附近的居民和逃在庙中者没有受到波及,其他郡民均无一幸免。郡人将此事禀告给了郡守张弦, 张弦认为那些幸免染病的人是得到了雷祖的庇佑,以致“瘟魔”无法靠近。因此,张弦命工匠雕刻雷祖三殿游像,“凡有疠,村分迎像守镇”。由于部分村落居民较少,无法抽出男丁去抬雕像,因此张弦又命工匠重新雕塑太尉小像, 提供给小村落的普通民众进行迎接,最终瘟疫的情况得到好转。于是民众纷纷信服雷祖,就有了“年例”要镇保灾瘴,民获安全的传说。“守(张弦)又捐俸采办轿伞,执事俱全。令州民每岁逢元宵前数日,备春色二班,备经历为扫衢官。日,始迎王驾出郊游,后因以为例。神之灵嗣是益显”。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湛江年例主要是与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效益、区域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結果。一方面,湛江年例是传统的驱邪节日,另一方面,它又扩大了庙会、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活动。湛江年例一般都是在初春至清明期间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例如, 雷剧,人龙舞狮、游神、 放花炮等,旨在帮助民众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等等。在古时候,没有像现在一样拥有先进娱乐设施,人民只能通过年例这样的庆典活动来联络感情。

2.湛江年例之游神文化

通过到湛江雷州罗家村实地考察,发现罗家村村民对湛江年例活动热情高涨,家家户户都会参与其中,街道上插满彩旗,挂满灯笼,还会购买大量烟花炮竹来庆祝年例活动,节日气氛浓厚。湛江年例多数以村为单位来举行,每个村的年例活动时间及内容都有一定的区别,但相同的是,湛江人民都十分重视年例活动,就连出门在外的男女老少都会在年例活动期间赶回来庆祝。

2.1 “食”文化

所谓食年例,即年例盛宴。年例的时间基本上是错开的,亲朋好友或者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能受到主人家热情的招待。传统年例注重“看”的特点满足了民众神人沟通、情感交流、艺术追求的多重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传统游艺仪式在年例场域中呈现衰微之势,年例习俗“看”的特点随之淡化。但是,年例习俗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而是增加了以“食”为显性特点的新仪式——年例筵席。当地民众恋乡恋家、注重人情交往的乡土情感在年例祭祀、筵席、游艺仪式“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得以延续。从以“看”为主要特征到“食”的显性呈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文化主体的选择使传统节庆衍生出新的内涵和意义。

湛江地区人民好面子,不会怠慢登门拜访的访客。每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将宴席做到最丰盛。家家户户选取新鲜的食材,保留原汁原味的烹饪方式,敬畏大自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湛江的饮食饱含了健康、环保、绿色、生态、和谐的因素,这与湛江市政府提倡的绿色湛江的精神相吻合。

2.2 “看”文化

年例的看点有:木偶戏、雷剧、穿令箭、爬刀梯、下火海、滚刺床等。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人龙舞狮。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因为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多则数达百人,气势雄伟壮观。一般来说,“人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具体而言,“龙头”是由一个7到9岁的小朋友来担任,并且这个小朋友左右手各持一个手电筒,以此充当“龙眼”。“龙身”则是由一群光着脚、裸着膀子的青少年组成,他们相互合作,一人搭着一人并连在一起。“龙尾”却是由一个10岁左右的小朋友担任,他在队伍的最后手持一个大烟盘并不断舞动,形似神龙摆尾,栩栩如生。

3.湛江年例之雷剧

雷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雷州半岛地区的特色地方剧种, 是湛江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雷剧植根于雷州半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民所喜爱。

3.1雷剧的发展现状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段,到剧种形成历时300多年。近年,经过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改革,雷剧已拥有80多种腔调。但是,当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许多问题。许多真正的雷剧绝活,已经失传。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雷剧传承代表人数量有限,年纪总体偏老龄化。雷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金由英,已年近八旬;林奋和曾成等老师也逾六旬。曾成老先生说:现在的雷剧继承人青黄不接,而且我们这一辈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为数不多,对于雷剧的传承与发展实为难题。雷剧的传承与发展急需注入新的力量。与此同时,培育新一代传承人的任务更是困难重重。市场经济冲击和现代流行文化影响、学习雷剧周期较长、难度强度较大、经济收入较低等现实因素,也导致老辈传承人寻找接班人存在现实困难。

雷剧唱法与其他剧种相比较明显落后,呈现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发展的趋势。我国几大剧种,例如京剧、川剧、昆曲、粤剧等,他们无一不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雷剧本身的发展就缓慢,只能学习和借鉴其他剧种的唱法,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雷剧的唱法单调,唱腔不稳定,歌词也不讲究,有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也是导致雷剧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一个优秀的表演,不仅要有优秀的剧本,还要有良好的舞台效果。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视觉盛宴,吸引观众。雷剧的剧种建设并不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存在很大的空白;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布景、灯光还是服装、道具,都缺乏创新。因此,舞台效果较为苍白,对观众来说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

3.2改进雷剧的建议及措施

第一,建议政府加大传承代表扶持,全力培育传承新人。湛江市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艺术类学校的政策扶持,通过减免学杂费、提供就业机会等途径,扩大生源,以便扩大雷剧传承者的队伍。

第二,建议推动“三定”改革,形成自身优势。“三定”即定腔、定板和定名。传统音乐唱腔是由各个演出团体的作曲者各自自由谱创,并在各自的演出剧目中独立使用。虽显丰富,但又繁杂,致使雷剧音乐唱腔至今难以统一,也难以普及,统一雷剧的音乐唱腔乃是当务之急。

第三,建議增强舞台效果,创新表演程式。此前,雷剧的传承往往是单一地以动作、组合进行教学,技巧互相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导致不少传统技艺少人传承甚至失传,让人惋惜不已。如今,林奋、曾成等具有“匠人精神”的老艺人,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把雷剧的传统绝活——“摆阵”、“十八架”、“吊绳”、“跳椅”等高难度技巧程式动作,通过一出戏“串”起来,再糅合现代舞蹈、蛇之动作、身段,让技巧相互之间能紧密联系并增添时代色彩。

4.结论

民俗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教,是一种效应的民心警钟。有民俗专家认为:“年例”是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集中的时间里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和谐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

对湛江人民来说,湛江“年例”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现在的“年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多的是亲朋好友相聚、互相联络感情的一种重要媒介。年例由原来的娱神娱人的综合性的节日成为一种时尚庆典,不但增强了乡间情感交流,还保护了传统地方人文艺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高州府志[M].卷六“风俗十二”.光绪年间.

[2][清]姚文田.雷祖志[M].清嘉庆六年刊本.

[3]吴川地方志办公室.吴川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姚雪兰.粤西地区年例文化研究[D].广州大学,2011.

[5]陈汉威,翁绿虹,谢雪珠.湛江传统民俗研究——以“年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30-31.

作者简介:

黄思杰(1980—),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余伟鹏(1989—),男,汉族,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学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笑梅(1995-),女,汉族,广东清远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学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李珊(1997-),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学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莫映红(1996-),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学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