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健,陈倍安,周敏瑜,陈健忠
(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1]。而现阶段我国教育仍以传统教授方式为主,学生课上学习主动性一般。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及资源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尝试在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技术,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以寄生虫学检验中“疟原虫检验”章节为例进行展示。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很好地体现出来,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传递方式和学生对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2]。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备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前通过平台推送任务单和学习资源,课上通过3D动画、VR(虚拟现实)、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并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完成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任务单
遵循在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设计课堂主线,课堂主线是课堂结构和流程的推进线索,贯穿5个教学活动(情景导入、生活史体验、形态学习、仿真训练、个人竞赛),保障教学各环节有序开展,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提高3个环节完成教学,如图3所示。
课前教师登录蓝墨云班课上传学习资料(数字教材、PPT、微课等)与任务单。
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查看学习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数字教材,观看VR视频,沉浸式体验疟原虫生活史。此外,学生还要完成课前预习情况测试。
教师查看学生的留言及其课前预习情况测试结果,了解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以学定教目的。
图2 信息化教学流程
图3 教学过程
3.2.1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5 min)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出问题,设计数字故事《世界疟疾日,为什么这病这么可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提出任务一。数字故事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回顾课前预习内容,还能创设情景,引出课堂教学主题。
3.2.2 任务一:熟悉并简单讲述疟原虫生活史(难点)(1)生活史学习(10 min)。教师引导学生观看3D动画《疟原虫的一生》,展示疟原虫发育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体验疟原虫生活史,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突破难点。
(2)简述生活史(15 min)。学生就疟原虫生活史及其各发育阶段特征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上台讲述疟原虫生活史,并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讲解,使学生基本上熟悉疟原虫生活史。
3.2.3 任务二:辨别疟原虫红内期各发育阶段形态(难点)(1)形态学习(15 min)。在突破疟原虫生活史这一难点之后,教师提出任务二:辨别疟原虫红内期各发育阶段形态。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不同时期疟原虫形态,引导学生学习疟原虫的形态特征,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测验(5 min)。教师在蓝墨云班课发布题目,并组织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完成课堂测验,使学生基本上掌握疟原虫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难点,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2.4 任务三:显微镜下查找红细胞内不同发育阶段疟原虫(重点)(1)操作示教(10 min)。形态学习后,教师提出任务三:显微镜下查找红细胞内不同发育阶段疟原虫。为了避免学生扎堆而无法看清教师的操作,教师可利用数码显微镜,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屏幕清楚地观察到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的微观操作,使肉眼不可见的显微镜下微观操作可视化,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2)模拟训练(10 min)。教师组织并辅导学生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进行模拟训练。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熟悉操作步骤。
(3)实操练习(20 min)。学生在数码显微镜下独立进行操作练习,掌握操作要领。教师通过录播系统回放学生操作,对其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检验方法。
(4)操作竞赛、专家指导(20 min)。教师创设临床模拟场景,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看谁最先找到疟原虫小滋养体。与此同时,医院专家远程在线观看学生操作。医院专家通过信息化技术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操作进行点评,学生借此加深理解,从而使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要求最大限度地对接。
3.2.5 拓展思路(5 min)在完成三大任务之后,教师根据检验工作实际,就其他常见的疟原虫检验方法(血清学试验)提出问题,拓宽学生思路。
3.2.6 课堂问答(5 min)教师通过一问一答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要点,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发布任务单。任务一:形态画图。学生独立完成画图作业,并将作品上传至蓝墨云班课。任务二:完成课后测试。任务三:组织学生开展“疟原虫防治社区宣传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向市民宣传相关预防知识。社区宣传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还能培养其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感。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通过情景创设、课堂实操、小组竞赛和社区宣传活动等,提升学生能力,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教理念。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蓝墨云班课、显微镜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医学责任感与使命感。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针对所有学生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课后可利用蓝墨云班课进行师生交流,解决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
在传统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任务单,学生在线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上,运用3D动画、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显微镜等,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师说教变成集思广益的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了传统理论学习中学生难理解、难观察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课后测试和社区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感。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了全面发展,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