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幼刚
【摘 要】为了深化“中学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培养的实践研究”,本文着眼于课标、立足于教材、实践于课堂,探讨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的交融点、在历史教材中的会通点、在历史课堂中的共生点。
【关键词】政史地;核心素养;交融培养;历史教材
在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交融培养政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能极大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本文以《课程标准》(2017版)为引领,以历史教材(人教2007版)为载体,以历史课堂为途径,重点探索中学政史地三科核心素养的交融培养。
一、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的形式
根据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本文将三科核心素养交融的具体形式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唯物史观(史)、科学精神(政)、综合思维(地)的交融培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可以清晰地分析和认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及历史教材中的革命、改革等内容。坚持唯物史观也正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同时交融培养综合思维。
2.家国情怀(史)、政治认同(政)的交融培养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和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历史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交融培养政治认同。
3.史料实证(史)、科学精神(政)、地理实践力(地)的交融培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实地考察论证、搜集资料,进行辨析,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实现交融培养。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使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开展实践考察活动,搜集资料,交融培养史料实证、科学精神、地理实践力。
4.时空观念(史)、人地观念(地)、区域认知(地)的交融培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与地理学科的人地观念和区域认知在内涵上有一致性。将历史事物放到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特别是空间框架下,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例如,在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习中,通过分析希腊半岛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古代希腊城邦强制殖民的规定,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出现的影响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同时交融培养其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
5.历史解释(史)、科学精神(政)、综合思维(地)的交融培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原因、过程,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对当时和后世的深刻影响,并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同时,交融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综合思维。
教师要以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同时交融培养其落实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核心素养,而不是单纯去落实政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历史教材与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的会通点
为给自觉地实现交融培养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知识载体,对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材中的会通点试做探讨。
1.不同模块会通相应的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材不同模块中的知识点众多,基本都可以培养历史学科的五种核心素养,但其运用的唯物史观则有所不同,与政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交融也各有侧重。
(1)必修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侧重于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政治等的辩证关系观点学习历史。例如,通过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分析认识政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及影响。也可以通过对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学习和比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交融培养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
(2)必修二。本模块的唯物史观应侧重于:通过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形式的不断变化;认识由于生产力的变化而导致的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运用以上观点学习中外经济发展的基本历史知识交融培养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也可以通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交融培养学生关于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人地观念。
(3)必修三。本模块培养的唯物史观应侧重于:一定的思想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文化对前代思想文化的继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学习中外历史的思想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交融培养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
2.通过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会通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
如通过对中外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原因的比较,将其放到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选取史料加以论证,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科学解释,得出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交融培养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和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以上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材中的会通都必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交融培养两个学科的两个、三个或多个核心素养,及三个学科的三个或多个核心素养。不同的历史知识同时交融培养几个学科的几种核心素养为宜?要实事求是,根据历史知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情来确定,关键是交融培养的实践活动落实效果要好,效率要高。不要盲目追求核心素养交融的数量,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力求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交融、自然交融和重点突破。
三、课堂教学是实践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培养的主要途径
1.开展合作学习,亲身体验
学习“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将学生分成代表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小组,使其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去合作探究,切身体验、理解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培养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政治学科的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地理学科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问题设计、自主探究
针对重难点设计有层次性、逻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剥洋葱”式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和成就感。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针对全球化的含义、过程、原因、评价以及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内容设计探究问题,由共性到个性,通过真实的数据、资料切身体验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自然升华出对祖国、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的同时,交融培养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本文在中学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培养的实践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上,探讨中学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的形式及三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材中的会通点。希望能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地实现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有所启示,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或者生搬硬套,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有机交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桂立成.基于单学科的跨学科素养培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8.11(下):26-31
(本文是全國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政史地学科核心素养交融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70533)阶段性成果.)